何 卉
內(nèi)容提要:唐代傳奇中,涉及女性復仇內(nèi)容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謝小娥傳》《陳義郎》《崔尉子》《賈人妻》《崔慎思》等藝術成就很高的篇目對明清敘事文學的影響卻相當深遠。明清小說或雜劇如吳承恩《西游記》附《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凌濛初《蘇知縣羅衫再合》、王夫之《龍舟會》、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俠女》《商三官》等皆脫胎于唐代此類型小說。由于時代和作者不同,唐代女性復仇的敘事作品在明清時期又出現(xiàn)一些變異。
在唐代傳奇中,涉及女性復仇內(nèi)容的作品有二十多篇,如《尼妙寂》《李文敏》《馬全節(jié)婢》《晉陽人妾》《竇凝妾》《嚴武盜妾》等,其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有《謝小娥傳》《陳義郎》《崔尉子》《賈人妻》《崔慎思》。
關于復仇的討論在唐代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陳子昂、柳宗元等文學泰斗關于復仇的辯論曾引起軒然大波。陳子昂上書《復仇議狀》曰:“殺人者死,則國家畫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慶宜伏辜;又按禮經(jīng),父仇不同天,亦國家勸人之教也。教之不茍,元慶不宜誅?!倍谠獦O力反對陳子昂的觀點,其《駁復仇議》云:“《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睆统鹦袨樵谥袊幕瘋鹘y(tǒng)里,其實一直備受爭議。上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禮》《禮記》和《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早有記載?!抖Y記·曲禮上》言:“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弊⒃唬骸案刚撸又?,殺己之天,與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殺之,乃止?!薄抖Y記·檀弓上》曰:“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斗。曰: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zhí)兵而陪其后。”《公羊傳·隱公十一年》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不復仇,非子也?!薄秶Z·越語上》曰:“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春秋公羊傳注疏》言:“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大戴禮記》言:“父母之仇,不與同生。兄弟之仇,不與聚國。朋友之仇,不與聚鄉(xiāng)。族人之仇,不與聚鄰。”“忠”“孝”作為一種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得到普遍認可,甚至在儒家思想的宣傳下,將之與復仇結合起來,因而使其具有了正義性和合理性。然而,荀悅《申鑒》曰:
或問復仇。曰:“古義也?!痹唬骸翱v復仇可乎?”曰:“不可?!痹唬骸叭粍t如之何?”曰:“有縱有禁,有生有殺,制之以義,斷之以法,是謂義法并立。”曰:“何謂也?”曰:“依古復仇之科,使父仇避諸異州千里,兄弟之仇,避諸異郡五百里,從父從兄弟之仇,避諸異縣百里;弗避而報者無罪,避而報之,殺。犯王禁者罪也,復仇者義也,以義報罪。從王制,順也,犯制,逆也,以逆順生殺之。凡以公命行止者,不為弗避?!?/p>
可見,儒家禮法在主張復仇的同時,又主張有限復仇,要做到“義法并行”。
