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探路先鋒

    2021-11-05 13:10:54占康
    神劍 2021年5期
    關鍵詞:趙陽張華航天員

    占康

    趙陽:為航天員鋪就出艙之路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xié)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在這期間,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支持室內(nèi),結合顯示屏上實時顯示的出艙畫面,航天員教員趙陽正在給地面航天員同步解讀出艙程序。

    聽到任務成功的消息,趙陽長舒了一口氣。

    為了準備神舟十二號的出艙活動,去年,他與乘組航天員一起開展水下訓練已經(jīng)4個月了,忙起來一天只睡4個小時,只吃一頓飯。

    北京航天城驕陽似火,望著“探索浩瀚宇宙、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的巨幅標語,他的腦海中始終縈繞著一句誓言——

    我是航天員教員,為鋪就航天員出艙之路,我愿意付出一切!

    傾力太空出艙

    2008年9月27日16點59分,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太空行走,成功返回軌道艙,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更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2021年開始,將有更多中國航天員漫步太空。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我國空間站任務的重中之重??臻g站艙外建造、艙外設備安裝、維護、維修、更換和試驗樣品回收等等,都需要出艙活動。

    與神舟七號突破出艙技術相比,此次空間站任務,航天員出艙時間將由半小時提升到6小時以上,艙外作業(yè)任務量加大、難度提升,困難和挑戰(zhàn)前所未有。

    天上做的每一個動作,地上的模擬訓練就必須反復練,直到形成身體的肌肉記憶。

    2006年,趙陽就被任命為航天員出艙活動主教員,參與完成了神舟七號任務出艙活動訓練。

    從2017年開始,趙陽承擔起航天員空間站出艙活動模擬訓練的任務。

    現(xiàn)在,隨著任務臨近,趙陽天天泡在水槽里,每天要按照出艙活動6小時的標準,與航天員一起開展作業(yè)技能訓練。

    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期間,如果需要應急返回怎么辦?

    必須爭分奪秒搶時間!

    訓練,就要將各種可能的情況都訓練到。

    為了確保訓練設計能夠滿足要求,立足最極端的情況——航天員在空間站最遠端的工作點,而機械臂萬一出現(xiàn)故障,不能轉(zhuǎn)運航天員返回,航天員只能自主應急返回。

    回艙的路拐來拐去,并不順暢。

    直線路徑約十多米的距離,航天員必須依靠安全系繩,借助艙壁上的固定扶手,繞開太陽翼支座等多個大障礙物,在多次調(diào)整身體姿態(tài)后才能安全、快速地返回。

    在水深10米、直徑23米的巨大水槽中,空間站水下訓練模型如同一個龐然大物,靜靜臥在水底。這是模擬出艙訓練的主要現(xiàn)場。

    要突破地面的條件限制,盡可能模擬外太空環(huán)境。趙陽嚴格設計訓練場景,且分解到每個動作,細化到每個姿態(tài),幫助航天員迅速、安全地找到返回的路。

    每次訓練,他與航天員一起,將應急返回的時間一分一秒地縮短。

    為了全面模擬太空的種種特殊環(huán)境因素,光模擬訓練就分解為出艙活動模擬器、水槽、低壓艙等多個訓練現(xiàn)場。

    這些現(xiàn)場中,航天員將處于懸吊、低壓和水下等特殊環(huán)境,不確定因素多,危險系數(shù)大。既要在訓練設計中充分考慮,制定科學可行的安全保證措施和預案,又要在訓練安排上貼近空間站任務需求,從難從嚴,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兼顧,提高訓練效果。

    航天員顧慮的,教員必須先想到;航天員做到的,教員必須先做到。

    要為中國航天探尋艙外活動訓練的道路,并形成模擬失重環(huán)境艙外活動及作業(yè)訓練標準,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因為,無論有多努力,地上都無法完全模擬天上的實際情況。這一點,趙陽十分清楚。

    為獲取一手資料,他不放過一切學習的機會。所有和出艙相關的試驗和預訓練他都報名參加,獲得親身經(jīng)驗,再總結歸納傳授給航天員。甚至外單位研制的出艙活動產(chǎn)品——機械臂試驗,他都主動報名,并給出意見。漸漸地,他已成為相關產(chǎn)品研制單位的權威驗收“專家”。艙外服研制,他每次都參與試驗,航天模擬設備與仿真室設計的虛擬出艙模擬程序也從他那獲得諸多建議。

    前期,趙陽穿著水下服一口氣在水下練了5小時58分。雖是模擬太空出艙,但由于并非處于失重環(huán)境,水的阻力很大,舉手投足十分費勁,還不如在太空行動輕快。幾個小時下來,渾身酸痛。

    事非親歷,不知其因。經(jīng)過多次反復訓練,他總結出了訓練的重點難點,找到了最佳操作角度。以機械臂狀態(tài)設置為例,他花了兩個半小時找到了最佳坐標值,正式訓練時,按照坐標值,兩分鐘就可以設置好。

