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立兵 王大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yǎng)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為了落實《意見》的相關要求,我校堅持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在探索初級中學勞動教育途徑的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在”勞動、“會”勞動、“愛”勞動,形成了有效的策略與做法。
一、在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理念
“勞動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要讓勞動教育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文化和理念的追求,構建勞動教育文化是強化勞動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將勞動教育融入學校的理念和育人目標之中,使學校形成一致的勞動教育價值觀
我校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自主發(fā)展”。自主發(fā)展,取決于師生對勞動意義的認識,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自主發(fā)展需要勞動教育,從而形成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創(chuàng)造的素質與能力。自主發(fā)展需要打造勞動教育的文化與環(huán)境。我校學生培養(yǎng)目標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自主自強、品質高雅、主宰未來的優(yōu)秀公民”。以勞自強、以勞樹德、以勞育雅、以勞創(chuàng)造,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無一不需要勞動教育來實現(xiàn)。
(二)構建勞動教育的行為文化,使師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
行為文化是學生在長期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形成出來的特定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的積淀。讓學生形成勤勉、刻苦的長期的勞動行為習慣,是我們始終如一追求的教育質量。我們有計劃、有主題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而形成勤勉、刻苦的班級風氣,實現(xiàn)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fā)展與完善。
(三)建設勞動教育的制度文化,確保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學校制定了各項勞動教育制度,規(guī)范了勞動課程、活動標準和學生評價標準,完善提升了勞動教育的管理。發(fā)揮制度的激勵作用,引導師生轉變意識行為,變外在規(guī)范為內在自覺,努力塑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價值觀。
二、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
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勞動最光榮,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科教學是主渠道。我們在促進學科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探索中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寓“勞”于“訓”
學校組織學科教師定期進行培訓學習,通過專家講座、教師經(jīng)驗介紹、教師公開課展示等形式,重視學科教學融合勞動教育,強化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
(二)寓“勞”于“教”
首先,學校編寫校本勞動技術課程教材。開設了每周一節(jié)的勞動技術課程,手把手向學生傳受技能,培養(yǎng)勞動能力。其次,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加強學生對勞動的認識與體驗。學校要求各學科在備課中發(fā)現(xiàn)提煉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下教材勞動育人的要點與素材。如文科中開展勤勞、節(jié)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理科中引導學生關注來源于生產(chǎn)勞動的定理、原理。
(三)寓“勞”于“法”
教師要學會豐富課堂勞動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在講解中弘揚勞動精神,在作業(yè)中融合勞動體驗,在實驗中清潔器材,在戶外觀察中體驗搜集資料寫作的辛苦,通過拓展活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勞動活動中去。
(四)寓“勞”于“樂”
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活動進行勞動教育。在文科教學中,選擇相關的勞動素材進行競賽,例如朗誦、畫畫、演講、辯論等,重在強化勞動價值觀的塑造。在理科教學中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訓練的競賽,如“廢舊利用設計比賽”“實驗設計比賽”“寫機器人說明書賽”等,重在積累勞動的經(jīng)驗和智慧。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既要精心設計,靈活運用,斟酌滲透,又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培育良好道德情操,提高教學質量。
三、在校內活動中嵌入勞動體驗
附中始終堅持“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活動育人的特色。豐富多彩的活動創(chuàng)造了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務勞動教育的實踐契機。為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增強其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我們搭建自主管理勞動教育的實踐平臺,在校內活動中嵌入勞動教育。
(一)校園慶典活動中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要從尊重勞動者開始。我們在開學第一課、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校慶典禮等活動中增加和突出勞動元素,邀請當?shù)貏趧幽7?、工藝匠人、先進人物參加并講話,引領青年學生感受勞動意義和魅力,在他們心中播下崇尚熱愛勞動的種子,將珍愛勞動成果這一修養(yǎng)根植于孩子們的內心。
(二)主題月活動中的勞動教育
