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序茅
穿山甲
近些年來,因為人類的干擾、破壞,有許多物種已經(jīng)滅絕或正走在滅絕的路上,比如斑鱉、穿山甲、大鯢、白鱘。這些經(jīng)過幾千萬年形成的物種,本來可以在自然界繼續(xù)存活,卻因為人類過于頻繁的活動,正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慢慢消失。
地球上生活的不僅有人類,還有無數(shù)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組建地球命運共同體。離開它們,人類也無法獨活。
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葫蘆娃》,記得里面有這樣一個鏡頭:穿山甲為了營救葫蘆兄弟,慘死于蛇精之手,那個時候我們對穿山甲的壯舉充滿了無盡的崇拜,同時更加憎恨那只無恥的蛇精。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的場景比動畫中還要悲劇!
我在野外從來沒有見過一只活的穿山甲,在藥店卻可以經(jīng)常見到它們的尸體,穿山甲是一個古老類群,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4000 萬年。目前全球共有8 種穿山甲,其足跡遍布東南亞、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穿山甲善于打洞,前肢挖土,后肢推泥,遇到吵擾,它就會迅速遁土而去,故稱“穿山甲”。我國出產(chǎn)的主要是中國穿山甲,分布于南方各省的熱帶性地區(qū)。此外,穿山甲的分布地向南延至印支半島、緬甸、尼泊爾等地。穿山甲棲居于丘陵山地的樹林、灌叢、草叢等各種環(huán)境,但極少在石山禿嶺地帶出現(xiàn)。其洞穴多筑在山體的一面,居住地隨季節(jié)和食物而變化。穿山甲平常無固定住所,隨覓食時所挖洞穴而居,棲息一兩晚,如果覓得地下的大蟻巢,停留時間就會長一些,吃完巢蟻才走。穿山甲白天多蜷縮于洞內酣睡,無洞不能度日;入夜外出覓食,一個夜晚常于數(shù)個山體中活動,達5~6 千米之遙。
中國人早在2000年前就對穿山甲有了認知,屈原在《天問》中寫道:“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這里的鯪魚,也被稱作鯪鯉,其實就是穿山甲。古人認為穿山甲身上布滿鱗片,如鯉魚一般,因此稱之為“鯪魚”?,F(xiàn)實中,穿山甲是唯一身披鱗片的哺乳動物。
之前的研究認為:穿山甲的生態(tài)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對森林害蟲白蟻的防治上。過去,人們認為白蟻危害多種林木、水利堤壩和房屋建筑,而穿山甲主食白蟻,自然可以保護森林。其實,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自然界不存在害蟲和益獸之分,所有的害與益都是人類根據(jù)自身的利益而評判的,符合人類利益的為益獸,不符合人類利益的則為害蟲。但放到整個自然界中來看,人類的評判是不成立的。就拿白蟻來說,它們對人類而言是害蟲,可是對于自然界它們不可或缺。但是,如果白蟻過度繁衍,一樣會帶來嚴重的危害。據(jù)全國白蟻防治中心2017年工作報告稱,白蟻會危害房屋建筑、文物古跡、水利工程、園林植被、農林作物、通信電力、市政設施等多個領域。大自然的精妙就在于通過復雜的食物網(wǎng)維持動態(tài)平衡,不至于使某一個家族過于龐大。在健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白蟻難以成災,因為存在諸多以白蟻為食物的動物——比如穿山甲,控制和制約它們。然而,正是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才使得白蟻成災。
自古以來,人們熟知穿山甲的藥用價值,早在《本草綱目》上就有記載:“鱗可治惡瘡、瘋瘧、通經(jīng)、利乳?!爆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鱗片有通經(jīng)絡、下乳汁、潰痛瘡、消腫止痛之功。因此穿山甲是名貴的中藥材原料,是我國14 種重要的藥用瀕危野生動物之一。
穿山甲,防治蟲害,治病救人,功德無量!雖然穿山甲如此重要,可惜它們的遭遇卻極為慘淡。
過去,我國南方許多地方市場常有穿山甲售賣,特別是在夏、秋季節(jié)。但近10年來穿山甲年年減少,國家收購部門基本上收購不到。據(jù)廣東省有關部門反映,早年僅韶關一個地區(qū)每年就可收購穿山甲百擔以上,現(xiàn)在全省總計也只有幾擔,多數(shù)地區(qū)已片甲難收了。由此可見穿山甲資源遭受了嚴重破壞。
據(jù)廣東省昆蟲研究所調查,捕捉穿山甲的獵人用訓練過的獵犬助獵,或者使用循跡追蹤、尋洞再挖捕等辦法,每年捕獲大量穿山甲,特別是在夏、秋這兩個穿山甲的主要繁殖季節(jié),獵捕更易得手。另一方面,山林大量開發(fā),穿山甲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又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所以目前多數(shù)地區(qū)的穿山甲資源面臨絕境!