    航天員選拔與訓練研究室副主任范繼榮說:“別看他訓練時主要在水下,其實他才是整場水下訓練的幕后導演?!?/p>

    可不是嘛,作為出艙活動訓練組組長,趙陽參與編寫的《航天員出艙活動訓練實施方案》,包括水下訓練方案細則、指揮程序等文件共80多頁。訓練涉及的數(shù)百類上千個產(chǎn)品,大到艙外服的訓練次數(shù),小到一個電極的型號數(shù)量,他都了然于胸。

    如今,在水槽現(xiàn)場,持續(xù)4個月的水下訓練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航天員遇到不會操作的,他隨時在一旁給予示范。

    航天員說:“有他在,我們安心?!?/p>

    找尋回家之路

    出艙,不止是在太空。

    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以來,11次返回艙均按計劃降落在預定區(qū)域。

    不過,意外總是有的,世界航天史上就多次出現(xiàn)返回艙“不聽話”的事兒。

    1965年3月18日,蘇聯(lián)上升2號載人飛船返回降落時,因故障應急降落到了烏拉爾山的樺樹林里。兩名航天員只能一邊在雪地里寫上求救信號,一邊用隨身攜帶的應急手槍抵御野狼和熊,并生火御寒。最終,訓練有素的航天員靠生存技能擺脫了困境。

    2018年10月11日,兩名航天員乘坐“聯(lián)盟MS—10”號飛船發(fā)射升空后的2分鐘,因火箭故障,兩名航天員應急返回,一度與地面失去聯(lián)系,半小時后,搜救人員找到了航天員乘坐的密封艙。

    萬一,中國的飛船降落在應急著陸區(qū),救援人員不能按時到達怎么辦?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必須要應對的意外情況。

    無論中國航天員降落在哪里,都必須能夠應對不同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安全返回。

    要做到這一點,惡劣條件下的野外生存和應急救生訓練必不可少。趙陽負責的還有返回艙應急返回后,航天員完成自主出艙和野外生存的任務。

    “甘為人梯,敢為人先?!焙教靻T選拔訓練室的室訓,趙陽銘記在心。

    有些事你必須得去做,哪怕艱險無比。趙陽暗下決心:必須要在高山大河、荒漠險灘、叢林深澗之中,找出航天員安全回家的路!

    初秋,中老(老撾)邊境的熱帶雨林。為尋找熱帶叢林野外生存訓練場地,趙陽和他的隊友們揮汗如雨,冒險而行。這里,常發(fā)生野象踩踏人的事故,還有防不勝防的毒蟲毒草。兩天的行程,遭遇了竹葉青蛇,有同伴還被螞蟥咬傷……最終,歷經(jīng)8天,他們從3處備選地中確定了訓練點。

    初冬,巴丹吉林沙漠。為尋找沙漠野外生存訓練場地,趙陽和他的隊友們在茫茫沙漠開展48小時教員預訓練。晝夜溫差高達39攝氏度,夜里,他和同事們擠在沙漠掩體里,雖然用火烤著前胸,但后背還是冰涼一片。就這樣,他們驗證了航天員沙漠生存訓練科目設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深冬,吉林白城科爾沁草原。積雪沒過大腿,為尋找寒區(qū)野外生存訓練點,趙陽和他的隊友們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手腳并用,趔趄前行,呼出的氣凍成了冰碴子,實地探查訓練設施。

    仲夏,山東煙臺附近海域。趙陽和隊友正在進行教員預訓練。趙陽仰躺在返回艙內(nèi),4米多高的海浪推著返回艙翻滾搖擺,密閉的環(huán)境中,天旋地轉(zhuǎn),他吐得一塌糊涂,還得強忍著不適,堅持完成一系列訓練科目。

    為了在惡劣環(huán)境里生存下來,他吃過野果子、野菜,還有讓人不敢直視的蜥蜴、螞蚱、甲蟲……

    在趙陽看來,這些常人無法想象的種種挑戰(zhàn),與組織航天員實訓相比都不算啥。畢竟,再多的苦,再多的難,自己都能扛得住。

    熟悉趙陽的人都知道,他參與組織航天員實訓,揪著的心就從未放下。

    航天員,那可是國家的寶貝疙瘩,不能出一點意外!

    仲夏時分,遼寧某地森林之中,趙陽參與組織航天員進行野外生存訓練。晚上,按照訓練科目要求,航天員發(fā)送信號彈后就地休息。正在值夜班的趙陽突然聽到遠處航天員營地方向傳來不知名的野獸嚎叫,此起彼伏。

    雖然,當時有保障單位在航天員營地附近設置警戒。但是,趙陽的心還是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萬一野獸攻擊航天員怎么辦?

    趙陽顧不上危險,拿起一根鐵棍,與隊友們兵分兩路,圍在航天員營地四周。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跑著,追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把那群動物攆遠了。

    那一晚,趙陽一宿沒敢睡。

    自2005年以來,趙陽先后多次參與完成發(fā)射場待發(fā)段緊急撤離訓練、沙漠野外生存訓練、海上救生訓練等數(shù)十個科目,幫助航天員掌握了不同環(huán)境下的野外生存技能。

    假如有一天,中國航天員真的降落在遍布全球的某應急著陸區(qū)域,我們準備好了嗎?

