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霖
南沙的地形圖,看上去像一片攤開的香蕉葉,曲折、皺巴,不規(guī)則。凹下去的部分是莖脈,是蕉門水道、欖核水道、騮崗水道、沙灣水道,都有珠江水在潺潺流淌,在反反復復的弧線中展開自己優(yōu)雅的長度。特別是獅子洋水道,那是最粗的一脈,到廣州黃埔港的船舶,都從它的身上飄然而去。大多數(shù)載人的客船,則會在五涌碼頭,或在對面的水牛頭碼頭,作短暫停留。兩岸來往的人們,或騎上單車,或騎上摩托車,摩肩接踵地往船上擠,為各自的目標忙碌。只有坐在堤岸上的老人,目光渾濁,呆滯地望著江面,聽客船馬達聲響,看水鳥輾轉(zhuǎn)起伏。
八月最后一天的傍晚,沉甸甸的香蕉樹在晚風中悠然擺蕩,太陽烤焦的大地如針刺射向人們的臉龐,在明珠灣大橋火紅色的燈光照耀下,此時,最后一班渡輪——具有37年歷史的水牛頭渡輪,即將退出歷史舞臺,順江流而遠去,駛向?qū)Π兜奈逵看a頭,完成了最后的謝幕。
2021年8月31日18時30分,水牛頭碼頭最后一班載人渡輪準備起航,眾多男女老少不請自來,他們眼里充滿著不舍與酸楚,有事沒事都紛紛登上客船坐一程作最后的離別,畢竟幾十年了,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說沒就沒了呢!
水牛頭渡口位于南沙舊鎮(zhèn)的蕉門河畔,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于生活在河網(wǎng)交錯的水鄉(xiāng)人,一條渡輪的通航就是一件大喜事,極大地方便兩岸群眾的出行往來。這條航行水牛頭碼頭至五涌碼頭的渡輪,行駛約3千米,時間約20分鐘,將南沙中心區(qū)與較偏遠的萬頃沙鎮(zhèn)快捷地聯(lián)接起來??梢韵胂?,37年前,渡輪開航的那一刻,河岸邊的人們一定是歡聲笑語,鞭炮齊鳴。
如今,隨著南沙國家級新區(qū)、自由貿(mào)易區(qū)以及粵港澳大灣區(qū)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實施,南沙區(qū)對外交通網(wǎng)在不斷擴展,對內(nèi)交通網(wǎng)也在不斷完善。2019年5月,南沙大橋建成通車,經(jīng)營了近30年的虎門渡口在2019年5月25日停運。今年6月28日,明珠灣大橋建成通車,大橋腳下的水牛頭碼頭和不遠處的五涌碼頭也就順應潮流、隱退江湖了。
水牛頭碼頭將于2021年9月1日正式停運,消息一經(jīng)傳出,人們紛紛留言表達不舍之情與美好祝福。面對那一條編號為:粵·廣州·渡0053號的老伙計,老船長陳叔與它相伴了整整15年,手掌上的老繭,舵盤上的斑紋,錨錠上的鐵銹,江面被劃開的水紋,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已變成了老船工身上的人生印記。接到停運通知,陳叔的心情是復雜的,既喜也愁。喜的是明珠灣大橋建成通車使兩地人來往出行更方便了,他為南沙的高速發(fā)展感到欣慰;愁的是渡輪不能開了,那些每天在他身邊匆匆而過的熟悉面孔,他懷有難舍的情愫?!皻v盡滄桑五涌口,功成身退一渡輪?!崩洗L陳叔情不自禁地吐出這句感受與祝福。
為了感受這最后的一別,我特意駕車到水牛頭碼頭去坐船。站在碼頭最后一班渡輪甲板上,江水東流去,心潮任起伏。三十年前,我來到這片土地耕耘,教書育人。那個時候一個月也有幾次通過五涌碼頭外出,或到對面南沙街辦事,或到番禺進修學習,或到虎門購物,或到龍穴島游玩。如果時間不緊,就坐紅星船,那是個雙層渡輪,一天三班,船體比較寬大,有座位,直接從虎門駛向廣州,中途??克n^碼頭和五涌碼頭。我就站在窗外的甲板上看波濤洶涌,看海鷗飛翔?;蛘咦夏莻€單層的渡船,噠噠有聲,慢條斯理,上岸后再轉(zhuǎn)公交車往目的地。很多次到虎門去購物或游玩,我是坐快艇去的,從五涌碼頭到虎門太平碼頭,半小時20元,時間越晚收費越貴。往后十數(shù)年,高速路建好了,繼而我也買了車,就很少坐船了,有些班次的渡輪也因此停航。有次我父親和弟妹從貴州來廣州看我,就開車帶他們到虎門硝煙遺址,這時就不用在碼頭坐船了。
