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在歷史文獻中也常見“黃河自昔為中國患”之類的記載。黃河之所以為患,是因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所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面對黃河水患,中國歷代王朝都將黃河治理視為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國之大政。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縣銅瓦廂決口,由于當時清朝政府正忙于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無暇也無力對決口進行及時堵筑,導致此次決口最終演變?yōu)辄S河改道史上第六次重大改道。20世紀30年代以來,學界對于銅瓦廂決口、改道有較多關(guān)注和研究,賈國靜副教授所著《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一書即是此領(lǐng)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以災荒史研究與政治史研究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透視荒政與河政兩大要務在晚清動蕩政治環(huán)境中的變化情況,探討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
全書除緒論和結(jié)語外,正文有五章。第一章在梳理銅瓦廂決口、改道基本史實的基礎(chǔ)上,考察清廷最終放棄堵筑銅瓦廂決口的原因,列舉朝廷救災乏力的表現(xiàn),最后分析得出動蕩的時局使得晚清政府無心也無力按照以往慣例及時對決口進行堵筑,是銅瓦廂改道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章主要講述銅瓦廂改道后清廷朝野上下圍繞黃河是“復歸故道”還是維持既有新河道這一重大分歧而展開的長期爭論,較為詳細地闡明了每次爭論的契機、過程與結(jié)果,揭示出新舊河道之爭背后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及利益沖突。第三章在回顧清朝前期黃河管理制度的基礎(chǔ)上,以銅瓦廂改道后原有黃河管理機構(gòu)的裁撤與地方性治河規(guī)則為線索,考察中央政府退出、地方政府進入河務管理的過程,揭示出晚清動蕩政局對河工事務具體而深刻的影響。第四章主要講述民埝與官堤作為新河道治理的兩種形式,它們的出現(xiàn)過程、防災成效與運作主體,展現(xiàn)了晚清時期黃河治理的地方化趨向以及河務與政局變動的復雜關(guān)系。第五章主要講述了捻軍利用銅瓦廂改道后的地理條件進入山東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以及清政府消滅山東境內(nèi)捻軍的經(jīng)過,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黃河改道對晚清政局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1 晚清政局對銅瓦廂改道的影響
根據(jù)該書作者的觀點,銅瓦廂決口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黃河決口。從決口塌寬規(guī)模看,咸豐五年的銅瓦廂決口沒有咸豐元年的豐北決口規(guī)模大,也不及道光年間的黃河決口規(guī)模大,稱其是一次普通的黃河決口符合史實。那么,這一次普通黃河決口何以最終形成一次大規(guī)模的黃河改道事件呢?作者認為,雖有自然因素即“天災”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時局之“禍”,即當時急劇動蕩的政治局勢間接促成了改道發(fā)生。
其實,咸豐朝政府應對1851年江蘇豐北決口的對策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時局對晚清政府治理黃河的影響。豐北決口發(fā)生后,清廷最初準備立即對決口進行堵筑,但鑒于當時太平天國起義勢頭剛起,軍務當頭,只得暫緩堵口。這反映出此前一直受清政府格外重視的河務開始出現(xiàn)轉(zhuǎn)折。因暫緩堵口,黃河漫流導致運河漕運受阻,而漕糧又關(guān)涉京畿所需,清廷轉(zhuǎn)而重視推進豐北堵口工程。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豐北堵口終于告竣,但三個月后豐北再次決口。面對豐北又一次決口,清政府決定對其“暫緩堵筑”。因為此時太平軍已經(jīng)攻占南京并且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quán),時局可謂異常嚴峻。太平軍占領(lǐng)南京后將運河運輸線掐斷,清政府改行海運。此時對于清政府來說,河務、漕務都要讓位于軍務,因為定都南京后的太平天國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它的統(tǒng)治。到1855年銅瓦廂決口發(fā)生時,清政府同樣是先聲明暫緩堵口,由于時局更為嚴峻,因此后來直接放棄了堵口工程。
