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經過處理及稀釋后(這個過程預計有兩年)的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至太平洋。此行為立刻遭到國際社會譴責和質疑。
中國生態(tài)學學會理事陳尚介紹,這些廢水經過處理,依然還有較高濃度的放射性氚,是無法消除的。排入海洋后,氚還會產生低強度的β射線,有可能長期影響魚類、浮游生物、底棲生物、鳥類等生物多樣性,通過海流擴散,氚會擴散到東海、黃海、渤海等海域。據德國某海洋科學研究機構計算,福島核電站廢水一旦排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qū)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到核污染影響。
為了讓國際社會接受往太平洋排放核廢水,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稱“處理過的核廢水喝了也沒什么問題”。對此,有日本網友憤怒發(fā)帖:“如果你真的這么想的話,那你先喝吧!”陳尚認為,放射性廢水經過處理后不能用于灌溉園林、補充景觀河流,更不能用于人和動物飲用。廢水處理過后即使達到飲用水標準,也是不能飲用的。
既然核廢水對海洋生態(tài)和人類生產生活影響如此之大,對于日本此次傾倒核廢水的行為,國際社會應如何監(jiān)督,從法律上又有怎樣的應對手段?
對于監(jiān)控日本偷排的措施,陳尚說,為防止日本擅自向海洋排放射性廢水,世界各國可以合作,調用高精度衛(wèi)星監(jiān)視福島第一核電站廠區(qū)和放射性廢水儲存區(qū),每天從空中拍一張遙感照片,可以及時發(fā)現放射性廢水儲存罐是否減少,結合船舶靠港離港軌跡等信息,進而判斷是否存在未經許可的傾倒。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國際環(huán)境法研究中心主任林燦鈴說,日本本身就是一些相關條約的締約國,應敦促日本嚴格遵守相關條約規(guī)范,誠實履行相關國際義務。除此之外,在沒有得到安全確認前,國際社會要監(jiān)督日本不能將核廢水傾倒入海。最后,應組成聯合調查團實地調查、檢測以確認核廢水的真實情況,包括相關成分的含量、危險性、危害性等,公開公布相關數據。
國際原子能機構相關報告明確指出,現有經過處理的污水中仍含有放射性核素,需進一步凈化處理;核污水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需持續(xù)跟蹤觀察。日本在未窮盡安全處置手段的情況下,未經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單方面排污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也嚴重違反了國際法。日本排污決定有違國際法上的對世義務,涉嫌構成國際不法行為。對世義務是一國對整個國際社會所負有的絕對和整體義務。此外,日本排污決定也嚴重違背了國際環(huán)境法的基本原則和相關習慣國際法義務。包括來源于1941年“特雷爾冶煉廠案”、2008年“空中噴灑除草劑案”、2010年“烏拉圭河紙漿廠案”等國際司法判例中屢次確認的“不損害他國環(huán)境原則”,以及“多瑙河水壩案”“烏拉圭河紙漿廠案”所提及的“風險預防原則”等。
考慮到人類的整體利益,國際社會應就日本排污決定作出法律應對,包括向國際法院或國際海洋法法庭提起訴訟或提請采取臨時措施,以及聯合相關國際機構和利益攸關國展開磋商,敦促日本停止違反國際法的若干行為并履行其應承擔的國際法律義務,尋求維護人類整體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
(綜合《法治日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