    “請大家放心,中國航天員一定能夠從容應對!”趙陽說。

    摯愛藏在心底

    航天的高風險無處不在,來自未知的挑戰(zhàn)總是突如其來,考驗趙陽的不只是經(jīng)驗、膽量,還有智慧。

    “無論你做了多少預案,你想得再多,總會冒出意外,算無遺策只能是我們的努力目標,很多時候,需要隨機應變。”趙陽說。

    渤海海域,風平浪靜,首次中歐海上救生訓練正在進行。

    還有十分鐘,航天員就要進入返回艙訓練。突然,艙內(nèi)風機出現(xiàn)故障,停止轉(zhuǎn)動。內(nèi)外通風受到影響,艙內(nèi)氧氣密度直線下降,如不及時處置,訓練必須中止!

    緊急關口,趙陽挺身而出:“我來!”

    返回艙對于趙陽而言,就像戰(zhàn)士手中的槍,是朋友,也是保護航天員的武器,每個器件、每個工作原理,他輕車熟路、了然于胸。

    是啊,練好手中的武器,才有走上戰(zhàn)場的底氣。

    經(jīng)過緊張的搶修,趕在航天員進艙前,他及時排除了故障,旁觀的同事驚出一身冷汗,紛紛為他點贊。

    “我們無法預料意外何時出現(xiàn),但必須具備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這是趙陽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在他和隊友的共同努力下,中方的精彩表現(xiàn)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巴丹吉林沙漠,航天員訓練進行中。

    突然,黃沙蔽日,指揮部附近遭遇沙塵暴,參訓人員眼睛鼻孔里嘴里全灌進了沙子。

    此時,航天員正在進行48小時生存訓練。

    為了安全起見,是否要中止訓練?不中止,意味著航天員可能會遭遇風險。

    “不需要中止!”緊急分析會上,曾經(jīng)開展過實地訓練的趙陽第一個發(fā)言。

    “如果按指揮部附近沙塵暴的強度,確實應該中斷訓練。但是,據(jù)我判斷,距指揮部數(shù)公里外的航天員駐扎營地是個凹地,受四周高地的阻擋,還達不到沙塵暴的程度,航天員駐扎區(qū)域的環(huán)境情況尚未達到預案上限。航天員的訓練過程全程可控,參訓航天員也沒有發(fā)出相應信號,且天氣預報后續(xù)情況會轉(zhuǎn)好,訓練應繼續(xù)進行?!壁w陽的分析贏得了訓練隊決策組的支持。事后,參訓航天員反饋,他們遭遇的沙塵情況與指揮部相比強度要弱很多,與趙陽的判斷一致。

    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源于平時的日積月累。

    可誰能想象得出來,他本科學的是汽車專業(yè),與航天員出艙和救生訓練的資深教員之間,隔著十萬八千里,說是八竿子打不著,并不為過。

    巨大的轉(zhuǎn)變意味著非凡的努力。加入中國航天近30年來,他不斷挑戰(zhàn)極限,試驗中學,訓練中學,就連業(yè)余時間,他也不斷學習國際前沿的相關資訊,先后參與《中國航天員救生訓練手冊》等書籍編著,參與編輯拍攝的《中國航天員救生訓練電教片》獲得多項省部級獎勵。

    讓航天員安心的趙陽,也努力讓家人放心。

    大女兒上高三,只要在家,他都會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小兒子剛上一年級,放學后經(jīng)常被直接帶到辦公樓值班室。小小的人兒就在那等爸爸,餓了就被同事們帶到食堂吃晚飯。有時,等著等著就趴桌上睡著了,小家伙也從不抱怨,只會一遍遍問:“爸爸,你什么時候回家?”

    是啊,回家多好!

    小家伙對家的期待閃爍在天真活潑又有點委屈的眼神里。他終究會知道,為了讓航天員能夠安全順利地回家,爸爸趙陽一次次選擇了向著遠方出發(fā)!

    孩子啊,你的爸爸是千千萬萬航天人中普通一個,平凡卻又了不起,只要在崗一天,他就不只屬于你和媽媽,還屬于這個國家——我們的中國。

    張華:他的心里燃燒著一團火

    都說搞科研的人“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對于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環(huán)境醫(yī)學研究室研究員張華而言,16年焚膏繼晷地堅守在科研一線,非但沒讓他覺得冷,反而每天都熱情洋溢、熱血沸騰。

    張華常說,我的心里始終燃燒著一團火。這團火,如同愚公向王屋、太行兩座大山發(fā)起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宣戰(zhàn),不僅點燃了張華自心底生發(fā)的樂觀與豪邁,也照亮了他面前那條上下求索的漫漫科研路。

    “航天的需要是個人選擇的‘命門”

