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豪
午羊堰
人類學影像史上最早期的一部片子《青草:一個民族的生活之戰(zhàn)》,里面有一個場景觀者無法忘懷:1924年的秋天,一支由4萬名巴蒂利亞游牧人和為數(shù)更多的羊群、家畜組成的轉(zhuǎn)場大軍,沒有船只、橋梁的協(xié)助,靠著羊皮吹成的筏子,安然渡過了伊朗北部湍流不息的馬倫河。這些人,包括部落的酋長和他兒子,他們各自趴在一只氣鼓鼓的羊皮筏子身上,劃過那條洶涌的大河。
這樣的場景會喚起小時候父親和舅舅帶我過河的記憶,我們并不是趴在羊皮筏子上,而是騎車經(jīng)過那條橫亙于浙江永康江之上的西津橋。“咚咚咚”,我至今能清楚記得大人騎著的那輛二八自行車碾軋過老舊木板時發(fā)出的聲音,而我根本不敢往橋面看,因為橋上有很多大窟窿,窟窿下面,是洶涌的大河。我緊緊地抓住后座,生怕自己掉進窟窿里,被河水卷走。
多少年過去了,故鄉(xiāng)的西津橋已經(jīng)煥然一新,并被評為全國最長的古廊橋。但它是那么新,已經(jīng)沒有太多歷史的印記,小時候那座給我留下戰(zhàn)栗印象的古橋,反而成了一個念想。10月,我?guī)Ц赣H赴浙南麗水地區(qū),沿甌江的支流一路游玩,順便找找古舊的廊橋。浙南的慶元、景寧,都是廊橋之鄉(xiāng),更別說名聲在外的泰順縣。
02 從通濟堰的涼亭望出去03 村里的柴火飯
廊橋這個名字深入人心,得歸功于1990年代的一部電影《廊橋遺夢》。但那影片里的廊橋,坐落在美國愛荷華州。中國自己的廊橋命名,其實是晚近的事情,并且得歸功于劉敦楨先生。“登寺橋一所,聯(lián)橋廊七間”,根據(jù)白居易等人詩句里的記載,劉敦楨命名了這種帶有橋屋的橋梁。
北梁(思成)南劉(敦楨),中國現(xiàn)代建筑的兩位開創(chuàng)者,南劉往往是被忽視的那個。1930年代營造學社在全國古建摸底,梁思成也來過江浙一帶,他在北方發(fā)現(xiàn)了趙州橋,在南方鐘情于同屬麗水市的延福寺,卻對懸藏于浙南閩北山澗里的廊橋建筑群只字未提。個人揣測,也許梁林兩位先生求學的地方,恰好是廊橋眾多的賓夕法尼亞州,就不認為稀罕物了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橫跨松陰溪上的一座石門圩廊橋。這座石基橋是老橋新建,雖然在橋的中部能看到1970年代的一些亢奮又晦澀(被涂抹)的歷史標語,但兩邊的橋廊都是用新木搭建而成,連著橋口草筋泥砌成的古驛站。部分廊頂采用了鏤空玻璃,讓整個橋身比傳統(tǒng)廊橋有更好的采光效果。
時值正午,陽光直射在松陰溪廣闊的水面上,上游流下的溪水,經(jīng)過午羊堰的拱形壩之后,自然就降低了流速,深潭變成了淺灘。遠處有幾個孩子在泛著粼粼波光的淺灘上戲水、追逐。近處的一汪水面上,有個黑影忽上忽下,竟是有村民在水里捕魚。離他十幾米遠的草甸上,一只牛正悠閑地吃著草。鑒于這是一個網(wǎng)紅拍照點,我不禁自問:這水牛,會不會是村民被要求從家里特地牽來的?我甚至也開始懷疑捕魚這個動作。但過不了多久,我又暗笑自己的多疑。
壩上有一排梅花樁似的石墩子,與大橋平行,整齊排列在河面上。這是橋的最初形態(tài),秦人把它叫作汀步。一組好的汀步,看起來得是散置的效果。除了腳踩踏的一面,其他幾面不能過于平滑,最好還帶有斑駁青苔。石塊大小也不用一致。午羊堰上的步石,雖是新安置的,亂中有序顯自然。但畢竟溪面過于寬闊,少了些韻味?!靶∠鷿?,用石子砌者佳”,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里如此評價汀步。這是古代文人在園林造景里,對汀步的模擬和理解。
石門圩的拱壩像是一個引子,帶我們沿溪南下,來到坐落在距其幾十分鐘車程的港頭鎮(zhèn)通濟堰,那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拱壩遺址—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四年(公元505年)的通濟堰,也是中國最早的古代水利工程。
站在涼亭上向外看去,通濟堰遼闊的河面盡收眼底,但它是如此普通,比剛見到的午羊堰更加樸素,完全很難把它和“朝廷調(diào)兵3000人,歷經(jīng)3年修成”“惠及農(nóng)田2000余畝,范大成湯顯祖等名臣立碑稱頌”等聯(lián)系在一起。
石門圩廊橋內(nèi)部?時思寺的大雄寶殿
如果說松陰溪的新廊橋是石拱橋拿橋屋作為偽裝,“廊橋之鄉(xiāng)”慶元縣的蘭溪橋可就算得上原汁原味的古廊橋了。這座全國現(xiàn)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年,并重建于乾隆四十九年。類似搶救山西著名的道教寺院永樂宮,這座因為建造水庫而被迫整體搬遷至此的紅色古橋,非常和諧地橫跨在甌江支流松源溪之上,融入更加濃郁的山水里。有意思的是,附近的村名竟然就叫魚口。
