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春
(沈陽市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急診內科為內科的分支科室,患者的臨床特征為病情突發(fā)且危及生命。與住院患者相比,急診內科有更大的流動性,且就醫(yī)時間短,而總體醫(yī)治時間較長,導致患者心理情緒不穩(wěn)定,有較大的精神壓力,再加之疾病突發(fā),病情嚴重,就診心切,渴望盡快得到治療,又迫切希望快速康復,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治療目的盡快從醫(yī)院離開。因此對于急診內科患者的護理難度較大,難以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我國衛(wèi)生部門要求原則上急診留觀時間需控制在72 h內,但科室床位緊張,且會診、檢查時間過長,再加之患者自身因素故而部分急診留觀時間可能遠超72 h[1]。研究稱心理彈性較好者應對疾病的能力也更好[2],即個體應對應激與壓力時開展的自我適應、調節(jié)與復原以更好面對外界刺激、保持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能力,而重視急診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彈性?,F(xiàn)選取我院急診內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患者90例,將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內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急診患者。②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瀕死或死亡者。②危重疾病患者。③合并智力障礙或意識障礙及無法配合者。本研究符合倫理學原則。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為32~75歲,平均年齡為(48.62±6.74)歲;17例急腹癥,16例急性心血管疾?。ü谛牟 ⒓毙孕穆墒С;蛐牧λソ撸?,6例有機磷中毒,6例其他。文化水平:16例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或中專,14例大專及以上。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為34~77歲,平均年齡為(49.31±7.23)歲;15例急腹癥,18例急性心血管疾?。ü谛牟?、急性心律失?;蛐牧λソ撸?例有機磷中毒,5例其他。文化水平:15例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或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1.2.1 判斷患者心理狀態(tài) 由急診高年資護士聯(lián)合醫(yī)學心理學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①恐懼、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緊張過度,大汗淋漓且驚慌失措,身體顫抖,對于最佳治療與護理的需求十分迫切。②憤怒、急躁:情緒激動過度,大聲吵鬧,對醫(yī)護人員表達不滿,行為與語言的攻擊性強烈,難以自我控制情緒,表現(xiàn)為毫無理智的發(fā)泄。③絕望、抑郁:主要表現(xiàn)為沒有攻擊性情緒但會攻擊自身,表情淡漠且沉默不語,對周邊刺激缺少反應。
1.2.2 心理護理 ①充分發(fā)揮語言藝術,多鼓勵與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情緒;開展健康宣教,使其能夠對自身疾病產(chǎn)生正確認知;對急診環(huán)境予以簡單介紹,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陌生感,降低身心的警惕性。適當角色轉換,與患者取得心理共鳴。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檢查與操作,操作時要輕柔且熟練,護士的專業(yè)技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安撫患者的緊張情緒并使其安心接受治療,將抗病信心增強。對病室環(huán)境予以介紹,開展相關檢查前對其作用、原理等予以講解,避免患者一無所知而過度擔憂。對于患者及家屬疑慮要耐心細致解答,同時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使其能夠增加與患者的感情交流,將其無助、孤獨感減輕。②開展護理操作時多安撫患者,特別是會有疼痛或不適感出現(xiàn)時要先告訴患者使其做好心理準備,獲得安全感。對于攻擊或憤怒的患者要保持寬容與忍讓的態(tài)度,在護理期間更加細致與耐心。急診室時間緊且護士工作量大,無法長時間有效溝通于患者,因此要合理使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③科室要對無痛操作技術進行培訓,并確保護士均能掌握該計數(shù),這樣可減輕患者疼痛感進而減輕不良情緒,提高配合度。輕柔且準確的穿刺,對于不適感或疼痛感強烈的操作除要提前告知外還可在操作時轉移患者注意力,比如與其聊天,避免其過度關注而導致不適感強烈。同時合理安排護理程序,最大限度減少時間與精力的浪費。若患者表現(xiàn)為消極、抑郁,則要先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態(tài),拉進護患關系后鼓勵患者盡情傾訴,心情處于平靜狀態(tài)后再疏導,保持充分尊重,協(xié)助患者對病情進行分析并判斷預后,并對疾病治療信息與成功案例予以介紹,提高患者抗病信心的同時使患者能夠正確對待自己。④保持共情,護士要多傾聽患者,及時溝通交流,觀察患者動作與神情了解其護理需求,對于患者的配合要及時肯定,表達認同感有利于提升其信任度。