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娜 謝小川 張海成 羅恒軍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德陽萬航模鍛有限責任公司,四川618000)
鍛造生產可以大致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鍛前加熱、鍛造、鍛后熱處理,棒料的鍛前加熱是鍛件生產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加熱時間太短會影響鍛件質量、增加成形難度;加熱時間過長又會降低生產效率、增加能耗、致使鍛件產生較厚的氧化皮和脫碳層[1]。因此,對棒料加熱過程進行研究,有利于合理控制加熱時間,對鍛件實際生產意義重大。
在鍛造過程中,棒料從加熱爐到模具的轉移階段實際上是一個空冷過程,該過程坯料的溫降情況對坯料始鍛溫度影響大,而熱交換系數(shù)是影響空冷過程的重要因素。數(shù)值模擬中的反傳熱法是獲取熱交換系數(shù)的有效手段[2- 4]。反傳熱法是利用試驗測得的物體某點上的溫度-時間變化曲線,通過求解導熱微分方程獲取表面換熱系數(shù)的方法[5]。該法可以獲得與實際工況高度契合的熱交換系數(shù),能夠較為準確地模擬轉運過程坯料的溫降情況,進而提高鍛造模擬精度,還可以推廣到淬火等熱處理工序,在工程實際中具有重大應用價值。
棒料在爐內,換熱以導熱、對流、輻射形式進行熱量傳遞;棒料從高溫的爐壁或火焰噴頭通過對流或輻射方式獲得熱量,棒料內熱量主要以熱傳導的方式傳遞。
根據能量守恒,微元體的熱平衡式可以表示為下列形式:(導入微元體的總熱流量)+(微元體中內熱源生成的熱量)=(微元體內能的增量)+(導出微元體的總熱流量),結合傅里葉定律推算出導熱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式中,物性參數(shù)熱導率λ、比熱容c、密度ρ都是常量,Q為單位體積內熱源的熱量。
對于厚度為2δ的無限大平板一維非穩(wěn)態(tài)求解,周圍介質溫度為Tf,為使邊界條件齊次化,習慣上采用以周圍介質溫度Tf為起點基準的過余溫度θ(=T-Tf)。此時適用的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條件可表示為:
初始條件:t=0時,θ=θ0(初溫已知)
邊界條件:t>0時,x=0處,?θ/?x=0;x=δ處,-?θ/?x=θα/λ。
選取平板的半厚δ為長度的基準量,變量x與δ之比為無量綱長度X=x/δ。推廣到方程式中其它變量θ和t,選取θ0和t0為基準量可得無量綱溫度和無量綱時間為Θ=θ/θ0、t=tf/t0,無量綱微分方程可表示為:
初始條件:t=0時,Θ=1(初溫已知)
邊界條件:t>0時,X=1處,-[?Θ/?X]X=1=αδ/λΘX=1
式中,無量綱物理量組合at/δ2稱為傅里葉準數(shù),記為F0;αδ/λ稱為畢奧準數(shù),記為Bi。
壁中心過余溫度θm的解原則上具有θm/θ0=ΘX=0=f1(F0,Bi)形式,任一點x的過余溫度θ可從下列準則關系式中推算出來:
θ/θm=(θ/θ0)(θ0/θm)=f2(F0,Bi)
對于理想無限大平板、無限長圓柱f2(F0,Bi)與θm/θ0的關系有諾謨圖、與θ/θm關系有圖表可查。
將?530 mm、總長2535 mm的棒料簡化為三邊尺寸為2δ1=0.53 m,2δ2=0.53 m,2δ3=2.535 m的方形鋼錠,初溫t0=20℃,推入爐溫為1150℃的加熱爐內加熱。已知鋼錠的λ=24.02 W/(m2·℃),熱擴散率a=0.639×10-5m2/s,邊界上的表面?zhèn)鳠嵯禂?shù)α=265 W/(m2·℃)??梢郧蟮娩撳V中心溫度達到1000℃所需要的時間。
取鋼錠中心為原點,三面的法線方向為坐標軸x、y、z,則有:
鋼錠中心的過余溫度準則為:
t值未知,先按經驗取得t值,第一次估算的中心過余溫度準則不一定正確,待估算得的中心過余溫度準則無限逼近于0.1327時,可得合理的加熱時間t值。多次試算后的結果如下:
取t=3 h時,
根據以上準則值查諾謨圖得:θm/θ0=(θm/θ0)x(θm/θ0)y(θm/θ0)z=0.37×0.37×0.9=0.12321,此試算值與實際值0.1327最為接近,誤差為7%。因此,可以算得,棒料中心加熱到1000℃的加熱時間約為t=3 h-3 h×7%=2.79 h,即167.4 min。