顯然,復仇行為不利于社會安定,除了個別少數(shù)民族政權外,其他朝代法律基本不允許私自復仇。秦國規(guī)定:“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睗h代《九章律》亦禁止復仇。三國時期,《魏律》規(guī)定:“令民不得復私讎?!薄稌x書·刑法志》規(guī)定:“賊斗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北敝堋俺踅煜聢蟪?,犯者以殺人論”?!端鍟ば谭ㄖ尽罚骸俺醭龔统鹬ǎ刚咭詺⒄?。”唐代法律關于復仇的處罰變輕。《唐律·斗訟律》:“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毆擊,子孫即毆擊之,非折傷者,勿論;折傷者,減凡斗折傷三等,至死者,依常律。”《宋刑統(tǒng)·斗訟律》:“如有復祖父母、父母之仇者,諸令今后具案,奏取敕裁。”《元史·刑法志·殺傷》規(guī)定:“諸人殺死其父,子毆之死者,不坐,仍于殺父者之家,征燒埋銀五十兩。”《明史·刑法志》:“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而子孫擅殺行兇人者,杖六十,其即時殺死者勿論,其余親屬人等被人殺而擅殺之者杖一百。”《清律例·刑律·斗毆下》規(guī)定與《明史相同》。
復仇行為被法律禁止,但又受到道德的支持,因此復仇事件在社會上產(chǎn)生巨大反響。唐代以前,正史雜史中出現(xiàn)了一些女性復仇事件,如北魏時期女子孫男玉替夫報仇等。這種女性復仇現(xiàn)象必然會折射到唐代小說中,且有些故事類型在明清小說或雜劇中反復出現(xiàn)。有些故事類型沿襲唐代傳奇,有些又出現(xiàn)變異。下面分別討論。
溫庭筠《陳義郎》講的是郭氏隨夫婿陳彝爽調(diào)集赴任,途中夫婿被周茂方殺害,周乘機霸占了其財產(chǎn)和官位。郭氏為了保全幼兒性命,被迫改嫁于殺夫仇人。數(shù)年后,其子陳義郎于應舉路上,偶遇一名老婦人。老婦人見義郎之長相頗似其子,贈與他一件血衫。郭氏見到血衫后,情不自禁將事實告知其子。最終,陳義郎殺掉周茂方,為父報仇。唐代另一傳奇《崔尉子》與《陳義郎》情節(jié)十分相似,只是復仇方式略有不同,陳義郎“密礪霜刃,侯茂方寢,乃斷吭”,崔尉子“詣府論冤,推問果伏,誅孫氏”。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吳承恩《西游記》附錄《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清代劉方《白羅衫》等皆脫胎于《陳義郎》《崔尉子》,均有夫婿被害,意外得衫,其子復仇的內(nèi)容。
唐代小說《陳義郎》《崔尉子》《李文敏》中,女性復仇意識并不十分強烈。郭氏、王氏、崔氏在其夫被害的時候并沒有積極采取復仇行動,而是選擇“藏恨”心中。數(shù)十年后,“忽見血跡衫子”時,才將冤仇告知其子。而明清敘事文學中女性的復仇意識很強烈。《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中的鄭氏想:“對他(其子)說出根由。教他做個報仇之人?!编嵤显诨S時,也將“十九年前苦情,數(shù)一數(shù)二,告訴出來”。當有人為她寫狀子后,“鄭氏收了狀子,作謝而出,走到接官亭,徐御史正在寧太道周兵備船中答拜,船頭上一清如水。鄭氏不知厲害,怪蹌上船。管船的急忙攔阻,鄭氏便叫起屈來。徐爺在艙中聽見,也是一緣一會,偏覺得音聲凄慘”。可見鄭氏復仇愿望之迫切。《西游記》中的殷氏在棄子之時,“乘間作血書,備述顯末”,目的也是為了讓其子知曉真情,以待來日復仇。
唐代小說《陳義郎》《崔尉子》中,復仇女性雖然委身仇敵,但復仇后均與其子安穩(wěn)度日。然而吳承恩《西游記》中的殷小姐“痛恨劉賊,恨不食肉,只因身懷有孕,未知男女,萬不得已,權且勉強相從”,復仇后卻選擇“從容自盡”。凌濛初《警世恒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中,鄭氏最終并未委身于仇敵,而是在徐能與朱婆的幫助下,躲進尼姑庵。復仇后,與夫、子“骨肉合聚”。