銅瓦廂改道后,舊河道所經(jīng)過的安徽、江蘇等地擺脫了長期遭受黃河水患的困境,但新河道所經(jīng)過的河南、直隸、山東等地則變成了黃河新泛區(qū)。其中,山東境內(nèi)黃河河段最長,其受黃河水患的影響也最大。在銅瓦廂改道初期,朝野上下官員在參與黃河新舊河道之爭時大多摻雜地方利益。盡管他們爭論不已,但清廷對于這場爭論一開始就有了定論。這是因為黃河改道已經(jīng)成為既定事實,而改走故道則需要花費大量財力、物力去疏浚舊河道。另外,銅瓦廂改道后,捻軍進入山東,清政府決定利用黃河新河道防御捻軍北上。在這一背景下,新舊河道之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捻軍北上威脅解除前,朝廷是不可能讓黃河新河道這一天然軍事防線改道的。其實,銅瓦廂改道前的黃河被明清兩朝都視為捍衛(wèi)京畿的一道天然屏障。根據(jù)《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的記載,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后,“為嚴防太平軍渡越黃河,威脅京畿,清廷采取了黃河禁運政策”。
2 銅瓦廂改道對晚清政局的影響
銅瓦廂決口、改道造成嚴重水患,黃河新河道兩岸官堤遲至1884年才修筑完成;此前,新河道因沒有大堤約束而長期泛濫,這使得河南、山東、直隸等地遭受巨大災害。黃河水患不僅直接奪走了黃泛區(qū)大量人民的生命及財產(chǎn),還造成受災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基層社會秩序混亂,繼而出現(xiàn)各種形式的反叛力量。原活躍于皖北一帶的捻軍乘機發(fā)展壯大起來,成為繼太平軍之后清政府的又一心腹大患。銅瓦廂改道前,由于黃河天塹的存在,因此捻軍活動范圍被限制在皖北、豫東一帶。而銅瓦廂改道后,黃河舊河道干涸,捻軍得以輕松跨越黃河故道進入魯南及魯西南等地。捻軍進入山東后與當?shù)氐耐练说确磁褎萘Y(jié)合,短短幾年內(nèi)發(fā)展成為一支戰(zhàn)斗力較強、有較明確政治目標的起義隊伍。
咸豐十年(1860年)年底,捻軍傾巢北徙進入魯南地區(qū),并伺機渡過黃河新河道繼續(xù)北上。捻軍進入山東,距離京畿更近,黃河新河道的軍事防衛(wèi)作用當然會被朝廷格外重視。對此,清廷做出“以防止捻軍渡越黃河北進為原則”的戰(zhàn)略布局,可見黃河新河道被清政府視為保衛(wèi)京畿的一道重要軍事防線。在鎮(zhèn)壓山東境內(nèi)捻軍的具體戰(zhàn)術(shù)層面,黃河新河道的軍事壁壘功能也被加以利用。清政府先后派出蒙古親王曾格林沁、曾國藩、李鴻章南下剿殺捻軍。最后擔此大任的李鴻章沿黃河、運河布防,修筑黃河河堤以強化黃河的軍事價值。李鴻章利用有利地勢,采取圍剿策略,于同治六年(1867年)年底將東路捻軍剿滅。從這個角度來看,捻軍的興亡和銅瓦廂改道有相當?shù)年P(guān)聯(lián)。李鴻章因鎮(zhèn)壓捻軍有功,加之他前期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功績,其越發(fā)成為影響晚清朝政的一員重臣。
3 晚清政局對黃河治理的影響
銅瓦廂改道后,清政府對于新河道治理同樣是無暇顧及;不僅如此,朝野上下還陷入新舊河道之爭。同治年間,清王朝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新一輪的新舊河道之爭再次出現(xiàn)。伴隨著恢復漕運之議,這一時期的新舊河道之爭看似圍繞恢復運河漕運展開,其實最根本的爭議還是要不要恢復黃河故道。期間,黃河兩次決口成為此輪爭論的重要契機。在這一輪新舊河道之爭中,李鴻章、曾國藩兩位晚清重臣所堅持的“黃河不能復故道”之意見起到影響中央決策的作用。李鴻章認為海運可以取代運河,彼時當務之急是興辦洋務。
光緒年間,黃河新河道水患嚴重,在討論應對河患之策的過程中,挑挖減河說、復歸故道說、分流南河故道等主張相繼出現(xiàn)。由此,朝野上下新一輪的新舊河道爭論又起。圍繞分流南河故道的議題,朝野上下幾經(jīng)爭辯與討論之后出現(xiàn)了實踐的可能性;但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的河南鄭州段黃河南岸決口宣告這一方案破滅。1887年黃河鄭州決口是“銅瓦廂改道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決口”,決口后黃河全河南流,銅瓦廂以下河南、直隸、山東段河道斷流。黃河全河南流恰好與山東巡撫等人此前所持分減南河故道、河歸故道說相符,新舊河道之爭再起。面對這一局面,清政府堵筑鄭州決口之意堅決,口門最終得以成功堵筑,黃河亦移歸山東河道,牽動朝野的新舊河道之爭亦就此逐漸平息。清政府之所以堅決反對黃河歸復故道,是因為這一時期江蘇、安徽在國家財賦體系中的地位比山東重要;加之新河道大堤已經(jīng)修筑完成,如果黃河歸復故道,舊河道疏浚等一攬子工程需要大量財政支出。綜上可見,銅瓦廂改道后的黃河治理無論是因為前期的“軍務”,還是因為后期的“洋務”,晚清政府都將其置于國家事務的邊緣位置;但同時晚清政府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總之,《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一書以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之間的關(guān)系為研究對象,采用災荒史研究與政治史研究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除了使用大量清代治黃檔案史料外,還注重利用外文資料與地方志等多種文獻,論證也較為嚴密。但正如該書序言中夏明方先生指出的那樣,如果著者能夠更加充分借鑒水利環(huán)境史、區(qū)域水利社會史等領(lǐng)域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對黃河水文特性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分析的話,該書的研究將更為完善。
基金項目:信陽學院校級重點科研項目(2018WZD02)
作者簡介:陳杰(1984—),男,安徽宿州人,信陽學院社會科學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