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生,蘇俊萍?,張 聰,房振宇
(1.鄭州航空港區(qū)明港水務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qū)建設局,河南 鄭州 450000)
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廠使用最廣泛的脫氮方式是傳統(tǒng)生物脫氮,而部分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進水碳源不足,反硝化菌脫氮過程中需要有機碳作為碳源[1];所以在總氮處理難度較大,特別是近年污水處理廠總氮提標的情況下,生物脫氮處理壓力更大[2]。目前對低碳氮比的進水常用解決措施是投加碳源來強化反硝化,但此做法有較高的經濟成本[3~4]。本研究嘗試用投加反硝化菌來強化生物脫氮[5],通過現場中試來確定投加菌種,避免投加碳源,降低運行成本。
1.1.1 菌種
試驗所采用的菌種為某生物公司提供的高效復合脫氮菌種,從自然界篩選,經過現代發(fā)酵工藝制備而來,該反硝化菌種型號為金洋生物JYSW-X09。
1.1.2 泥水混合液試驗所用的污水和污泥混合液為河南港區(qū)某采用AAO工藝的污水處理廠原水和厭氧段、缺氧段好氧段泥水混合液。
1.2.1 菌種活化
取0.6 g紅糖、6 g菌劑加入120 mL水中,水溫20~35℃,攪拌均勻后靜置2 h,取用前再次攪拌均勻后沉降5 min,取上清液。
1.2.2 試驗設計
試驗分兩部分:先通過試驗室的小試進行硝化反硝化菌種的定性試驗,依據小試數據來定位使用菌種的種類及添加量;再將定位好的菌種在污水處理廠通過一條運行系統(tǒng)實現循環(huán)來研究其脫氮效果,最終達到反硝化菌種去除總氮的目的。
1)試驗室小試設計
(1)好氧處理階段。取1 L原水(經過格柵等預處理后的水)于1 L的燒杯中,將燒杯放在水浴鍋中進行保溫。水浴鍋溫度控制在25~30℃,然后在燒杯中放入2 mL的硝化細菌,測定COD、氨氮、總氮和總磷,保證pH值在7.5~8.0,用漁用曝氣頭連續(xù)曝氣,24、48 h分別取樣測定COD、氨氮、總氮和總磷。以上硝化過程除去用于測定的數據外,剩余硝化液(含氨氮低于2 mg/L)作為下一步反硝化過程用水。A(160 mL用于投加反硝化細菌液)、B(160 mL用于不投加反硝化細菌)做反硝化的平行試驗,所出數據作為脫氮菌的效果對照。
(2)厭氧處理階段。500 mL礦泉水瓶的高徑比較適合缺氧試驗。取樣前,將活化液攪拌均勻后靜止10 min,取上清液5 mL到礦泉水瓶中。取160 mL經過好氧處理的原水和320 mL的二沉池出水回流液于礦泉水瓶中混合搖勻,然后測定COD、氨氮、總氮和總磷。將礦泉水瓶擰緊后,微微松開一點,然后放在30℃的恒溫箱中保溫,每12 h微微搖勻一下,擰開瓶蓋放一點氣兒。
2)現場試驗設計
預投加的污水處理廠為AAO工藝?,F場試驗按照AAO工藝設計,試驗回流比按照實際工藝回流比的200%進行設計。設置兩組對比試驗,I組為厭氧段混合液+缺氧段混合液+好氧段混合液,II組為厭氧段混合液+缺氧段混合液+好氧段混合液+60 mL活化好的菌液。兩組裝置同時運行、同時取樣,檢測硝態(tài)氮、亞硝態(tài)氮、氨氮和總氮。
1.2.3 試驗裝置
I組的厭氧段混合液+缺氧段混合液+好氧段混合液模擬該污水廠AAO工藝,見圖1。
圖1 I組裝置
Ⅱ的組厭氧段混合液+缺氧段混合液+好氧段混合液+60 mL活化好的菌液與I組完全一樣,只是在系統(tǒng)中加入活化好的菌液。
1.2.4 分析方法
采集水樣后,按照標準測定pH值、COD、氨氮、總氮、總磷和溶解氧,見表1。
表1 試驗所用的分析方法
1)好氧處理階段24 h氨氮去除率45%;48 h氨氮去除率93%,氨氮為1.8 mg/L,滿足下一階段的反硝化條件。見表2。
表2 好氧處理階段水質變化
2)厭氧處理階段進行過程中每24 h測定一次水質,見表3。
表3 厭氧處理階段水質變化
原水的COD比較低,而總氮相對比較高,碳氮比很難達到正常生物所需,而試驗室小試結果表明在處理該廠的污水時,反硝化菌種(復合脫氮菌)具有一定的脫氮效果,進行現場試驗有了數據支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I組和Ⅱ組均通過厭氧段混合液+缺氧段混合液+好氧段混合液取樣進行試驗,取水和取泥情況完全一致,同時也按照系統(tǒng)的污水和污泥回流比進行回流,在工藝設計上和系統(tǒng)基本保持一致,試驗結果見表4。