加強對患者關愛的同時要多換位思考,對情感狀態(tài)予以了解后掌握其內心需求,引導保持平和舒暢心態(tài),見縫插針地宣教疾病知識,提高患者科學認知度;叮囑患者遵醫(yī)囑飲食與用藥,并自我調節(jié)情緒。對患者疼痛反應進行敏銳觀察,了解疼痛程度與性質并做好解釋工作,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可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或以播放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開展疼痛知識宣教,若有必要可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增強患者身心舒適度。對于表現(xiàn)出絕望或想輕生者則開展溝通交流時要從人生價值觀與意義等方面展開,幫助患者樹立科學且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對其遭遇和行為表示同情與理解,通過真誠交談喚醒患者對生命的熱忱,提高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①抑郁、焦慮情緒:應用焦慮、抑郁情緒自評量表(SAS、SDS)對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予以評估,分數(shù)越高提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②心理彈性:于干預前后應用心理彈性量表評估兩組心理彈性,包含25個條目,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心理彈性越好。③自我效能感:于干預前及干預后1個月應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評估兩組患者,包含10個條目,評分為1~4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自我效能感越好。④護理滿意度:應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護理滿意度,內容涵蓋心理情緒安撫、護理舒適度、健康宣教、專業(yè)操作技能、理論知識水平等,總分為100分,≥90分為滿意,70~89分為較滿意,<70分為不滿意。該自制問卷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為0.910,信效度良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對本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用例數(shù)或率(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護理前SAS、SDS、GESE及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GESE、心理彈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上述評分與同組護理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分,)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18例滿意,18例較滿意,9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80.00%;觀察組25例滿意,20例較滿意,總滿意度為100.00%。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00,P=0.002)。
急診內科收治的患者處于集中搶救監(jiān)護室中,被陌生儀器與人員包圍,受侵入性治療、儀器噪聲及醫(yī)療器械操作等因素影響,心理壓力巨大。紐曼認為人屬于整體且多維的開放系統(tǒng),會互動于外界環(huán)境[3],而急診內科患者在綜合因素作用下會引起系統(tǒng)失調,出現(xiàn)不良情緒引起應激反應。資料稱急診內科患者主要心理反應為緊張與急切、恐懼與焦慮、情緒易激動及不滿與煩躁等,若持續(xù)處于此種負性情緒下必定會對醫(yī)護操作產(chǎn)生不利影響[4-5]。醫(yī)療模式的轉變促使現(xiàn)代護理也不再是簡單的遵醫(yī)囑治療,其目的為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并提高其自我效能。心理護理即對心理學相關知識予以利用,與護理學知識相結合,基于科學理論指導下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予以改善,將不良認知糾正后給予充足動力,使其在醫(yī)護操作期間能夠主動參與,提高依從性與配合度[6-7]。我院對急診內科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先判斷患者心理狀態(tài),再通過交談、共情等方式掌握患者心理需求,并合理使用非語言技巧,同時觀察患者疼痛反應,宣教疾病與疼痛的相關知識,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使患者體會到被關懷與尊重,和諧護患關系,進而提高患者信任度與配合度。本組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評分明顯提升,而SAS、SDS評分明顯降低,同時護理滿意度達到100.00%,與報道相近[8]。
綜上所述,急診內科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有利于減輕患者不良情緒狀態(tài),提高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同時拉進醫(yī)護患距離,便于營造良好的醫(yī)院形象,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