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劉志勛
(作者單位:安徽省固鎮(zhèn)縣第一中學)
思想政治學科的一輪復習,需要探究高考真題,把握高考命題方向,科學有效備考;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三年全國卷的部分高考試題,來把握哲學中的認識論這一重要考點。
【例1】(2021·全國乙卷·21)王安石在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詩句過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字許,始定為“綠”,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
①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結果
③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性的前進上升過程
④對同一個確定對象不能產生不同的認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分析】本題考查真理和認識過程的相關知識。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詩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觀事實,只是涉及什么樣的字更能表達江南春景的美,不存在謬誤,①不符合題意;對于詩句中用字的反復推敲是為了更好地描述江南春景,這離不開王安石的文學素養(yǎng),說明了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的結果,②符合題意;經(jīng)歷一個反復修改的過程,最終“綠”字將江南春景表露無遺,引人入勝,這說明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性的前進上升過程,③符合題意;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④說法錯誤;故選C。
【例2】(2020·全國Ⅰ卷·40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y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fā)布7 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wèi)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 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例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fā)現(xiàn)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 版方案細化了中醫(y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 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xiàn)、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fā)現(xiàn),形成了包括13 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fā)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12 分)
【解題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運用認識論原理分析“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fā)展”,旨在考查推理和論證、探究和建構等能力,滲透公共參與等學科素養(yǎng)。材料中“先后制修訂和發(fā)布7 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真理性認識往往要經(jīng)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材料中“第1 版方案較為簡單”“第3 版方案細化了中醫(yī)藥治療方案”“第7 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類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并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深化。
【參考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jīng)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
1.全面把握實踐
(1)實踐的概念: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必須且只能是人的活動,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動都是實踐,人類的認識活動不屬于實踐,動物的本能活動也不屬于實踐;②從對象看,實踐改造的客觀世界,是發(fā)生在人和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頭腦中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③從性質上看,實踐是一種改造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④從形式上看,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
(2)實踐的特點:①客觀物質性,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qū)別。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②能動性,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qū)別。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新物質;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③社會歷史性。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fā)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3.全面把握真理
(1)從“三個統(tǒng)一”角度理解真理的內涵:①真理是客觀性與條件性的統(tǒng)一。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它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②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真理是一個發(fā)展過程,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是指: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承認客觀真理,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fā)展。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tǒng)一;③真理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tǒng)一。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表現(xiàn)在檢驗認識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的認識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真理從形式上說是主觀的,它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任何真理都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tǒng)一。
(2)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系
4.認識過程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從主體看,認識受實踐水平、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限制;從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xiàn)有一個過程;所以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jīng)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xù)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所以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③認識具有上升性。認識不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2019年統(tǒng)編版新教材增加了以下考點:
1.認識的本質——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認識的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②感性認識的含義與形式: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xiàn)象、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③理性認識的含義與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lián)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tǒng)一關系。
1.正確理解認識的對象、來源、基礎、目的、獲得途徑、認識規(guī)律
①客觀事物是人們認識的對象,也是人們實踐的對象。認識客觀事物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xiàn)認識的目的;
②認識的來源、基礎和目的都是實踐;
③認識的獲得途徑——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從根本上講都源于實踐;要把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區(qū)別開來;
④認識的規(guī)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次循環(huán)的內容都相比較地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
2.意識、認識、真理、理論、科學理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①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范疇,與物質相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范疇,與實踐相對應。意識與認識都有正確、錯誤之分;
②人們對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真理是一種認識,但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是正確的認識;
③理論是人們把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jīng)驗加以概況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不形成體系的認識不能成為理論;
④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tǒng)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體系,就形成了科學理論,所以科學理論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科學理論。
3.認識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
①含義不同。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jīng)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xiàn)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而認識的根本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②過程不同。認識的根本任務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而認識的根本目的則是指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即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③意義不同。只有完成認識的根本任務,人們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才能按規(guī)律辦事;而只有實現(xiàn)認識的根本目的,才能發(fā)揮認識的指導作用,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使認識本身得到檢驗和發(fā)展。
4.“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指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這是由于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所謂真理的客觀性,是指人的認識中含有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人的認識的主體差異性,而這些具有差異性的認識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由實踐來檢驗;因此,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異性,并不等于否認真理的客觀性。
1.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說明( )
①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重要
②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③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
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題分析】理性認識必須依賴感性認識,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樹,不能說二者誰更重要,①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理性認識,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排除②;材料強調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尤其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性,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D。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激蕩著走向未來的智慧和力量。學史力行,要做到知行合一。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長征路上,我們還有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學好黨史,就要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出發(fā),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zhàn)的豐富經(jīng)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在實踐中豐富斗爭經(jīng)驗、提升斗爭本領,切實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jīng)驗、觀照現(xiàn)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
結合材料,運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說明如何做到學史力行,知行合一。(10 分)
【參考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4 分)②征服新長征路上的困難,要從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出發(fā),不斷在實踐中豐富斗爭經(jīng)驗、提升斗爭本領,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3 分)③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jīng)驗、觀照現(xiàn)實、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自覺樹立正確的認識,開展好各種實踐活動。(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