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代與明清時期的貞節(jié)觀念不同。唐代貞節(jié)觀念相對淡薄,女性淫泆和失節(jié)現(xiàn)象并不罕見?!短拼鷭D女》評價唐代婦女貞節(jié)說道:“唐人兩性關系比較放縱、貞節(jié)觀念淡薄是人所公認的,以致后世道學家有‘臟唐爛漢’之說。它在女子的愛情、婚姻生活中有著各種明顯體現(xiàn),這就是:未婚少女私結情好、有夫之婦另覓情侶、離婚改嫁蔚成風氣?!泵髑鍟r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儒家倡導者大力為節(jié)婦作傳,加之統(tǒng)治者的極力推崇,使得女性貞節(jié)觀念強化。吳承恩的《西游記》中,殷氏失節(jié)后有三次自盡,分別是:“小姐欲待要出,羞見父親,就要自縊,玄奘聞知,急急將母解救”;“殷小姐哭奠丈夫一番,又欲將身赴水而死,慌得玄奘拼命扯住”;“后來殷小姐畢竟從容自盡”。殷氏曰:“吾聞‘婦人從一而終’。痛夫已被賊人所殺,豈可面見顏從賊?止因遺腹在身,只得忍恥偷生。今幸兒已長大,又見老父提兵報仇,為女兒者,有何面目相見!唯有一死以報丈夫耳!”這些言行均是強調(diào)女性貞節(jié)的表現(xiàn)。
薛用弱的《賈人妻》(出自《集異記》)講述一名女子(賈人妻)嫁與王立為妾,共同生活兩年多,生育一子,后來該女子為前夫報仇,殺子而去的故事?!洞奚魉肌芬晃闹?,博陵人崔慎思與房東女主人婚后相敬如賓,生有一子。兩年后,房東女主人為父報仇后,殺子離去。
《賈人妻》《崔慎思》故事源頭應為唐代李端言的《蜀婦人傳》(今已佚)。唐代李肇的《唐國史補》載:“貞元中,長安客有買妾者,居之數(shù)年,忽爾不知所之。一夜,提人首而至,告其夫曰:我有父冤,故至于此,今報矣。”此外,唐代崔蠡的《義激》對此事敘述比較詳盡,但大體情節(jié)均是女子改嫁、持家生子、夜出復仇、殺子離去。
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償錢 十一娘云崗縱譚俠》中簡潔敘述了“崔妾白練,夜半忽失”,“賈妻斷嬰,離恨以豁”的故事,與唐代小說《崔尉子》《賈人妻》的情節(jié)毫無二致。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俠女》亦取材于唐代小說《賈人妻》《崔尉子》等。它講的是金陵寒士顧生時常救濟鄰居俠女母女,并對俠女情有獨鐘。為了報答顧生,俠女常去顧家照顧顧母,幫其操持家事。之后,俠女與顧生相好,并為其產(chǎn)下一子。俠女復仇后,留下一子,獨自離去。三年后顧生病死,其子十八歲中了進士,并贍養(yǎng)祖母。
從唐代《賈人妻》《崔慎思》到清代《聊齋志異》中的《俠女》,有三點不同:其一,復仇女性由殺子轉變?yōu)榱糇??!顿Z人妻》只言“(王立)立回燈褰帳,小兒身首已離矣”,未言殺子原因?!读x激》載:
又執(zhí)其子手曰:“爾漸長,人心漸賤爾,曰其母殺人,其子必無狀。既生之,使其賤之人為非勇也,不如殺而絕?!彼鞖⑵渥樱x其夫曰:“勉仁與義也,無先己而后人也。異時子遇難,必有以報者。”
《崔慎思》載:
言訖而別,遂逾墻越舍而去。慎思驚嘆未已,少頃卻至,曰:“適去,忘哺孩子少乳。”遂入室,良久而出,曰:“餒兒已畢,便永去矣?!?/p>
慎思久之,怪不聞嬰兒啼,視之,已為其所殺矣。殺其子者,以絕其念也,古之俠莫能過焉??梢?,蜀婦人因為擔心其子遭人輕賤而殺子;崔慎思妾“以絕其念”而殺子。而《俠女》中,俠女得顧生“斗米”之恩、“養(yǎng)母之德”,為其生育一子,復仇后并未殺子。
其二,復仇女性從施舍寒士錢財轉變?yōu)橹渚d延子嗣。唐宋小說中的復仇女性施舍寒士許多錢財,如《賈人妻》云:
(賈人妻)謂立曰:“公之生涯,何其困哉!妾居崇仁里,資用稍備。倘能從居乎?”立既悅其人,又幸其給,即曰:“仆之厄塞,阽于溝瀆,如此勤勤,所不敢望焉,子又何以營生?”對曰:“妾素賈人之妻也。夫亡十年,旗亭之內(nèi),尚有舊業(yè)。朝肆暮家,日贏錢三百,則可支矣。公授官之期尚未,出游之資且無,且脫不見鄙,但同處以須冬集可矣?!绷⑺炀脱?。
閱其家,豐儉得其所。至于扃鎖之具,悉以付立。每出,則必先營辦立之一日饌焉,及歸,則又攜米肉錢帛以付立。日未嘗缺。
《崔慎思》中,復仇女性亦將“宅及二婢皆自致,并以奉贈”。雖然這些女性復仇后殺子離去,卻將其財產(chǎn)都贈與文中的寒士。
《聊齋志異·俠女》中的俠女貧極可憐,沒有錢產(chǎn)給顧生。其言:“以相報不在床笫也。為君貧不能婚,將為君延一線之續(xù)。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復來,遂至破戒而再。今君德既酬,妾志亦遂,無憾矣?!庇纱丝芍?,俠女報恩的方式不是錢財,不是“床笫”之歡,而是延續(xù)子嗣。