一位在腥風血雨中不斷成長的96歲老人霍鏡初也來了,他曾是東江縱隊成員,中國好人、全國離退休先進個人,他的先進事跡前些年我曾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衾嫌?948年12月農(nóng)歷初二晚上,在東莞遭到本村日偽頭子霍灼棋的追殺后,冒著嚴寒匆忙告別親朋,經(jīng)五涌渡口連夜逃難到番禺萬頃沙,默默無聞耕耘教育幾十年。他在得知此次渡輪要停航后,便在兒子媳婦的陪同下驅(qū)車(之前是不夠2米寬的鄉(xiāng)間小路)趕往五涌碼頭,口若懸河向圍觀的人們講述它的歷史,還不忘讓他的兒子幫忙照相留念,以此留住這份美好的記憶。旁邊的人們也在七嘴八舌:記得小時候渡口還在萬頃沙舊街,后來搬到糖廠這個位置,現(xiàn)在舊街不顯眼處還有當時渡口的影子;碼頭在舊街有好處也有不好,好的方面是不用走狹長逼仄的路就能坐上船,不好的方面是遇到退潮或關(guān)閘,那就要走到糖廠的位置坐船了;那時候我們要到對岸的南沙街辦事,都是要坐渡船的,因為這里是外出的唯一通道。有時候等不及,我們就坐快艇,單邊5元,雖然顛簸,但很快到達。現(xiàn)在就要停航了,往事已成追憶。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路橋建設也突飛猛進,環(huán)市路的寬闊,明珠灣大橋的宏偉,使擺渡的情形越來越少,擺渡的時光漸成過往。時光悠悠,江流滔滔。當我再次站在五涌渡口空蕩蕩的碼頭邊,江風如訴,思緒萬千。五涌碼頭的渡輪即便停運而消失,但它會以另一種美好的記憶留在南沙人的心中,成為和諧發(fā)展中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珠江河涌的碼頭,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幸運兒。老歸僑陳伯過去是珠江街(原珠江華僑農(nóng)場)的老船工,背脊雖微彎,腰板卻硬朗,額頭就像那老碼頭磨礪過如麻石板的一道道粗紋。他常對人說,他祖上是從珠江河涌的碼頭過埠的,他是從南洋回到珠江農(nóng)場的。陳伯愛碼頭,有一種與人不同的情懷。他退休后,日??傁矚g握著一部老照相機,在各處河涌的堤岸上踱步,在碼頭上獨坐。他可以整日在基堤上觀漁船、看蔗林、望飛鳥、想往事……每一塊石頭、每一片蕉葉、每一個身影、每一朵浪花……都會勾起他對前塵往事的回憶,他會捕捉瞬間的影像,把不同層面水鄉(xiāng)人的生活習俗定格留下。
眼前,陳伯剛巧遇上珠江街開展汛期五涌渡口渡船的安全檢查。五涌碼頭建成有五六十年了,起初建在五涌西頭的內(nèi)水,以后五涌筑起了可以調(diào)節(jié)控制漲潮退潮的東水閘,就搬到水閘外的新興社區(qū)稔安路東面臨開闊如海的蕉門水道了,距珠江街3.7公里,稱為“五涌碼頭西渡點”,屬珠江街管轄(“五涌碼頭東渡點”屬南沙街管轄)。碼頭橫向型平伸式鋪入水中,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石頭顯得平整而又光滑,仿佛時空在轉(zhuǎn)換,有了粗糲、淳樸、凝重、悠遠的感覺。陳伯說,碼頭,是大沙田的魂,是南沙人的魂,是珠江人的魂……
