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丹
1.藝術品的財富本質
藝術品的本質是財富,財富的本義是“有用之物”。較早論述財富問題的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在其著作《經濟論》中認為,財富包括有實際用處的馬、羊、土地等,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藝術品財富管理在行業(yè)內越來越熱,就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藝術品是一種有用之物。作為財富的藝術品是“各種有用的藝術品”,其中隱含著兩層含義:其一,不是所有的藝術品都能成為藝術品財富;其二,成為藝術品財富的藝術品的種類很多。
具體而言,藝術品財富是有用物(財富)的一種,是人造有用物。在藝術品財富中,包括實用藝術品財富和非實用藝術品財富,后者在藝術學上可以稱為“美的人造有用物”,在經濟學上可以稱為“純藝術品財富”。
圖7 藝術品的財富屬性
2.藝術品價格評估的本質
藝術品能夠具有價格,首先因為其屬于對人有用的財富,其次因為其被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價格是以貨幣為尺度的、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商品交換的比例由其價值的大小決定,價值越大的商品價格越高。按照效用價值理論的基本觀點,商品的價值在于其有用性,即給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的益處。交易者判斷商品價值的大小,依據其有用性的大小,判斷商品交換價值的大小,依據其市場交換能力。
在本質上,藝術品價格評估是對藝術品有用性,特別是市場交換能力的測算,這是藝術品價格評估的邏輯起點。
圖8 藝術品的價格形成
1.使用價值
藝術品的有用性,首先在于其能夠給使用者帶來益處,即使用價值。藝術品使用價值是藝術品的核心價值和終極價值,也是傳統(tǒng)上最被重視的價值。藝術品的使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復合功能。
①實用功能
藝術品的實用功能,即滿足人衣、食、住、行等物質和生理需求的能力,主要集中于實用藝術品。在中國古代,農藝之外的手工藝泛稱百工,僅在先秦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中便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類30個工種。廣義上,百工的產品都在古代的藝術品之列。就實用功能而言,藝術品與普通財富沒有本質區(qū)別。
張大千 丁未(1967年)作 丁未潑彩 鏡心 成交價:2,185.00萬RMB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北京)拍賣日期:2012—10—28
②審美功能
藝術品的審美功能源自其承載的信息,可以滿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蘇聯美學家斯托洛維奇在1974年寫作的《創(chuàng)造藝術活動的模型的嘗試》中提及,藝術功能包括啟迪、認識、凈化、社會組織、交際、娛樂、享樂、補償、勸導、評價、預測、啟蒙、教育、使人社會化等,都與其承載的信息有關。沒有實用功能的純藝術品,其使用價值幾乎全部在于審美價值。
③復合功能
在實用藝術品與純藝術品之間并沒有嚴格界限,很多藝術品兼具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比如工藝美術品。隨著人類精神需求的增多,實用藝術品越來越具有審美屬性,也有部分實用藝術品會發(fā)展成為純藝術品。同一件藝術品在不同條件下,既可能被看作實用藝術品,也可能被看作工藝美術品,還可能被看作純藝術品。
2.交換價值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其能夠換取其他商品的能力?!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诽峒皾h代大都市里大宗交易的農業(yè)產品、手工業(yè)產品等總計50余種,涉及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商品交換自古至今在一切社會、一切民族普遍存在,是因為交換各方都期望從中獲得報酬或利益,以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藝術品的交換目的同樣是為了從中獲益。藝術品的交換價值主要體現在余缺調劑、價值儲藏、資產增值上。
①余缺調劑