試驗以?530 mm、總長2535 mm、重4.3 t大規(guī)格45號鋼棒材為研究對象,為模擬棒料在爐內真實的加熱情況,隨爐放置相同規(guī)格棒料一支、其他負載假料若干總重為12.67 t,即爐內共4支棒料。選取真實棒料上的2個特定位置點,通過測量其加熱、冷卻過程中的溫度變化,結合數(shù)值模擬和傳熱理論對傳熱過程展開研究。
選取的2點如圖1所示,在大規(guī)格鋼棒同一端,采用機加的方法鉆取?10 mm測溫孔A、孔B,以長度方向為x軸、徑向為y軸、鉆孔端孔中心為原點、孔軸線截面為平面,孔A、孔B的坐標分別為(100,235)、(300,0)。將?6 mm直徑N型鎧裝電偶(測溫區(qū)間400~1200℃)插入測溫孔直達孔底,用保溫棉將間隙填滿,再用鐵絲楔緊,防止在轉運棒料過程中鎧偶發(fā)生松動。
圖1 測溫孔示意圖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emperaturemeasuring hole
圖2 棒料連同負載假料裝爐圖Figure 2 Loading plan of bar and load dummy
加熱爐采用室式加熱氣爐:加熱溫度800~1200℃、設備精度±15℃、有效區(qū)域5000 mm×4000 mm×1500 mm,爐內放置200 mm高墊塊若干,保證棒料加熱過程均勻性。電爐在1150℃保溫后,將坯料和負載假料裝爐,裝爐示意圖如圖2所示,右2為外接鎧偶試驗用料。鎧偶一端接測溫孔、另一端接無紙記錄儀,電爐溫度記錄儀每15 min記錄一次,坯料測溫無紙記錄儀每2 min記錄一次。棒料芯部到1135℃、保溫一段時間后,將坯料放置在料架上進行空冷,并記錄測溫孔溫度。
?530 mm×2535 mm規(guī)格45號鋼材質技術條件按GB/T 699—2015《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執(zhí)行,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棒料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ar(mass fraction,%)
圖3是棒料在裝爐時,氣爐的溫度(加熱環(huán)境)曲線。爐門打開后,將棒料和負載假料轉運至爐內墊塊上,記錄后關閉爐門。由圖3可知,試驗過程中,氣爐溫度曲線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爐門打開階段,爐內熱量急劇向空氣內擴散,導致環(huán)境溫度呈線性下降;爐門關閉,棒料從氣爐環(huán)境內獲得溫度,當氣體燃燒產生的熱量低于棒料升溫所需的熱量時,環(huán)境溫度繼續(xù)下降,15 min時環(huán)境溫度降至最低943℃;直至平衡后,氣體燃燒產生的熱量高于棒料升溫所需的熱量,環(huán)境溫度逐漸升高,升溫曲線逐漸趨于平緩,120 min環(huán)境溫度達到設定值1150℃。
圖3 氣爐(環(huán)境)升溫溫度曲線Figure 3 Gas furnace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rise curve
圖4是坯料孔A、孔B兩點在氣爐(加熱環(huán)境)中的升溫曲線。由圖可知,加熱初期由于坯料和加熱氣氛溫差巨大,表面?zhèn)鳠釀×遥髁蠝囟壬仙芸?;加熱后期,坯料溫度逐漸逼近爐內氣氛溫度,溫升速度逐漸減小。最終在約324 min時,坯料心部孔B達到要求值1135℃。從圖4可以看出,表面、心部之間的溫差隨著加熱的進行呈現(xiàn)出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溫差曲線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的拐點,基本與表面孔A、心部孔B升溫曲線上拐點出現(xiàn)的時間一致。第一個拐點出現(xiàn)時間在加熱28 min時,此時表面與心部之間的溫差在420℃左右。