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飛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如何讓參加幼兒園家長學校的家長們都有收獲呢?
這就需要對參加家長學校的家長群體進行分析,然后根據(jù)不同群體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內(nèi)容和方法的選擇與準備。根據(jù)“誰帶孩子誰參加學習”的原則,幼兒園家長學校的學習者主要由祖輩家長和父輩家長參與,特殊情況下還有代理家長,如留守兒童成年的哥哥姐姐、叔叔伯伯輩,甚至保姆參加。
不同的學習參與者,幼兒園都應該讓他們在家長學校有所收獲,得到啟發(fā),學習到適合的教育觀念、知識和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不能停留在幼兒園想讓家長學什么這樣的“單向”維度上,還需要研究不同類型的家長能接受什么,從而在教與學上形成良性互動。
家長學校的備課也要遵循教學的普遍性原則,在“知情行意”上設定合理的目標,選擇聽課者能夠理解的教育內(nèi)容,采用學習者可以接受的活動方法,提高家長學校的教學效益。
在分析兒童發(fā)展與家庭教育關系的過程中,在強調(diào)家庭教育重要性時,我們常用的方法是“歸因”,即孩子的問題是誰造成的。這一思維方式,常常讓部分家長成為眾矢之的,如“隔代教育溺愛”“父教缺失”等。這樣的思維方式和宣傳路徑,乍看起來,能夠給家長們帶來警醒,但是也讓他們感到壓力,甚至產(chǎn)生自我懷疑,形成不恰當?shù)募彝ソ逃砟?,甚至還會影響家庭成員的關系,讓他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相互指責,彼此抱怨,而不是客觀理性地分析孩子成長的問題與家庭教育之間的科學關系。
首先,要尊重家長愛孩子的出發(fā)點。不少家長學校課程在講解時常常把“果”當“因”,如部分家長因為過分愛孩子導致溺愛的現(xiàn)象,導致孩子產(chǎn)生了依賴的心理和不良行為,孩子不僅在心理和行為上依賴家長,還會在情緒情感上“怨恨”家長。為此,講座在論及這個問題時,把溺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當成家長主觀上害孩子和不愛孩子。這樣的表述,看起來能對家長的觀念產(chǎn)生刺激,但是也嚴重地傷害了家長的情感。這一點,1500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教子篇”中就進行了客觀判斷,“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構其罪惡”,即不是家長要有意害孩子,而是客觀上沒有意識到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傷害。
只有得到尊重的家長才會在情感上不排斥幼兒園的家長學校課程,也才會心平氣和地放下斗爭的心態(tài)和自我保護的辯解,真正開始嘗試著接受家長學校的課程。
其次,在方法上要尊重不同家長的學習特點。我們常在幼兒園的家長學校課堂上看到昏昏欲睡的祖輩,他們聽了一會講座后就會瞇起眼睛來,不少教師會認為這是他們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不認真,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學習,一坐下來就睡覺。而事實并非如此,可能是我們學校的教學方式不符合祖輩的學習特點。因為年長者的專注力,特別是單純的聽和看的專注能力都在下降。家長學校的教育方式對祖輩家長“不友好”,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
前面說到要尊重家長們的學習特點,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家長們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只是給他們講各種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看起來很專業(yè),實際上卻讓非教育專業(yè)的家長們聽得云里霧里,不知其所云。
因此,幼兒園的家長學校課程所選擇的內(nèi)容要和聽課家長每天帶孩子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要多采用情景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法,且案例和情景就是家長們?nèi)粘I畹膶嶋H,不要照本宣科。如對家長講入園適應,說太多的分離焦慮和兒童多重依戀的科學知識,不如引導家長分析孩子入園時的各種言行表現(xiàn)和情緒狀態(tài),讓聽課的家長能夠理解孩子分離焦慮的多樣化表現(xiàn);在指導家長不要對孩子們的分離焦慮過分緊張,而要堅持送孩子入園這一道理時,要從孩子與老師以及孩子彼此之間的互動表現(xiàn)入手,讓家長們理解孩子是如何從與家長的單一依戀發(fā)展為對更多人的多重依戀,從而獲得成長。
在方法上也要創(chuàng)新,如只是讓家長聽講座,家長們對孩子的行為和對課程的理解能力會大打折扣。為此,家長學??梢詣?chuàng)新授課方式,如可以開展親子活動,或者開放日活動,引導家長們在觀察中或者在親子互動中獲得對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如要幫助家長們理解什么是“自由”,就不能只是靠講解,可以在親子活動中就孩子的某個行為表現(xiàn),及時向家長們講解什么情況下要給孩子自由,什么情況下孩子的自由會演變成任性與對規(guī)則的破壞,從而提升家長對“自由”這一概念的理解水平。
家庭教育的學習,聽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如何從學習到行動,這是家長學校課程最關鍵的一環(huán),也是家長教育能力循環(huán)式進階提升的必然要求。
家長聽了課程,觀念得到更新,知識得到補充,談起教育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如果沒有在行為上落實,在生活中實踐,這樣的理解可能是表象的,也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要想讓家長們都能學得會,就需要家長學校的課程給家長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或者鼓勵家長們積極思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想出適合他們的方法。
讓每位家長都能學得會,首先,需要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融入家庭教育的方法,如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就不只是教“手指操”,家長們不一定學得會,也不一定有適合的機會教孩子,可以建議家人們帶著孩子做家務,如擇菜,在生活中就能提升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以達到心靈手巧的目的。其次,要鼓勵家長把一種方法長期堅持使用。再好的方法,如果沒有一定的量的堅持與積累就不會真正產(chǎn)生教育效果。
家長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類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家人,需要我們的幼兒園家長學校細加分析、判斷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