    15年前,張華從北京大學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拒絕了許多研發(fā)公司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到中心,選擇空間輻射領域,并一頭扎了進去。

    這幾年,航天是個熱門話題,但作為航天領域的一個分支,張華研究的空間輻射領域卻一直都是冷門。

    到底有多冷?縱觀世界航天發(fā)展史,公開發(fā)表的相關領域論文寥寥無幾,幾個世界載人航天大國也鮮有成果發(fā)表,想借鑒一下同行的研究成果都無從查起。

    與空間輻射領域不同,張華博士期間攻讀的分子生物學是個熱門專業(yè)?,F(xiàn)代醫(yī)學,從傳染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診斷,到藥物研發(fā)、治療方案確定等都需要分子生物學。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同樣也離不開它。

    讀博期間,張華在原發(fā)性乳腺癌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了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他則榮獲北京大學博士論文一等獎、北京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獎。

    在腫瘤分子生物學領域,不到40歲的張華已小有所成。師出名門、學科熱門、前景大好,本應在這個熱門專業(yè)一展宏圖的他,為什么會認準空間輻射這個冷專業(yè)呢?

    “空間輻射會產(chǎn)生慢效應和旁效應等常見的損傷效應,這些效應發(fā)生較晚并能導致糖尿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變、視覺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癌癥等?!睆埲A說,“美國宇航局從事相關研究的有上千人,但在當時,中國的相關研究還是空白。”

    在張華看來,空間輻射是空間探索中直接威脅航天員生命安全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也是中心科研任務和學科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對保護航天員后續(xù)健康及未來載人登月和中遠期的深空探索,意義十分重大。

    “我是航天人,不管冷門還是熱門,中國航天的需要才是個人選擇的‘命門。”他常常這樣說。

    “知道的越多,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的越少”

    在網(wǎng)上閱讀大量專業(yè)文獻并進行思考,是張華日常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他認為,只有及時更新“大腦”,才能不斷擦亮科學創(chuàng)新的火花。

    海量閱讀帶來的是與日俱增的知識恐慌。因為,張華所研究的,是比原子彈的核輻射還要復雜的太空輻射。

    與核爆炸產(chǎn)生的輻射相比,宇宙中的射線、離子、粒子更加復雜多樣。復雜的空間輻射源還可能會對人體的DNA和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影響細胞的正常生物學功能。

    一邊是進展緩慢的相關研究,一邊是人類堅定向前探索太空的腳步?!叭祟愐叱龅厍?,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長期居住地,太空輻射防護是必須要跨過的門檻?!睆埲A暗暗下定了決心。

    大家都知道,患上腫瘤后,目前醫(yī)學上經(jīng)常采取兩種治療方法:放療或化療?;熞运幬镏委煘橹?,而放療就是放射性治療。實踐發(fā)現(xiàn),許多腫瘤細胞對輻射有極強的抵御能力,經(jīng)過多次放療,依然難以消滅。

    同樣是人體組織,為什么有的腫瘤細胞能被放射線殺死,而有的卻能存活下來?

    作為一個分子生物學家,張華敏銳地發(fā)現(xiàn),腫瘤的放療逃避機制與空間輻射損傷修復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找到腫瘤細胞抗輻射分子靶點,就可以提高航天員空間輻射損傷的自我修復能力,起到對抗空間輻射的作用。根據(jù)這個原理,科技人員可以為航天員提供精確的生物防護措施,同時通過干預抗輻射靶點,還能為腫瘤治療提供有效策略。

    誰能想到,讓人談之色變的腫瘤,卻為張華開展太空輻射防護研究提供了有效思路。

    然而,細胞的損傷修復是極其復雜的分子生物學過程,包含多種信號通路和調(diào)控蛋白,這種大海撈針的探索必須有專業(yè)內(nèi)功作支撐。

    2009年,張華帶領不到10人的團隊,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難的探索。

    “你知道得越多,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得越少”,這句看似矛盾的話,成了張華的口頭禪。

    隨著研究的深入,張華和團隊深感面前的困難如同愚公所面對的“方七百里,高萬仞”的王屋、太行二山,令人生畏。

    第一座“大山”是缺乏仿真環(huán)境。

    由于空間輻射的復雜性及對細胞的獨特損傷,地面實驗現(xiàn)有條件難以模擬,地面人群被輻射的數(shù)據(jù)更是難以獲取。人的損傷風險有多大?會有什么特定影響?怎樣做好生物防護?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未知。

    第二座“大山”是孤軍奮戰(zhàn)。

    在世界航天領域,具備載人航天能力的美國、俄羅斯都在開展相關研究,卻沒有任何成果對外公開發(fā)表。再加上分子作用機制過于復雜,所有人不得不小心翼翼、一步一個腳印地在黑暗中摸索。

    如果心中沒有熊熊烈焰,又如何撕破無邊的黑暗!張華下定決心,一定要沖出一條中國航天人對抗空間輻射的獨特道路。

    自領銜太空輻射項目研究以來,張華便一頭扎進辦公室和實驗室,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記了他的存在。