此時出現(xiàn)拐點,一是隨著加熱進行,棒料表面與爐氣溫度差減小,減慢了表面溫升速度;二是由于表層金屬進入相變階段吸收了大量熱量,致使表面溫升速度減小。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棒料溫度差在較小范圍內浮動。第二個拐點出現(xiàn)在加熱時間125 min時,表面與心部之間的溫差在345℃左右,此時心部孔B溫升曲線出現(xiàn)了拐點,這是由于心部發(fā)生相變,吸收了大量熱量,致使溫度上升困難。加熱125 min后,表面溫度接近爐氣溫度,溫度上升非常緩慢;心部金屬相變階段完成,溫度升高較快,表面與心部溫差減小,逐漸趨于0℃。在加熱324 min時,心部溫度為1135℃,加熱過程完成。
圖4 坯料孔A、孔B升溫溫度曲線Figure 4 Temperature rise curves of blank holes A and B
圖5 孔A、孔B模擬與實際升溫曲線對比圖Figure 5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and actual heating curves of holes A and B
圖5是孔A、孔B模擬與實際升溫曲線的對比圖。由圖5可知,坯料表面孔A模擬與試驗溫升曲線擬合較好,而內部孔B模擬與試驗曲線有較大差距。對比理論計算和實際加熱時間,當坯料心部升溫至1000℃時,實際需要加熱時間為185 min,理論計算的加熱時間為167.4 min,相差9.5%;對比理論計算和模擬加熱時間,模擬加熱時間為136.6 min,與理論計算時間167.4 min相差30.8 min,誤差在18.4%。誤差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實際加熱過程中,爐內同時加熱了多根棒料,導致棒料實際溫升速度低于模擬速度。
反傳熱法是根據試驗測得物體上某點的溫度-時間曲線,通過對導熱微分方程進行求解以獲得物體表面的綜合換熱系數(shù)。將試驗獲得的冷卻數(shù)據與模擬冷卻曲線進行擬合,并根據擬合結果修正初始值,最終獲得較為合理的表面熱交換系數(shù)-溫度曲線。
得到的預測坯料溫度曲線如圖6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經過反傳熱法優(yōu)化計算后,B點模擬曲線與實測空冷曲線擬合較好。
圖6 模擬與實測坯料內孔點冷卻曲線Figure 6 Simul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blank inner hole cooling curve
模擬得到的熱交換系數(shù)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曲線如圖7所示。從模擬結果來看,空冷過程中換熱系數(shù)呈現(xiàn)出快速上升、緩慢上升、快速下降、快速上升四個階段??梢姡诶鋮s過程中,對流系數(shù)是不斷變化的,要想獲得與實際接近的模擬結果,不能簡單將對流系數(shù)設置成一個常數(shù)。
圖7 模擬得到的熱交換系數(shù)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曲線Figure 7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 and temperature obtained by simulation
以?530 mm規(guī)格45號大規(guī)格棒料鍛前加熱和空冷為研究對象,結合理論推算、模擬仿真和現(xiàn)場試驗,得出以下研究結果:
(1)加熱過程坯料心部升溫至1000℃時,實際加熱時間185 min,模擬加熱時間136.6 min,理論計算時間167.4 min,理論計算和實際加熱時間較為吻合,模擬偏差較大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實際爐內負載;
(2)空冷過程經過反傳熱法優(yōu)化計算后,坯料內部點模擬曲線與實測空冷曲線擬合較好。要想獲得與實際接近的模擬結果,不能簡單將對流系數(shù)設置成一個常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