交換的主要目的是市場供需者之間調劑余缺。最明顯的余缺在藝術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藝術品生產是藝術產業(yè)鏈的重要一環(huán),其主要目的是換取其他商品,而非自己使用。不同使用者之間同樣可以調劑余缺,由于不同使用者對藝術品的使用價值判斷不同,在交易中經??梢垣@取賣方剩余、買方剩余。而處于供需二者之間的市場中介,正是從賣方的出售意愿和買家的支付意愿之間獲取利潤。
張大千 巫峽清秋 立軸 1935年作 成交價:1,970.00萬HKD 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拍賣日期:2011—05—31
張大千 夕陽煙嵐 立軸 成交價:1,725.00萬RMB 拍賣公司:上海天衡(上海)拍賣日期:2011—06—28
價值儲藏是貨幣的功能之一,是對所獲得收入的保存。與普通財富相比,藝術品有兩大特性:其一,優(yōu)秀藝術家的藝術精品,往往花費了大量智慧心血,可以在較小體積內凝結高質量的勞動;其二,藝術品具有極強的耐用性,其保存時間可以很長。藝術品因此具有了與貨幣類似的價值儲藏功能。經濟學家張五常在題為《收藏的訊息費用與倉庫理論》的演講中提出:藝術品與其他資產一樣可以作為財富儲藏的倉庫。這便是通常所說的藝術品的保值功能,以傳統(tǒng)型的藝術品收藏最為典型。
③資產增值
財富增值是各類資本的重要屬性,也是投資的主要目的。藝術品投資,本質上是以藝術品為媒介的資金融通。投資獲利,等于購入藝術品的資金投入量與售出藝術品的資金回收量之差。藝術品的增值量,取決于其當期交換能力和未來交換能力。它一方面來自藝術品自身使用價值增長,另一方面來自市場需求者相對于供應者數量的增多。
圖9 藝術品的交換價值
3.藝術品價格評估的學科架構
藝術品價格評估必須從藝術學和經濟學兩個學科出發(fā),在技術上,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將藝術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分別量化,并加以整合。最終,使藝術品的價格形成與價值構成相統(tǒng)一。
圖10 藝術品價格評估的學科架構
藝術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二重屬性,二者是藝術品價格評估不可偏廢的基本依據。但在目前的藝術品價格評估中,過多偏重于與藝術品使用價值相關的自身屬性,而對與交換價值相關的市場屬性兼顧不夠。只有充分強調市場性原則,充分考慮市場供需關系中的諸項指標,才能合理判斷藝術品價格。藝術品價格評估的主要市場化指標如下:
1.市場需求指標
圖5所示為C/C-SiC復合材料截面的SEM圖。根據圖5(a)EDS能譜分析,深灰色相是SiC,淺灰色相是殘余Si,則黑色相是碳。由圖5(b)可見,熔滲過程中Si主要滲入了網胎層的短切纖維間和纖維束間的孔隙,無緯布層長纖維間滲入Si較少。
①購買意愿指標:藝術品消費者的群體偏好、個人情感因素、對文化趨勢和藝術時尚的追隨,藝術品投資者的投資偏好、收益率要求等。②購買能力指標:購買者對藝術品的真?zhèn)巫R別能力、優(yōu)劣判斷能力,個人的收入水平、資金支配能力等。③需求外部性指標:購買量隨外部購買量增加而增加的攀比效應,隨外部購買量減少而增加的虛榮效應等。
2.市場供給指標
①品牌影響指標:藝術家或藝術品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譽度、品牌占有率、品牌溢價等。②成本考量指標:供給者的工料成本、技術成本、交易成本、保管成本、損耗成本、資金成本等。③入市意愿指標:供給者的資金需求、當期價格判定、遠期市場預測等。
3.市場中介指標
①中介類型指標:拍賣行、典當行、文化產權交易所等經紀性中介,畫廊等代理性中介。②中介影響力指標:中介的誠信度、美譽度、輻射力,中介對藝術品的質量控制、客戶黏合度等。③信息傳播指標:中介對媒體掌握、對傳播效果的把控等。
4.市場關系指標
①供需均衡指標:藝術品的供給量、需求量,以及供給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等。②短缺狀況指標:藝術品的稀缺度、市場短缺性等。③壟斷狀況指標:交易雙方數量、市場進入障礙,藝術品的差異性、可替代性等。
5.市場環(huán)境指標
①宏觀經濟環(huán)境指標:國民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人均收入、財富分配狀況等。②金融投資環(huán)境指標:金融政策、貨幣投放量、匯率、其他投資品收益等。③政策環(huán)境指標:政府價格管制、政策調控、法律規(guī)范等。
6.市場時點指標
①時間差異指標:時間差別定價、市場板塊輪動、通貨膨脹狀況等。②區(qū)域差異指標:區(qū)域經濟狀況、區(qū)域市場規(guī)模、供應者分布、需求者分布、中介分布,藝術品地域特征、需求者地域偏好等。
圖11 藝術品價格評估的指標