    實驗設備沒到位,他就在大腦中周密計算、精心設計,搶先搭建出一個“實驗室”。那段時間,他經(jīng)常閱讀霍金的書籍。張華認為,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唯一的研究工作是大腦,唯一的科研活動是思考和想象。這給了他深入探索的強大動力。

    在科研的道路上,人們預想得越多,實踐的彎路就越少。

    憑借大量的前沿文獻閱讀和知識積累,張華在大腦中構建出細胞體系,經(jīng)過反復推演后,終于鎖定了關鍵調(diào)控因子。

    現(xiàn)在看來,這一切既有些不可思議,又在情理之中。

    2016年,在航天員中心的支持下,張華的團隊購入了實驗設備、廣招各路人才,實驗室初具規(guī)模。

    接下來的實驗驗證階段,對張華的團隊而言,才是坎坷與艱辛的開始。

    實驗室每天深夜一兩點仍然燈火通明,全員常年無休;經(jīng)過兩年的時間,某信號通路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的研究驗證已接近尾聲,團隊卻發(fā)現(xiàn)相同研究成果已有國際同行提前發(fā)表,只得重新調(diào)整課題方向繼續(xù)研究……

    “科學創(chuàng)新就是這樣,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睆埲A說,“科學研究的失敗是經(jīng)常的,與設想偏離也是常有的,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失敗,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改變試驗方向,調(diào)整試驗方案,查找更多證據(jù),反復推演,步步為營。”

    做的越多,障礙就越少。時至今日,團隊的驗證過程已經(jīng)過半。雖然過程艱辛,但一路走來,亦是收獲滿滿。

    “有人覺得苦,我卻只有樂”

    張華是一個工作狂,讀博時就是如此。

    讀博期間,他堅持閱讀文獻與實驗研究交叉進行,每天都要忙到凌晨才能睡覺;一天一頓飯,3年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上衣口袋上掛著3個計時器,多數(shù)時間七八個實驗并行展開,每次計時器鈴聲一響,他都能精準地知道哪個實驗需要照看。張華就讀院系的人都知道,他的導師有個極其勤奮的學生。

    2004年大年初一,張華留在學校實驗室做實驗,由于沒按時吃飯,半夜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導師突然來到了實驗室,張華轉(zhuǎn)身拿起文獻就和導師談起了研究課題,竟也不覺得餓了。張華笑道:“導師也是一心撲在科研上,可能這就是‘有其師必有其徒吧!”

    在航天員中心,張華依然保持著“工作狂”的狀態(tài)。他深知任務艱巨,每天“攝入”大量最新專業(yè)文獻,帶著團隊不分晝夜地驗證假設和創(chuàng)新思想,經(jīng)常錯過吃飯時間。學生們早就習慣幫他把飯捎回來。

    經(jīng)過20多年學習、工作的積累,張華的文獻閱讀量已近7萬篇。這些文獻被張華納入自己的“數(shù)據(jù)庫”,成為他練就扎實科研內(nèi)功的基礎。這個持續(xù)更新的“數(shù)據(jù)庫”,支撐著張華完成所有的科研活動,也成為他判斷研究方向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及科學性的重要依據(jù)。

    “做科研,會讓人著迷。有人覺得苦,我卻只有樂?!睆埲A說,興趣是科研的原動力之一,它是一種特質(zhì),一種信念,具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能激勵你興致高昂地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一次,全國多家單位參與中心航天醫(yī)學輻射領域的一個項目競爭,中心相關部門也為這個項目論證了很長時間。但張華另有任務,沒有參加項目競爭。正式答辯當天上午,領導突然通知他下午去參加答辯。

    臨危受命的張華用一上午時間做了8個課件,鞋帶都沒來得及系好,便氣喘吁吁地跑到答辯現(xiàn)場,最終獲得輻射組答辯第一名。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日復一日、一點一滴的積累。張華始終認為,做科研,只有長期靜心積淀,才能保證在關鍵時候拿得出來。因為樂在其中,所以修煉日深;因為樂在其中,所以張華能感受到科研中隱藏的幸福。

    “做科研時會有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是一種高調(diào)的奢華。當我郁悶或煩亂的時候,看幾篇好文獻就會感到安寧,感覺自己在與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交流,所有的不悅都會蕩然無存。”說到這些,張華的臉上露出輕松的神態(tài)。

    “‘靜下心來,就能做出很多事,是張老師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睆埲A的學生馮偉偉說。

    這些年來,張華先后獲得中國科協(xié)“求是”杰出青年獎、國務院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入選國務院“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

    漫漫科研路上,張華正帶領他的團隊,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姿態(tài),向著中國航天更深遠的未來沖鋒。

    “神舟十二號,我是曙光!”

    “神舟十二號,我是曙光!”