出現(xiàn)上述兩種差異的原因與時代及作者創(chuàng)作心理有關。唐代是一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時代,加之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相對淡薄,使得唐代士子們更追求個人享受和成功,而往往忽視家庭責任。此外,從男人的深層心態(tài)來說,士人自覺不自覺地在渴望著一種自私的愛情——既可以享受愛情又不愿承擔責任,既能不付出金錢又能得到資助。男性這種自私、陰暗的心理就會折射在唐代小說中。婚姻、子嗣等都是責任的象征,是士子不愿意擁有的。因此,除《補江總白猿傳》等帶有人身攻擊性質(zhì)的作品外,唐代小說中的士子與婚外戀女性大多沒有子嗣,相反他們更愿意從婚外戀女性那里得到女色、金錢、名利等。隨著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孝悌、忠恕、信義、輕利等儒家道德規(guī)范日漸強化?!皻⒆印毙袨椴辉俦皇廊怂邮?。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心理,明清時期的敘事文學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其三,復仇女性離去的原因有所不同,前者是為義,后者是為德?!读x激》云:“按蜀婦人求復父仇有年矣,卒如心,又殺其子,捐其夫,子不得為恩,夫不得為累。推之于孝斯孝已,推之于義斯義已。孝且義已,孝婦人也。自國初到于今,僅二百年,忠義孝烈婦人女子,其事能使千萬歲無以過,孝有高愍女、庚義婦、楊烈婦,今蜀婦人宜與三婦人齒。前以隴西李端言始異之作傳,傳備……”可見《賈人妻》《崔慎思》等小說中的復仇女性離去的原因是不拖累丈夫,是追求“義”。而《聊齋志異·俠女》中俠女離去卻不能簡單歸因于“義”。在這篇小說中,增加了顧生與少年私通的描寫:“稍稍稔熟,漸以嘲謔;生狎抱之,亦不甚拒,遂私焉。由此往來昵甚?!贝松倌晔且话缀?,后被俠女所殺?!秱b女》載:
俠女云:“此君之孌童也。我固恕之,奈渠定不欲生何!”收刃入囊。生曳令入。曰:“適妖物敗意,請來宵?!?/p>
可見,俠女是極其厭煩蓄孌童之行為的。蒲松齡評論道:“人必室有俠女,而后可以畜孌童也。不然,爾愛其艾豭,彼愛爾婁豬矣!”因此,俠女離去與顧生畜孌童有關。
明朝淫昵孌童的風氣日益轉盛。張岱《西湖七月半》描寫道:“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huán)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崩顫O《肉蒲團》中描述家童書笥、劍鞘,“兩個人物都一樣妖姣,姿色都與標致婦人一般”。清代淫狎?qū)D童的風氣更盛,甚至沒有禁忌。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載:“有書生嬖一孌童,相愛如夫婦。”吳梅村也曾寫過綺艷的男色詩,如《贈妓郎玄》。然而,畜孌童行為始終游離于儒家傳統(tǒng)文化之外,對此蒲松齡也是極其反對的。他在《聊齋志異·男生子》中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認為孌童是“生子之妖”,會帶來災禍。
李公佐《謝小娥傳》講的是,唐代豫章人謝小娥跟隨父、婿在江上行商,不幸遭遇賊人,父、婿相繼罹難。后父、婿之冤魂告知其兇手姓名之隱語。謝小娥四處“廣求智者辨之,歷年不能得”。數(shù)年后謝小娥偶遇作者李公佐為之破解隱語,乃知兇手為申蘭、申春。她遂女扮男裝,隱姓埋名,忍辱負重,受雇于仇家,最后伺機殺死仇人。
李復言的《尼妙寂》源于《謝小娥傳》,其故事情節(jié)與《謝小娥傳》大同小異,在細節(jié)上主要有以下不同:其一,復仇女性的身份略有改變。葉氏女不再是幼年喪母、隨父四處行商的豪俠,而是生活于朱門高戶中的閨秀。她未親見父、婿被殺,也未經(jīng)歷“傷胸折足,漂流水中,為他船所獲”,流轉乞食的厄運,因此其隱忍復仇的過程未若謝小娥那般曲折。其二,由于身份不同,兩者選擇的復仇方式自然不同。謝小娥“潛鎖春于內(nèi),抽佩刀,先斷蘭首,呼號鄰人并至。春擒于內(nèi),蘭死于外,獲贓收貨,數(shù)至千萬。初,蘭、春有黨數(shù)十,暗記其名,悉擒就戮”。而葉氏女“奔告于州,乘醉而獲”,使盜賊“一問而辭伏就法”。其三,復仇后皈依佛門的原因不同。謝小娥復仇后,“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為法號,不忘本也”。而葉氏女皈依佛門的原因是報恩,“梵宇無他,唯虔誠法象以報效”。