過度獵捕利用、生境破壞、外來物種入侵以及自身繁殖力低下,是穿山甲面臨瀕危的主要原因。過度獵捕利用是穿山甲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強大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了穿山甲維持自身種群結構穩(wěn)定性的能力,導致穿山甲種群逐漸衰退。此外,穿山甲主要棲息在亞高山及丘陵地帶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灌草叢內,對生境選擇極為嚴格。它是狹食性的動物,只食蟻類,因而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特別差,一旦棲息地遭受破壞,其種群數(shù)量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
在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特別是廣東)以及廣西、云南,每年至少有上千只穿山甲被查扣后放生到當?shù)氐谋Wo區(qū),涉及的種類主要是中國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其中印度穿山甲占1/3。印度穿山甲和當?shù)乇Wo區(qū)內的中國穿山甲生態(tài)位相似(主要表現(xiàn)在食性、活動習性、生境選擇上的相似),是一對競爭物種。一旦印度穿山甲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并壯大,就會產(chǎn)生較大的競爭排斥力,對處于瀕危狀態(tài)、生存競爭力較弱的中國穿山甲來說又多了一種致危因素,從而進一步加重了中國穿山甲資源的瀕危。
還有穿山甲自身的一些因素。它們繁殖力低下,一般一胎一崽,每年一胎,因而種群數(shù)量增長緩慢。穿山甲是狹食性動物,進化程度低,對新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這也是難于人工馴養(yǎng)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被大量捕殺,其種群數(shù)量下降后就很難恢復。如果種群密度很低,就可能在某一地區(qū)絕跡。加上穿山甲御敵能力弱,逃跑速度又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在洞中度過的,獵人捕捉它就猶如甕中捉鱉,只需挖洞或煙熏即可,因此,它很難逃脫獵人或獵物的追捕。
人類的貪婪破壞不斷壓縮穿山甲的生存空間,把其逼入絕境。究其源頭,沒有市場就沒有貿易,沒有貿易自然不會有殺戮。穿山甲祈求人類刀下留情!千百年來,穿山甲為人類默默貢獻著自己的一切,一直標榜知恩圖報的人類就不該為它做點兒什么嗎?藥用價值不是選擇殺戮的借口。況且,穿山甲的藥效并沒有得到現(xiàn)代科學實驗的驗證!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發(fā)展的今天,早就出現(xiàn)了更好的替代藥物。人類的利用不能超出物種承載的極限!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不能為了一己之私,置萬千生靈于不顧!