    對于在軌航天員來說,“曙光”意味著在距離地球400公里高度的太空中獲得航天員系統(tǒng)崗位人員的全力支持。

    不僅如此,在空間站階段首次出艙活動中,“曙光”指引著他們行走太空的每一步。

    在出艙活動直播鏡頭里,“曙光”指揮全程給在軌航天員發(fā)布口令,在他身邊,有一排穿著藍色試驗服的崗位人員,不斷地相互交流,他們均屬于出艙活動支持小組。為了這次出艙活動的順利實施,他們付出了諸多心血。

    “新型組織指揮模式非常高效!”

    針對空間站階段出艙活動任務復雜難度大的特性,2021年3月4日成立匯集航天員系統(tǒng)、空間站系統(tǒng)和測控系統(tǒng)的相關責任總師和崗位支持人員組成的出艙活動聯(lián)合專班。專班由航天員系統(tǒng)牽頭,航天員系統(tǒng)總設計師黃偉芬任專班組長。 由20余人組成的專班在黃偉芬的帶領下,完成了神舟十二號任務航天員出艙活動實施總體方案、出艙活動故障預案、正常情況下協(xié)同程序、應急處置協(xié)同程序和最低出艙條件放行等相關頂層設計方案,作為實施出艙活動依據(jù)。

    專班成員進行了40余次的充分討論、推演和集成辦公,在此過程中,配合愈加默契。他們和乘組航天員在虛擬現(xiàn)實模擬器、出艙活動程序訓練模擬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進行了10余次的演練,乘組航天員在軌期間也演練了數(shù)次。

    專班確定了出艙任務實施的新工作模式,成立出艙活動支持小組,成員由專班成員抽調(diào)組成,在出艙活動實施中給航天員提供支持,并提出決策意見。黃偉芬任小組組長,航天員系統(tǒng)一名教員擔任出艙活動專項指揮,代號“曙光”,沿用的是航天員系統(tǒng)調(diào)度的代號。此外,空間站系統(tǒng)調(diào)度代號“天和”,測控系統(tǒng)調(diào)度代號“北京”。

    當航天員準備執(zhí)行出艙任務時,從核心艙進入節(jié)點艙并關上兩艙之間的雙向承壓艙門開始直到出艙活動任務完成返回核心艙并關上兩艙之間的雙向承壓艙門結束,這段過程由“曙光”指揮全程實施。

    在新型組織指揮模式下,此次出艙任務呈現(xiàn)出跨系統(tǒng)、跨部門、艙內(nèi)外配合,天地協(xié)同,在軌航天員“01”聶海勝、“02”劉伯明、“03”湯洪波和地面“曙光”“天和”“北京”六方聯(lián)動的特點。

    “如果后續(xù)時間不夠,做不完的話能不能取消部分工作?”任務進行過程中,有領導關切地問。

    “您放心,我們一定能完成所有既定任務!航天員不說放棄,我們就絕不放棄!”出艙活動支持小組組長黃偉芬言語間充滿自信?!罢怯捎谇捌谖覀兂雠摶顒訉0嘁黄痖_展了大量的工作,彼此之間才能配合默契,溝通有效,節(jié)約了時間?!?/p>

    任務結束后,乘組航天員也對此次新型指揮模式給了大大的贊,劉伯明說:“出艙過程中遇到問題,沒想到你們幾個人兩分鐘內(nèi)就給出意見。這個模式非常高效!”

    “出艙活動一開始,時間就比預計的晚”

    “曙光”指揮王焰磊清晰果斷的口令響徹整個太空,在軌航天員與他配合默契,出艙任務圓滿完成。他也隨之成為“網(wǎng)紅”。他說任務結束后,一開手機,發(fā)現(xiàn)有200多個來自同學朋友親人的微信祝賀,他們都以他為榮。

    王焰磊是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選拔訓練室主任,也是該中心最年輕的“80后”室主任。有人稱贊他說:“這么年輕就當主任,載人航天事業(yè)發(fā)展有活力!”他從事教員工作16年,并擔任過“神舟七號”任務出艙活動訓練主教員,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和臨危不亂的處置能力。

    在出艙前幾天,王焰磊和航天員系統(tǒng)總體崗一起,與空間站系統(tǒng)和測控系統(tǒng)的崗位人員根據(jù)任務當天的測控弧段,對整個任務流程進行反復復核,明確每條指令發(fā)送的時間點、重要事件的時間點以及邏輯順序。

    可沒想到,出艙活動一開始,他就遇到當頭一棒。由于太空復雜因素,航天員出艙前準備的時間比預計的延長了半小時左右,出艙活動時間因此也要往后順延,意味著之前擬定好的時間節(jié)點和事件全被打亂了,所有測控弧段要做的事都得重新評估和調(diào)整,這對指揮的節(jié)奏把握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

    現(xiàn)場有人著急地說:“不然催航天員動作加快點?”“不行,沒有充分的準備,必然會給后續(xù)工作帶來安全隱患,也會給航天員造成心理壓力?!蓖跹胬趫詻Q否定了這一要求?!拔姨煜ず教靻T對哪些操作程序需要花費多長時間,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們會據(jù)此進行相應調(diào)整?!?/p>