目前藝術品價格評估基本按照藝術品的形態(tài)分類,比如繪畫、書法、篆刻、雕塑、玉器、金屬器、陶瓷等。這種分類雖然簡潔,但很容易忽視藝術品的功能特征。藝術品的功能決定其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按功能分類可以更恰當地選擇估價方法。
1.作為交易品的藝術品
藝術品可以通過畫廊、拍賣行或直銷(直購)等方式交易,交易價格是交易者博弈的結果,是最活躍、最受關注的價格。對作為交易品的藝術品,最適合采用市場比較法估價。
市場比較法利用市場上同樣或類似標的(如作者、創(chuàng)作年代、題材、風格、材質)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估算標的價格區(qū)間,是國內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技術最成熟、最實用的方法。當具有足夠多的相似藝術品,并能夠收集到足夠多的可比較指標,便可以采用該方法,其適用范圍廣、計算方法直觀、說服力強。當然,由于藝術品是典型的異質性商品,同一作品在不同交易地點、不同日期的成交價格可能有很大差異,要求估價人員非常了解藝術品、非常了解市場,能夠選擇恰當的比較樣本,并能夠合理修正交易價格。
2.作為初次銷售品的藝術品
新藝術家或新藝術產品最初進入一級市場時,無法利用市場比較法估價。對作為初次銷售品的藝術品,可采用成本加總法估價。
成本加總法根據藝術品的生產成本或經營中的各項成本合成總成本,以確定出售價格。在生產成本估價中,藝術品出售價格=材料價格+人工費用+營銷費用+管理費用+資金占用費用+稅金等。在經營成本估價中,藝術品出售價格=取得價格+取得費用+保管費用+保險費用+運輸費用+營銷費用+管理費用+資金占用費用+稅金+利潤等。該估價方法計算簡單直接,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特別適合于工料成本較高的工藝美術品、成本比較明確的藝術衍生品初次上市時使用。
3.作為消費品的藝術品
當藝術品僅被用于欣賞、研究、展覽等用途時,屬于消費品,價格主要體現在使用價值方面。對作為消費品的藝術品,適合采用特征價格法估價。
特征價格法又稱“Hedonic”模型法和效用估價法,認為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基于產品內含的特征,特定商品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特征,每種特征都與其價格的某一部分相聯系,每種特征的變化都可能造成價格變化。藝術品帶給消費者效用的高低,依賴于其包含特征的數量。利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如多元回歸技術建立特征價格模型,對藝術品的歷史交易數據中的特征價格進行回歸,將內含的特征價格分離出來,再將待估藝術品的特征代入模型即可得到一定置信水平下的估價區(qū)間。特征價格法可以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將所有的交易數據作為樣本,具有開放、動態(tài)、綜合性優(yōu)勢。
4.作為收藏品的藝術品
收藏品評估經常不涉及產權變更,可用于捐贈、繼承、保險、融資質押、稅收、涉案調查等,可以針對過去、現在各個時點。對作為收藏品的藝術品,最嚴謹的估價方法是重復交易比照法,也可采用專家咨詢法。
重復交易比照法利用重復出售作品數據測量一段時間內的價格變動趨勢,作為待估藝術品價格變動的參照,免去了控制品質的麻煩,可比性強,操作簡便。但由于藝術品重復出售機會很少、價格記錄有限,重復交易期間藝術品使用價值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并且重復交易藝術品一般是高端精品,不能代表整個市場,因此該方法局限較大。專家咨詢法是借助專家的經驗,通過選擇高水平的藝術品和藝術品市場專家,經過藝術品鑒定、價格評估以及專家意見處理等流程,最終確定價格。專家咨詢法非常適用于稀有、異常、市場交易量極少、不具有連續(xù)獲利能力的藝術品,簡單易行,但受專家的專業(yè)水平、心理狀態(tài)影響較大。
5.作為投資品的藝術品
在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等投資行為中,投資者購買的不是藝術品本身,而是藝術品的未來收益。決定當前價格的通常不是其歷史價格,而是對其未來收益的預期。對作為投資品的藝術品,適合采用收益還原法估價。
收益還原法通過估算被評估藝術品的未來預期收益并折算成現值,以確定其價格,適用于具有持續(xù)獲利能力的藝術品。收益現值法屬于未來時的評估,主要考慮藝術品的未來收益和貨幣的時間價值,購買代價不應高于具有相似風險因素的同類資產的未來收益的現值。在投資決策時,該方法較容易被買賣雙方接受。使用該方法時,必須能夠準確預測評估對象的未來價格狀況,必須能夠準確預測未來政治、經濟、藝術的發(fā)展形勢以及相關風險。
圖12 藝術品價格評估的分類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