表4 模擬系統(tǒng)水質變化
2.2.1 系統(tǒng)初始階段水質
系統(tǒng)初始時取缺氧段的混合液,測定總氮為12.9 mg/L;I組和II組同時運行,II組缺氧段加入60 mL活化好的菌液,攪拌均勻后,取兩組的缺氧段水檢測氨氮和總氮,I組總氮為11.0 mg/L,氨氮為4.85 mg/L,Ⅱ組總氮為16.2 mg/L,氨氮為6.17 mg/L。加入了活化菌液之后,Ⅱ組總氮有一定的升高,升高的總氮應該為發(fā)酵過程菌劑帶入的輔料,由于系統(tǒng)較小,而小試過程為了達到試驗效果,加入的菌劑量是實際的5~10倍,會造成系統(tǒng)波動,故此為正?,F象,而實際運行過程中,菌劑的增加,對系統(tǒng)造成的波動可以忽略不計。
2.2.2 系統(tǒng)正常運行階段水質
系統(tǒng)正常運行3 h后,缺氧段和二沉池取樣檢測。I組的缺氧段總氮為12.77 mg/L,氨氮為4.75 mg/L;二沉池總氮為13.4 mg/L,氨氮為0.196 mg/L。Ⅱ組的缺氧段總氮為9.55 mg/L,氨氮為4.42 mg/L;二沉池總氮為12.20 mg/L,氨氮為0.191 mg/L。3 h數據對比,總氮降解已經產生明顯效果。
當系統(tǒng)運行6 h后,在缺氧段和二沉池取樣檢測。I組的缺氧段總氮為10.55 mg/L,氨氮為2.26 mg/L;二沉池總氮為13.29 mg/L,氨氮為0.29 mg/L。Ⅱ組的缺氧段總氮為6.59 mg/L,氨氮為1.16 mg/L;二沉池總氮為9.82 mg/L,氨氮為0.692 mg/L。
當系統(tǒng)運行9 h后,在缺氧段和二沉池取樣檢測。I組的缺氧段總氮為9.88 mg/L,氨氮為0.168 mg/L;二沉池總氮為10.50 mg/L,氨氮為0.17 mg/L。Ⅱ組的缺氧段總氮為2.08 mg/L,氨氮為0.676 mg/L;二沉池總氮為3.53 mg/L,氨氮為0.791 mg/L。見圖2。
圖2 出水水質變化
反應6 h和9 h,Ⅱ組的總氮無論從缺氧段濃度變化還是從二沉池的濃度變化,均比I組更低,試驗效果顯著且降低趨勢明顯。
Ⅱ組總磷為6.26 mg/L,NO3-N為3.54 mg/L、NO2-N為0.133 3 mg/L,而對照組I組的總磷為1.26 mg/L、NO3-N為5.53 mg/L、NO2-N為0.035 mg/L,高出的部分也為加入的菌劑輔料帶入。從3、6、9 h取樣結果看,雖然Ⅱ組缺氧段的總磷均高于I組缺氧段,但是Ⅱ組二沉池的總磷均比I組二沉池低;Ⅱ組二沉池的NO3-N、NO2-N均比I組低,表明加菌組在更好地降低總氮、氨氮情況下,也能較好降低總磷、NO3-N、NO2-N。見圖3。
圖3 系統(tǒng)總磷水質變化
2.2.3 系統(tǒng)運行后期水質分析
系統(tǒng)運行12 h后,兩組的總氮、氨氮、總磷分別有一定程度升高,均為系統(tǒng)反彈的情況。系統(tǒng)長時間運行,在排泥不及時的情況下,會存在一定的污泥階梯,因為目前系統(tǒng)為較大的高徑比,污泥在厭氧—缺氧—好氧的過程,從下進上出的部分有很多的污泥不能及時到下一個系統(tǒng),會有一定的污泥沉積,污泥長時間在一定的系統(tǒng),容易解體,導致系統(tǒng)數據有回升。
1)通過試驗室小試反硝化菌種效果定性判斷,然后進行I組和Ⅱ組的對比試驗,分別在系統(tǒng)運行到3、6、9 h取樣檢測進行數據對比:加菌后,總氮無論在缺氧段和二沉池取樣測定,均低于不加菌組,處理效果顯著;在此時間段內,加菌組總氮的降低趨勢特別明顯,二沉池總氮最低能夠降低到3.53 mg/L,表明加菌后系統(tǒng)對總氮降低趨勢明顯,對總氮去除率更高。
2)通過加菌和不加菌組的總氮、總磷對比,加菌組在總氮降低明顯的情況下,能夠保證二沉池的出水總磷低于不加菌組,表明加菌組在總氮降低更好的情況下,也能較好降低出水總磷。
3)現場模擬系統(tǒng)中,兩組試驗均沒有帶入碳源,表明系統(tǒng)在沒有另外加入碳源的情況下,總氮也能夠降低到3.53 mg/L,比原有系統(tǒng)更適用于在低碳氮比的環(huán)境下使用,節(jié)約實際運行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