在廣東省農(nóng)墾局的展覽大廳里,至今仍掛著一張照片:正在收割的稻田里站著一個女孩,圓臉孔,大眼睛,笑容甜美,手里抱一捆稻穗,秀氣的臉龐洋溢著陽光與自信,她就是當年珠江農(nóng)場知青隊里人稱大姐姐的嚴寶霞。這張照片攝于1963年,是嚴寶霞在珠江農(nóng)場收割水稻時在田里照的,那年她才21歲。
嚴寶霞是1961年在廣州執(zhí)信中學高中畢業(yè)的。由于有兩個哥哥在臺灣,在那個極“左”思潮的年代,她沒能考上大學。作為應屆畢業(yè)生的她,積極響應祖國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自愿報名下鄉(xiāng)到珠江農(nóng)場。由于她熱情樂觀、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受到廣州團市委的贊賞,在青年文化宮舉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動員大會上,她被推選為全市知識青年代表上臺講話,表示了自己一顆紅心聽黨話的決心。
1961年9月13日,嚴寶霞和同學們在廣州大沙頭碼頭登上了紅星號輪船,在熱烈的鑼鼓聲中,離開廣州市區(qū)到偏遠的廣東省國營珠江華僑農(nóng)場當知青。輪船??吭谖逵看a頭,大家興高采烈地下船、搬行李,開始了人生的新征程。珠江農(nóng)場地處番禺縣萬頃沙地區(qū),建于1950年,是全國最早安置歸僑、難僑的農(nóng)場。農(nóng)場內(nèi)河涌縱橫,到處是淺海灘涂,是典型的水網(wǎng)地帶,船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
當時農(nóng)場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飯?zhí)玫牡厣箱伾弦粚庸葰?、一層禾草,再鋪上席子,就是知青們的床鋪了。嚴寶霞就是在這樣簡陋的床上進入夢鄉(xiāng)。
后來學生隊用竹子搭茅屋,用禾稈草和甘蔗葉鋪頂,又用禾稈糊上泥作墻搭成宿舍。里面打上木樁搭太平鋪,分上下兩層,同學們住在里面,連凳子也沒有,要寫東西,得趴在鋪上。
知青們被安排到蕉田里除草。蕉田里草長得有人高,同學們用鋤頭、鐮刀除草,費盡力氣,每人每天也只能鏟十幾平方米地。那些蕉長得又瘦又小,拿到飯?zhí)萌テで袎K煮給同學們吃,大家還以為是芋頭。
除了鏟草,還要鍬坑。碰上下雨天,每人披一件蓑衣,有些同學不會穿,勒住了脖子,蓑衣大,個子小的同學往往弄得渾身是泥。
盡管生活條件差,勞動強度大,但嚴寶霞不怕苦,也不叫累。第一年冬天,農(nóng)場安排知青隊鍬蔗泥,她主動當鍬手,另一位男同學負責搬泥。她鍬得很快,站在冰冷的爛泥地里,她全身都濕透了,大腿上的皮膚全爆裂了,她忍著痛堅持工作,還照顧年紀比她小的男同學。春節(jié)回廣州休假時,媽媽夜里看到了她腿上的裂痕,心疼得哭了起來。
那時知青隊分五個組,嚴寶霞是二組的組長,又是學生隊團總支委員,負責宣傳工作。她除了完成自身的勞動定額,還要出墻報、編快板、寫咸水歌,歌頌好人好事,還要配合農(nóng)場組織大家開展勞動競賽活動。她干勁兒很足,頂?shù)蒙弦粋€強勞動力,不但勞動出色、效率高,而且各項任務都完成得很好。
夏收夏種農(nóng)忙時節(jié),大家凌晨1點鐘就得起床拔秧,拔到6點鐘再開秧,然后撐艇去插秧,直干至晚上7點鐘,天黑了才收工,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嚴寶霞凌晨起床和大家一起拔秧,到了中午,她把編成好人好事的咸水歌,組織同學們在田頭唱,農(nóng)民們聽到唱的是自己,十分高興,勞動勁頭更足了。
在農(nóng)場,嚴寶霞可謂是生產(chǎn)上的“萬能膠水”,勞動中,她掌握了各種生產(chǎn)技能:除草、鍬泥、插秧、割禾打禾,還放過牛、犁過地、耙過田、開過拖拉機,還參加放水、閘水竇、熏老鼠……