蘭溪橋最值得玩味的,是橋面上鋪陳著一層厚厚的鵝卵石路面。附近有人走過,腳底下都能感受到地面有節(jié)奏地跳動,好似大家都是同舟人。這種路面也給你一種古鎮(zhèn)街市的氛圍,而兩邊的廊道,還真是有集市可以趕的。廊橋因為可以遮蔽風雨,從來都是村民趕集、社交、娛樂的一個共同空間。橋的一頭,有女人在賣剛從山上摘下來的錐栗,而在橋的中心供奉神靈的小亭屋邊上,有個老人背對著行人看起了閑書。
西洋殿邊上,正在鋤地的農(nóng)民告訴我,過去的農(nóng)歷三月十七,這里每年都有很熱鬧的集市。因為這一天是菇神吳三公的生日,附近景寧、慶云、龍泉三縣的菇農(nóng)都會來西洋殿拜祭,順便趕集,購買山貨。殿里還有大戲臺,每逢七月初十,連著幾天幾夜會演當?shù)氐摹岸紤颉背晟?。我突然想起,剛參觀的龍泉青瓷博物館旁邊,有一個香菇博物館。沿著溪水一路上有不少黑色的搭棚,門口那些像木樁一樣碼放著的,其實是廢棄的香菇。只是南方電子經(jīng)濟太發(fā)達,視線之內(nèi),沒有小販設攤賣一片香菇。
吳三公本名吳煜,南宋龍泉人,年輕時與鄉(xiāng)親們常年行走在龍慶古道的茶木圩一帶,在燒炭和采集野生菌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倒下的闊葉樹皮層刀斧砍傷處會出菇。后來他就搭棚建寮砍樹試驗,總結(jié)出了砍花制菇的特殊技藝并傳授給鄉(xiāng)親。漸漸地,受惠于香菇種植的菇民,開始把吳三公尊奉為菇神,建廟祭拜。
通濟堰的閘門
菇神信仰是中國民間信仰之園里的一朵奇葩,但就像需要躲避風雨的廊橋一樣,它的出現(xiàn)依然和古代處州這片地區(qū)山高澗深的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無法獲得充足的耕地,以及擁有適合菌類生長的山地環(huán)境,從這片區(qū)域出發(fā),香菇種植在類似的南方山地迅速蔓延開來。但沒有完全掌握香菇種植技術(shù)的菇民,依然需要靠運氣吃飯,菇神崇拜應運而生。一個滿足祭拜、社交、互市和娛樂的神殿,自然就選在了臨水架橋的村頭。
我們最后的一站—景寧縣大漈村護關(guān)橋以及時思寺,更是把祭祀和水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護關(guān)橋飛架于龍溪之上,橋屋共分三層,從下而上依次蓋出了一個全國獨此一家的三層神像樓閣:一層關(guān)帝廟,二層文昌閣,三層魁星閣。
“漈”字還保留在浙南閩北方言里,一般作“水邊”或“瀑布”解。但查文獻可知,漈有時也是祭的假借。我不是文字專家,暫允我勉強附會一下:一條氣勢如虹高達百丈的瀑布,難道不會震懾古人,讓人頓生拜服之感?用筆畫拼湊起來的神殿,總是早于泥土與石塊。
相比西洋殿的關(guān)門大吉,護關(guān)橋至少還能讓游客在一層廊道上透過窗格與里面的關(guān)老爺打個招呼。塑像的邊上,歇著一臺轎子,看裝飾,像是用來抬新娘的。轎子的邊上,是一個抽水用的水泵,露出碗口大的管子,把觀看的視線一下子拉回了人間。
西洋殿殿門上的飛檐翹角
據(jù)村民講述,大漈村是北宋年間從漢地遷入的梅氏家族建立起來的村落。明以來,附近銀礦的開發(fā)引來無數(shù)窺覬者,平靜的山谷里響起了槍聲。為保護村里的人員和財產(chǎn)安全,水上的護關(guān)橋應運而生。
關(guān)老爺保平安,文昌閣與魁星閣負責村里的文化建設。村里的讀書人也爭氣,宋以來,村子里出過兩個進士以及幾十個舉人,歷屆的冊封,時思寺里的梅氏宗祠都有記載。事實上,時思寺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里面各有祭奉。
時思寺的入口處,有一棵被雷擊后依然頑強活著的柳杉王,樹齡有1500多年。柳杉是制作廊橋的主要木料來源,過去的橋頭碑文,或廊橋的提梁上,都會發(fā)現(xiàn)某某捐杉樹多少棵的記載。無論在廊橋上加蓋多少層閣樓加以防護,相比石頭砌出來的橋,木制廊橋還是脆弱短命的,至今最古老的木廊橋,國內(nèi)也就500多年,國外最長的,也就700多年。廊橋的脆弱是它的特性之一,我們保護它,也是要呵護這份脆弱。
01 護關(guān)橋上的關(guān)帝塑像 02 蘭溪橋03 村里用來抬牲口的用具
最近,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剛剛閉幕的“棟梁—梁思成誕辰120周年文獻展”,披露了梁思成對1950年代有關(guān)部門破壞性地以修舊如新的方式搶救趙州橋的做法曾提出自己的批評意見。我孤陋寡聞,70多年后才聽聞此事。今天,這座1400年的古橋,因為結(jié)構(gòu)和工藝的改變,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梁先生所見到的那座趙州橋了。我們到底需要一座什么樣的橋?也許,重要的不是橋本身,而是我們對待橋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