    果不其然,在后續(xù)進程中,航天員在出艙過閘段,把耽誤的時間又搶回20分鐘左右,一系列動作十分流暢,這歸功于在地面上進行的多次出艙活動程序訓練。為了模擬太空失重環(huán)境,該訓練模擬器使用一套可以往三個維度移動以及自轉(zhuǎn)的懸吊設備,將身穿艙外服的航天員懸吊起來進行空間站出艙活動艙外服和節(jié)點艙的單機操作訓練、出艙流程及故障模式出艙流程訓練等。

    王焰磊的眼神緊隨在軌航天員的一舉一動,在關鍵時刻給予溫馨提示。“03”航天員湯洪波在進行應急返回演練過程中,需防止磕碰風險,王焰磊從各路視頻圖像中綜合觀察,及時告知。“‘03注意身體姿態(tài)向下控制,避免頭部磕碰。”“‘03注意保護面窗,泛光燈距頭部太近?!薄殡S著他的一路叮囑,湯洪波以最快速度攀爬回艙口,并進入節(jié)點艙。

    當“02”航天員劉伯明將艙外操作臺從機械臂拆除時,遭遇了“攔路虎”。

    由于在太空,物體的質(zhì)心偏高,一米多長的操作臺搖擺不定,加上航天員沒有著力點,操作起來非常費力。王焰磊先后試著讓湯洪波固定劉伯明或讓湯洪波替代劉伯明操作都沒成功。

    這時,劉伯明靈機一動,跟指揮王焰磊說:“曙光,按出艙流程操作試試?”旁人可能聽不懂該術語,王焰磊心領神會。原來劉伯明指的是按之前操作臺出艙時的安裝流程將其逐段分解拆除再進行組裝,而非原計劃整段拆除和安裝,這樣就降低了質(zhì)心,穩(wěn)定性會好些。

    王焰磊迅速跟出艙支持小組的空間站崗位人員確認技術狀態(tài),同步分析此時艙外的安全繩夠不夠用,隨即請示組長黃偉芬,在組長決策可以按此實施后及時發(fā)出指令:“神舟十二號,將操作臺進行拆解,使用兩條安全帶分別固定,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操作?!笨诹钕逻_完畢后,空間站正好飛出測控區(qū)。11分鐘后再次進入測控區(qū)時,劉伯明已經(jīng)將操作臺拆除并安裝到節(jié)點艙門口的艙外工具箱上。

    在他們的完美配合下,出艙活動的既定工作悉數(shù)完成,直到航天員安全進入核心艙,王焰磊一直懸著的心才算真正放下來。一天下來,王焰磊顧不上吃飯,連水都不敢喝一口,其間,只在某次出測控區(qū)時間較長時,出去透了口氣?!拔覀冃枰P注的點太多,航天員的每項操作、任務進程、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以及影響,還要根據(jù)測控弧段及時調(diào)整流程。壓力還是挺大的?!蓖跹胬诮榻B說。

    任務結束后,劉伯明說:“指揮很到位,口令清晰、明確,關注點很細致,對我們的支持、提示和決策都很及時正確!”

    “艙外服能支撐7個小時的艙外活動嗎?”

    神舟十二號乘組還對航天服工程室主任、航天員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張萬欣表示了感謝:“兩套艙外服特別棒,性能特別出色。感謝你們!”

    執(zhí)行出艙活動前,艙外服支持崗對在軌艙外服和其艙載設備均進行了24小時測試,確保供氧、供電、供水、通信等功能正常。尤其服裝氣密性檢查是重點項目,直接影響到任務的成敗甚至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為了確保航天員操作快捷無誤,艙外服支持崗提前一天把所有物資和設備所處的位置、象限、產(chǎn)品編號等寫成任務清單,上傳給航天員。

    原計劃6小時的出艙活動延遲了一個小時,當出艙活動進行到5小時后,大家開始擔心,服裝還能不能保證7小時?

    同為支持小組成員的張萬欣淡然一笑:“沒問題?!?/p>

    因為他們有備而來。為了實時監(jiān)測艙外服消耗品余量,崗位人員開發(fā)了一個消耗品預測分析軟件,通過監(jiān)測現(xiàn)有數(shù)據(jù)來預測后續(xù)工作時長。防止萬一軟件出現(xiàn)故障,他們還同步進行手動測算。經(jīng)預測后發(fā)現(xiàn),此時在執(zhí)行出艙任務的兩套服裝均能保證8小時以上時長,而事實也驗證了這一結論。

    出艙活動當天,在地面航天員支持廳,一套嶄新的乳白色艙外服成為全場的焦點之一。他們同步準備了電子產(chǎn)品桌面聯(lián)試現(xiàn)場、艙外服和艙載設備整體伴飛現(xiàn)場,防止任務中服裝出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天地同步排故。