1963年,嚴寶霞代表珠江農(nóng)場知青到廣州參加“廣東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代表座談會”,她代表知青讀了一份倡議書,號召同學們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會后,她到華師、二中、執(zhí)信、華僑補校等學校作報告,現(xiàn)身說法介紹自己的下鄉(xiāng)經(jīng)歷。之后,她帶了一批學生回農(nóng)場,成立了學生隊,她任隊長抓生活,另一位知青抓思想,當?shù)匾晃煌咀ドa(chǎn)。三個月后,嚴寶霞被調(diào)到一區(qū),當一區(qū)知青大組長。她關(guān)心隊員,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同學們都喜歡她,親昵地稱她為知青的大姐姐。
一件驚險的事情讓嚴寶霞難以忘懷。那是1971年9月的十四號臺風,她和老職工一起收聽電臺的廣播,密切關(guān)注著臺風的動向。臺風刮得越來越大了,原來溫順緩緩流淌的河水開始變得翻滾奔騰,嚴寶霞跟著老農(nóng)半走半爬,沿著五涌的基堤奔向搶險第一線——珠江邊上屯墾不久的青年圍,必須保住它。在基堤的背面,嚴寶霞嚴陣以待,警惕地注視著守護著。當知道臺風正面襲擊東莞太平鎮(zhèn)時,更加預感到這臺風來頭不小,會從這里登陸并橫掃萬頃沙,大家眾志成城,爬在基堤下晝夜堅守著,哪里潮水漫上基堤,就立即用沙包堵上。風雨拍打著每個人的衣衫,渾身濕漉漉的,但仍堅持著、守護著??耧L巨浪的拍打令人驚心動魄,嚴寶霞好不容易度過了緊張難熬的一天一夜……臺風登陸后,風慢慢減弱了,潮水也落了,基堤保住了,五涌碼頭也安全了。在回去的路上,嚴寶霞看到堤圍上的樹木,有的折斷,有的連根拔起,而圍內(nèi)的香蕉、甘蔗大片倒伏,茅棚也被風吹倒傾斜了,屋內(nèi)似水塘,真有滿目瘡痍的感覺,事后才知道這個臺風中心風力達12級。
經(jīng)過勞動鍛煉,農(nóng)場根據(jù)各人的身體、特長,把知青們安排到托兒所、中小學校、拖拉機站、農(nóng)科所等崗位去,讓他們發(fā)揮各自所長,嚴寶霞被安排到紅嶺當初中數(shù)學老師。后來農(nóng)場辦起紅嶺小學,嚴寶霞被調(diào)去任數(shù)學、語文老師,還當班主任兼學校教導主任,負責安排全校教師的課時和各班的勞動,還編快板、舞蹈,組織學校文娛活動的開展。她不知疲倦,學生要求晚自修,她晚上就去輔導他們。她所帶的班學生成績在番禺縣名列前茅。1976年,她榮獲番禺縣優(yōu)秀教師獎。
1978年3月28日,知青回城。嚴寶霞和他的丈夫被招工到仲愷農(nóng)校,丈夫分配搞科研工作,也是因為她的兩個哥哥在臺灣的關(guān)系,她被安排在農(nóng)場養(yǎng)雞,之后她任仲愷農(nóng)校廣東省畜禽良種試驗場和廣東省農(nóng)牧服務公司的會計,直至退休。
回顧自己的人生軌跡,嚴寶霞說:“在農(nóng)場18年,我問心無愧。我很多本事都是在農(nóng)場學到的,自己走的路沒有錯,也對得起任何人,無論什么事,自己都是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我今生無悔!”
五涌碼頭,成了幾十年來“滄海桑田”變遷的印記?,F(xiàn)今人們“枕水而居”,更有人在居屋的水岸,砌起了單伸式的私家小埠頭,將埠頭身子直接向水中伸去……這些功能轉(zhuǎn)變的公共碼頭和私家小埠頭,有人取水、洗滌、談心、休閑、旅游……好一個水鄉(xiāng)澤國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