近日,白鱘滅絕的消息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白鱘屬于軟骨硬鱗魚,其典型特征是長長的吻部。白鱘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存在了上億年之久。
當今世界,白鱘科下僅存2種:白鱘和匙吻鱘。白鱘僅分布在中國長江的干支流中,如沱江、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陽湖及錢塘江。匙吻鱘則分布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鱘和匙吻鱘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吻的形態(tài)和食性:白鱘的吻尖細,以魚為食;匙吻鱘的吻寬扁,濾食浮游動物。白鱘又名中國劍魚,為中國特有種類。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鮪”。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俗稱為鴨嘴鱘。
白鱘為中下層魚類,在長江干流及一些水量較大的支流都有分布。幼魚多在中下游至河口及附屬水體覓食,性成熟后溯河產(chǎn)卵,其產(chǎn)卵場在金沙江下游的宜賓江段。每年的2~3 月是白鱘的繁殖季,它們會上溯到長江上游產(chǎn)卵。白鱘的卵有黏性,能沉到水里,1 尾30 千克的雌魚可以產(chǎn)下20 萬粒卵。
白鱘
長江葛洲壩樞紐興建后,中下游白鱘被大壩阻隔,不能上溯到上游繁殖。大壩剛截流時,大批白鱘和未成熟的個體被攔在壩下,使上游種群數(shù)量下降。但由于產(chǎn)卵場未被破壞,壩上的親魚仍能繁殖生長。隨后,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長江葛洲壩截流后,壩下又出現(xiàn)了一個白鱘產(chǎn)卵場,每年6~7月間,壩上的四川萬縣、湖北宜昌、湖南岳陽以及上海崇明等地江段出現(xiàn)大量白鱘幼魚。不過,長江上的大壩不止葛洲壩,如果大壩過多,就會將白鱘的棲息地分割成一座座孤島,這對其生存是極為不利的。
白鱘生長速度很快,尤其是當年孵化出的幼魚更是如此。10月份的幼魚全長達53~61 厘米,一齡魚平均體長75 厘米。雌雄鱘魚在性成熟前無明顯差異,性成熟后,雌魚的長度及重量均大于同齡的雄魚。在民間,漁民中流傳“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白鱘。不過在現(xiàn)實中,還沒有白鱘重達萬斤的紀錄。2007年捕獲的一條體長約3.6 米的白鱘,是近些年來已知最大的一條。不過,根據(jù)記載,20 世紀50年代有漁民曾在南京捕到7 米長的白鱘,體重達908 千克,這是世界上淡水魚類體長的最高紀錄。
白鱘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為食。白鱘的食性隨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在長江上游春夏季以鯛魚為主,秋冬季則以蝦虎魚和蝦類為主;在長江下游江段,白鱘以魚和蝦類為主要食物。白鱘是個大肚皮,它一次進食量可占體重的5%,一次攝食后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攝食。
早在1983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的通令》中,已經(jīng)將白鱘列為國家一類特有珍稀動物??上Ы?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是沒能保住白鱘。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何不進行人工繁育然后放生?現(xiàn)實的情況沒有那么簡單。在20 世紀90年代,可以捕捉到白鱘的幼魚,可是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探索出白鱘的繁育技術。具備白鱘繁育技術之后,卻再也捕捉不到魚了。也就是說,白鱘沒能等到人類的技術進步可以挽救它的那一天。
2003年,中國科學家最后一次救助和放生了一條白鱘,此后白鱘便銷聲匿跡。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把白鱘列入“極?!钡燃?。近日,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ǎn)研究所發(fā)表文章透露,白鱘在2005~2010年間已經(jīng)滅絕。
那么,如何定義一個物種是否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對滅絕做出了定義:“某一分類單元的物種的最后個體死亡,則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jīng)滅絕。如果無法確定最后一個個體死亡,在50年內沒有發(fā)現(xiàn)該個體,就認為該分類單元的物種滅絕?!睂嶋H情況下,要想確定一個物種的最后一個個體死亡是非常困難的??茖W家隨即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性滅絕。所謂的功能性滅絕是指,即便是該物種還存在,也無法在自然狀態(tài)下?lián)碛芯S持繁殖的能力。從遺傳上看,一個物種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近親繁殖,需要一個最小有效種群。不同物種的最小有效種群的數(shù)量是不一樣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鱘就已經(jīng)被科學家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從進化歷史上看,每一個物種都可能滅絕。舊的物種滅絕,為新的物種提供生存的機會,如果地球上的物種都不滅絕,這個地球顯然無法承受??墒?,人類的活動打破了自然界的演化機制,一些物種(比如白鱘)本來可以在自然界繼續(xù)存活,可是由于人類的干擾、破壞而滅絕,這就影響了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負面影響。人類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員,生態(tài)系統(tǒng)出了問題,人類也無法幸免。這就是保護物種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