    艙外服崗位人員田長盛說:“新一代‘飛天艙外服從立項到現(xiàn)在,走過了8年時間。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測試和優(yōu)化改進,這次任務中完美亮相并圓滿完成任務,讓我們研制團隊深感興奮和欣慰。在出艙活動整個過程中,我們也一點都不緊張,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服裝非常有信心?!?/p>

    出艙活動手冊是航天員操作寶典

    如果把出艙活動比作一部微電影的話,航天員系統(tǒng)總體崗相當于此次出艙活動的總編劇,擔任整個出艙活動任務的總體設計和出艙活動手冊的編制。

    出艙活動操作手冊是航天員在整個出艙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的行動指南。一共有8冊800來頁,總體室主任設計師王在編寫了其中的5冊,700頁左右。王在笑稱“編寫這些手冊快要了半條命”。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產(chǎn)品狀態(tài)定得晚,他要跟各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核實狀態(tài),反復修改,牽一發(fā)則動全身,改到他都快崩潰了。這一年,他沒日沒夜地泡在辦公室里,實在太困了就坐椅子上睡幾個小時,兩三天不回家是常態(tài),最長一次連續(xù)五天沒離開過辦公室,頭發(fā)都熬白了好多根。

    王在和出艙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參與編寫神舟七號任務的出艙活動手冊,作為志愿者以身試險參加了第一代“飛天”艙外服低壓試驗,作為試驗指揮參加了新一代“飛天”艙外服低壓試驗。他對出艙流程再熟悉不過了。

    出艙當天,總體崗人員也在一直全程關注,記錄航天員在軌工作完成情況和反饋信息,便于后續(xù)優(yōu)化調(diào)整協(xié)同工作模式。王在說:“任務成功,歡欣鼓舞,倍感自豪!”

    環(huán)控生保助力出艙安全

    艙外服是航天員太空漫步的護身鎧甲,但航天員從艙內(nèi)的正常大氣壓環(huán)境走向艙外真空環(huán)境,需穿過節(jié)點艙進行過渡,將節(jié)點艙分三步逐步泄壓到真空狀態(tài),才能打開艙門出艙。同理,返回節(jié)點艙后分三步逐步復壓到常壓狀態(tài),航天員才可以脫掉艙外服。

    節(jié)點艙內(nèi)泄復壓、出艙前后在艙內(nèi)為航天服提供氧氣供應、服裝制冷等多項支持工作主要由環(huán)控生保出艙保障子系統(tǒng)完成。最難的工作是壓力和氧濃度調(diào)控,由于在節(jié)點艙泄壓階段,艙外服要用氧氣進行大流量沖洗,艙內(nèi)氧濃度就會增加。

    但是既要防止氧濃度過高帶來火災風險,又要防止氧濃度過低影響航天員呼吸,氧濃度必須控制在規(guī)定數(shù)值內(nèi)進行精密調(diào)控。但是艙容較小,壓力變化大,要控制在一個這么小的范圍內(nèi),難度很大。

    為此,崗位人員反復做實驗,計算各種工況下的壓力、氧濃度數(shù)值,制定曲線表研究規(guī)律并精確進行預調(diào)控。為完成好空間站首次出艙保障任務,環(huán)控生保技術組全員一輪輪推演程序、一遍遍故障模擬及對策驗證,不放過任何疑點,利用地面組合體試驗平臺就進行了4次全流程驗證。“通過預控,出艙當天氧分壓完全按照設計預期,沿著規(guī)劃路線直奔靶心,正中十環(huán)?!痹撝行暮教飙h(huán)控生保室主任卞強說。

    當3名航天員在核心艙勝利會師,標志空間站首次出艙任務圓滿成功后,還來不及沉浸在勝利的喜悅里,中國航天員中心相關崗位人員便召開出艙活動問題復盤分析會,在成績面前找不足,盯住問題隱患,絲毫不遮不掩,分析出數(shù)十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分工負責、拉條掛賬,定好時間期限,確定標準進度,一切又恢復到了緊張的參試狀態(tài)。

    猜你喜歡
    趙陽張華航天員
    怎樣計算更簡便
    寫給航天員的一封信
    軍事文摘(2023年4期)2023-03-22 08:44:26
    冬天的風在說什么
    春節(jié)前寫給航天員的一封信
    軍事文摘(2022年8期)2022-05-25 13:29:16
    趙陽美術作品
    電影文學(2022年6期)2022-05-21 12:54:30
    哪種算法簡便
    年輪
    巧算撲克牌
    白衣天使
    泾阳县| 正安县| 长垣县| 华阴市| 方山县| 阿图什市| 昔阳县| 三明市| 确山县| 凤庆县| 阿坝县| 巴青县| 阿城市| 府谷县| 达拉特旗| 高雄县| 诸暨市| 吐鲁番市| 巩留县| 都安| 方正县| 湖南省| 花莲县| 泰安市| 汉中市| 承德市| 澄迈县| 绥滨县| 鹤岗市| 西贡区| 共和县| 陕西省| 南陵县| 齐齐哈尔市| 兰考县| 深圳市| 乌拉特前旗| 遵义县| 河池市| 温宿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