謝小娥與葉氏女復仇方式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為作者的階級和立場不同。《謝小娥傳》的作者是李公佐,現(xiàn)有文獻并未記載其身世與經(jīng)歷,然《謝小娥傳》中載“至元和八年春,余(李公佐)罷江從事”。其另一篇小說《南柯太守傳》載:“雖稽神語怪,事涉非經(jīng),而竊位著生,冀將為戒。后之君子,幸以南柯為偶然,無以名位驕于天壤間云”,“貴極祿位,權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由此可知,李公佐可能并非朝廷官員,因此他贊同謝小娥私自復仇的行為。《尼妙寂》的作者是李復言。他元和時期任彭城令,后歷任蘇州刺史、汝州刺史、泗州刺史等職。從統(tǒng)治的階級性和穩(wěn)定性出發(fā),他更傾向于訴諸官府的復仇行為。
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與《謝小娥傳》的情節(jié)如出一轍。由于此書以“詭譎幻怪”為尚,所以謝小娥的復仇形象有些夸大,被寫成“如男兒”一般。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龍舟會》亦取材于《謝小娥傳》。然《龍舟會》在細節(jié)上有兩點不同于《謝小娥傳》。其一,《龍舟會》雜劇中,“女扮男裝”尋求復仇不是謝小娥的主意,而是李公佐為其想出來的。李公佐曰:“既然你立志已堅,我與你想個計來。你,系長裙,行緩緩,梳松鬢,發(fā)颼颼,雖則是鐵心腸,不怕污,必竟呵,青閨面,半含羞。你須把妝樓遠望,一筆兒勾,做一個吳市吹簫佩緱。待訪得賊人呵,就里翻身,方好做鷹隼擊高秋?!逼涠?,《謝小娥傳》中,“潯陽太守張公,善娥節(jié)行,列聞廉使旌表,乃得免死”;而《龍舟會》雜劇中,當太守錢為寶提出為謝小娥“表奏當今,說你孝烈,討旌表”時,她卻道:“謝老爺費心,俺卻不屑弄這虛脾,把性命換浮華?!逼淙吨x小娥傳》主要凸顯謝小娥的貞與節(jié)。謝小娥婉拒了豪族者競相求聘,作者評價曰:“誓志不舍,復父夫之仇,節(jié)也;傭保雜處,不知女人,貞也。女子之行,唯貞與節(jié),能終始全之而已。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勸天下貞夫孝婦之節(jié)?!倍洱堉蹠冯s劇的作者王夫之是反清復明的起義者,因此他把謝小娥塑造成忠勇節(jié)義的巾幗英雄形象,“雖巾幗之流,有丈夫之氣,不似大唐國一伙騙紗帽的小乞兒,拌著他貞元皇帝投奔無路,則他可以替他父親、丈夫報冤”。甚至謝小娥女扮男裝后化名李小乙也有深意,“小乙”與“孝義”諧音,也是為了說明其孝義之德。
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商三官》也是女扮男裝、為父報仇題材的小說,脫胎于《謝小娥傳》,而與之略有不同:其一,復仇對象不同。謝小娥“父與夫俱為盜所殺,盡掠金帛”,因此她的復仇對象是盜賊。商三官的父親“以醉謔忤邑豪,豪嗾家奴亂捶之,舁歸而死”。因此,她從始至終就知道仇人是邑豪。其二,復仇結果不同。謝小娥、葉氏女等復仇女性在成功復仇后,均受具戒于佛寺;而商三官“自經(jīng)死”。
李公佐創(chuàng)作《謝小娥傳》的目的是“作意好奇”,夢中告知隱語、女扮男裝、手刃仇人均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好奇之心。而蒲松齡作《商三官》是為了抨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腐敗。三官父親被害后,其兄幾次到官府為父申冤,均“訟不得直,負屈歸”。迫于無奈,商三官女扮男裝,混入仇家,為父報仇。她對黑暗政治、腐敗吏治有著清醒的認識,曰:“人被殺而不理,時事可知矣。天將為汝兄弟專生一閻羅包老耶?”因此,在手刃仇敵后,她不愿意連累母兄,自經(jīng)而亡。
綜上所述,唐代傳奇《謝小娥傳》《陳義郎》《崔尉子》《賈人妻》《崔慎思》是關于女性復仇題材的重要篇目。由于時代變遷、創(chuàng)作個性的差異等原因,其在明清敘事文學中又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這是值得思考和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