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昕
(新民市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300)
冠心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致病原因為患者冠狀動脈發(fā)生供血不足、狹窄導致器質性病變和心肌功能發(fā)生障礙。中老年人為常發(fā)人群,冠心病的發(fā)生對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的影響。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冠心病的發(fā)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且患者年齡越來越年輕,形勢并不樂觀。在對冠心病實施有效的對癥治療同時開展護理干預意義重大,不但可對治療效果進行提升,同時對患者康復具有促進作用。而護理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護理效果,我院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發(fā)現,預見性護理的開展可達到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對其應用價值進行進一步評價,評價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98例冠心病患者為對象,采用抽簽方法進行分組評價,給予49例試驗組患者預見性護理,組中患者的男女例數分別為29例和20例,平均年齡為(75.86±2.25)歲(45~86歲),平均病程為(5.97±1.15)年(1~10年)。給予49例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組中患者的男女例數分別為31例和18例,平均年齡為(73.95±2.20)歲(45~85歲),平均病程為(6.09±1.16)年(1~10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中數據信息經統(tǒng)計處理,結果顯示不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判定依據(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即對患者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嚴密觀察,依據醫(yī)囑對診療措施進行實施,對患者飲食和用藥進行指導,將治療過程中注意事項告知患者[1]。給予試驗組患者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組織護理人員培訓:對預見性護理進行學習,將護理人員預見性意識顯著提升,并通過對冠心病護理資料的分析和總結,對患者病情特點進行了解,以患者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情況、心理狀態(tài)及病情變化特點為依據對預見性護理方案進行制訂[2]。②依據危險因素實現預見性護理分層化:強化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動態(tài)觀察24 h,以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為依據對針對性治療方案進行實施;一旦患者存在憋悶、嘔吐惡心、蒼白面色、腹部不適感、冒冷汗、意識不清等癥狀,要考慮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此時要立即為其進行心電圖檢查,快速對心肌損傷標志物進行測定,患者確診為心肌梗死之后,為其開通靜脈通道,一般要大于2條,補液和給藥,同時為患者吸氧,并開展全天監(jiān)護[3]。③心理干預實現預見性:強化與患者家屬和患者之間的交流,對患者家庭背景、社會背景、心理變化和性格,以及患者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進行充分了解,以此為依據開展心理干預。保證住院環(huán)境舒適,護理態(tài)度要和藹、耐心、溫和,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要求,與患者之間建立信任感;鼓勵患者,使其表達心中情緒,以此作為依據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有效緩解;叮囑患者家屬多關心患者,為患者形成情感支持,以此提升患者戰(zhàn)勝冠心病的信心,促進患者對治療和護理配合和依從[4]。④康復護理體現預見性:以心功能(NYHA)評分為依據,對患者心功能情況進行了解,針對有較輕癥狀的患者(Ⅰ~Ⅱ級)對肢體和日常生活訓練進行指導,上肢功能可通過對氣球和皮球擠壓實施鍛煉,練習慢走,但是要注意訓練強度,原則為不勞累;針對Ⅲ級患者,將運動量進行適當減少,鍛煉患者慢走、呼吸、坐姿,抬高頭部,對坐姿進行保持,在不借助依托物的條件下實現坐立自主性;采用腹式呼吸法鍛煉患者的呼吸功能,通過鼻部吸氣,通過口呼氣,使患者慢慢感受膈肌升降[5]。⑤飲食護理體現預見性:對體質指數進行有效評估,以患者病情為依據對飲食干預進行科學制定,一般建議食物易消化、少糖、少脂、少鹽,攝入較多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可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攝入量,叮囑患者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禁咖啡、濃茶和煙酒。如果患者存在便秘的癥狀,要對患者飲食方案進行調整,增加有潤腸效果的食物,比如瓜子仁、芝麻、香蕉、火龍果等,并告知患者在用餐之后可以運動適量,對胃腸蠕動進行促進[6]。⑥用藥指導實現預見性:因為冠心病患者一般都有較長的病程,用藥需要長期堅持,護理人員要將用藥的意義和重要性告知患者,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對用藥劑量進行嚴格執(zhí)行,錯服和漏服情況進行預防;針對用藥隨意停止或任意調整藥物的行為要禁止,避免患者血壓會發(fā)生波動情況,加劇癥狀;如果患者需要通過靜脈滴注用藥,護理人員要嚴格控制輸注速度,嚴密監(jiān)測用藥的反應[7]。
1.3 評價指標 ①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總護理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問卷中包含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項評價項目,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一般滿意度。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③臨床表現消失時間、住院天數。④護理總有效率。評價標準:當患者臨床表現呈現消失的狀態(tài),經心電圖檢查顯示正常的結果評價為顯效;當患者臨床表現呈現改善明顯的狀態(tài),經心電圖檢查顯示明顯改善的結果評價為有效;當患者治療前后臨床表現與心電圖結果無變化或加重評價為無效,總護理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分析數據,t和χ2分別驗證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以P<0.05為判定依據。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總護理滿意度較高,比對數據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對結果[n(%)]
2.2 兩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比對數據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情況比對結果[n(%)]
2.3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消失時間與住院天數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臨床表現消失時間與住院天數均較短,比對數據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消失時間與住院天數比對結果(d,)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消失時間與住院天數比對結果(d,)
2.4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對,試驗組患者總護理有效率較高,比對數據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對結果[n(%)]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冠狀動脈發(fā)生狹窄的狀態(tài),對心肌供血造成影響,進而導致心肌發(fā)生缺氧和缺血,引發(fā)冠心病[8]。很多研究顯示,冠心病致病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體質量過重、高血脂、飲酒、吸煙、遺傳、年齡等,其中年齡和遺傳因素無法實施干預和控制,而其他因素則可以通過干預實現控制,利用護理干預的開展,控制患者的體質量、血壓、血糖、血脂情況,并叮囑患者禁煙酒,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治療效果提升進行促進[9]。預見性護理應用于冠心病護理中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均體現前瞻性,在護理中對預見性思維進行貫穿,對護理預見性進行強調,對冠心病病情特點進行分析,對可能會發(fā)生的護理問題進行及時發(fā)現和尋找,以此對護理方案進行制訂,評估患者行為和思維,護理人員對心理和生理護理均重視,其主觀能動性也得以被激發(fā),對防范措施進行制定和實施,達到護理質量提升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對,預見性護理的開展獲得了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5.9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12%,護理總有效率97.96%,且臨床表現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得以顯著縮短,可見預見性護理不但受到多數患者的歡迎,同時對患者康復可發(fā)揮促進作用,應用價值較高。本研究結果與吳秀芬研究中預見性護理開展獲得98.2%的滿意率、96.4%的護理有效率結果基本一致[10]。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開展于冠心病患者中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合在冠心病護理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