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
2020年東京奧運會,除了運動員們這道靚麗的風景線,奧運會圖標動態(tài)“小藍人”的設計也令人耳目一新,更有民間高人模仿“ 小藍人” 造出了“躺平”“摸魚”等打工日常。任何光鮮亮麗的背后都是辛勤付出,深受喜愛的“小藍人”誕生記,是一條漫長的奧運會圖標之路。
為了減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因為語言差異帶來的不便,奧運會圖標應運而生。早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1948年倫敦奧運會就已經(jīng)開始少量使用奧運會圖標,但并未形成一套固有體系。直到1964年日本奧運會首次將奧運會圖標建成了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tǒng)。在此次運動會中,圖標獲得巨大成功,日本奧委會便決定將這些圖標無償提供給所有國家。自此以后,每屆奧運會都有了結(jié)合主辦方文化特色的奧運會圖標。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大量使用網(wǎng)格系統(tǒng)和由點、線、面組成的圖標,彰顯了德國人的嚴謹;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靈感來自于古希臘花瓶,原始的美感和古典雕像的動感油然而生。
最初的奧運會圖標雖然減少了語言帶來的不便,但圖標所表現(xiàn)的運動辨識度不高,必須要英文解釋,否則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足球看上去像是人摔倒了,帆船只有一個帆船的剪影。
在以前, 使用靜態(tài)圖標很難體現(xiàn)出運動的“ 動” ,有時候還會讓人們難以區(qū)分運動項目。2020年東京奧運會推出的動態(tài)“小藍人”圖標大放異彩。手球與籃球由于動作相似,非常容易混淆。而動態(tài)“小藍人”則完全不會,手球躍起的一瞬間帶有橫向的加速度,而籃球為了上籃則比較穩(wěn)定。東京奧運會首次創(chuàng)造出這套會動的“小藍人”,是設計師井口皓太努力一年的結(jié)果。在中央電視臺的直播中,處處可以看見活潑好動的“ 小藍人”們。
井口皓太介紹, 創(chuàng)造出還原運動項目的奧運會圖標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方面,要抓住運動的最佳時刻。為了尋找能完美展現(xiàn)一項運動的瞬間,他看了無數(shù)個運動視頻,研究了各種運動員的動作,并盡力還原。在探索每項運動的最佳時刻過程中,高清錄像確實能記錄每一個細節(jié),但對非運動專業(yè)的觀眾來說,并不能抓住運動中的關鍵時刻。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則將運動中的關鍵時刻定格,更能體現(xiàn)每項運動的“決定性瞬間”。“決定性瞬間”就是肌肉力量緊繃到極致, 將要釋放而未釋放的瞬間。在這一瞬間,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蘇炳添100米半決賽中起步時的決心,還有鞏立姣不遺余力的一擲。
另一方面, 為了簡潔直觀,必須將這些“最佳時刻”提取并抽象化。作為奧運會圖標,最重要的是用簡潔明了的符號詮釋每項運動的精華。攝影作品使運動員的“決定性瞬間”凝固,然后設計師將其抽象化,人臉、體型、服飾都被抽象成一個個高辨識度的圖案。那么,奧運會圖標如何動起來呢? 其實, 包含三個部分:出現(xiàn)、靜止和消失。對跑步圖標來說,“小藍人”出現(xiàn)是助跑的開始,靜止在大腿最有力量感的瞬間,消失則采取了持續(xù)運動的狀態(tài),好像“小藍人”跑出了人們的視野。
2020年東京奧運會“小藍人”不僅有以往每屆奧運會圖標作為鋪墊,而且有設計者的別具匠心。正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小藍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包容與平等,體現(xiàn)了古老的奧林匹克精神,那就是互相了解、友誼、團結(jié)和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