3月份主題是學習紀念雷鋒,開展“做一個合格值日生”“送給同學一份溫暖”等活動。圍繞校園環(huán)境文化建設,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自主管理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4月份開展“尋找手工匠人”活動,走進身邊的能工巧匠,增強對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工匠精神”的認識。5月份開展“勞動光榮、奉獻快樂”志愿活動和“勞動之星”票選活動,表彰實踐動手能力強、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學生。
(三)學生社團活動中的勞動教育
利用學生社團活動開展勞動教育,開設十字繡、創(chuàng)客機器人、創(chuàng)客綜合實踐、創(chuàng)客航模社、創(chuàng)客3D打印、貝殼工藝、布藝手工、趣味紙藝、電器維修等社團課程,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動手中獲得一些勞動技能,享受智力角逐和動手操作的樂趣,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
四、在日常管理中滲透勞動實踐
“自主管理”是附中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實踐的平臺。我們開發(fā)挖掘校園勞動實踐資源平臺,強化勞動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引導學生在校園日常運行中學會一些勞動技能,在自主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讓校園生活里處處有勞動贊歌。
(一)創(chuàng)造校園日常勞動實踐崗位
為了讓學生切實經(jīng)歷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我們在自主管理中開展學校、班級勞動崗位體驗活動。例如,在值日班級制度下,我們設立了食堂幫廚崗:在阿姨的監(jiān)護指導下,洗菜、切菜、翻炒、分菜、送飯;餐廳保潔崗:在食堂洗餐盤、飯桶、菜桶,擦飯桌;校門安保崗:站崗、學習使用對講機、防暴盾牌、消防器材、防爆鋼叉;清理垃圾崗:把垃圾箱的垃圾送到垃圾房;大廳養(yǎng)魚崗:定期換魚缸水、喂魚食等。班級設立班務勞動崗:班級衛(wèi)生保潔、班級擔當區(qū)保潔、班級文化布置、班級圖書管理、班級花卉飼養(yǎng)等。通過崗位勞動體驗,學生逐漸提高了校園主人翁意識。
(二)建設校園內農(nóng)耕勞動基地
我們把“農(nóng)耕文化進校園”作為學校特色,常抓不懈。豐富勞動體驗,提高勞動能力,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我們在“雅正苑”南側留出一塊840平方米的空地,作為學校種植蔬菜勞動基地。學校平整改良土地,用柵欄圍起,設計品種展牌,配套灌排設施,購置勞動工具。我們將20多個菜畦進行分班管理,責任到班,讓學生在校園內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勞動實踐實驗活動,親自參與種植、松土、施肥、澆水、除草、采摘,在勞動實踐中認識各種蔬菜。
(三)利用校園主題景觀園開展園林勞動
我們以“自主教育”為基點設置了校園文化主題景觀,核心主題景觀有雅正苑、日新園和自主園?!耙辉范@”里種植了喬木、灌木與花草,石桌石凳錯落有致,鳥語花香,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耙辉范@”成了學生勞動基地,每一棵樹、每一片草與花、每一段石路,都由學生承包管理進行栽樹剪草、澆水施肥、剪枝護綠。校內園林景觀,不但自然巧妙地體現(xiàn)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與人文精神,而且成了孩子們體驗勞動樂趣的基地。
五、在家庭中強化勞動習慣
我們非常重視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獨特優(yōu)勢,讓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影響學生,讓家長督促學生自覺參與,隨時隨地、堅持不懈地從事一些家務勞動,提高自我服務、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讓家長充分了解家務勞動的育人作用
我們利用家長會、家長微信群平臺,讓家長明白勞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家長要給孩子做家務的機會,讓孩子在做家務勞動過程中體驗自身價值,形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二)強化學生家務勞動評價
我們在《附中自主教育手冊》中增加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把家務勞動分為自理、服務兩個崗位,要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填好這張表。一個學期要學會幾樣生活自理勞動技能,并能形成習慣;還要學做幾件家務活。家長需要在“家務完成情況”評價欄內“打分”簽字。
(三)開展“小鬼當家”活動
家長可讓孩子掌管部分家庭財政,如定期組織家庭會議,管理一段期間內的家庭開支;結束后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給出建議;擬定一次家庭出游計劃攻略等。
六、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勞動精神
社會實踐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措施。社會實踐不僅對學生自身學習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基于此,我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拓展勞動教育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實踐。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學校多渠道拓展實踐場所。以年級為單位進行集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有葫蘆島市博物館、葫蘆島市科技館實踐基地、“葫蘆山莊”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塔山阻擊戰(zhàn)紀念館。在此基礎上,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把實踐場所延伸到交通崗上,讓孩子們體驗交通警察這一職業(yè)的艱辛與成就;把實踐場所延伸到孤寡老人的家庭,為他們出一份力,讓老人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把實踐場所延伸到馬路邊,與環(huán)衛(wèi)工人一起給公路做保潔,感受保潔工作的辛苦;把實踐場所延伸到興城園林,聽工人講解園林知識,看工人師傅打草剪枝,感受他們默默無聞的勞作,體驗綠色城市建設的不易;把實踐場所延伸到中國服裝行業(yè)百強企業(yè),讓孩子們體驗工人師傅的勞動技能。
除此之外,學校團委還依托社區(qū)居委會,利用雙休日或假期開展“附中假日志愿者”活動,深入社區(qū)開展宣傳環(huán)保、分類垃圾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綠色低碳、環(huán)保健康意識,提升學習勞動技能。我們與農(nóng)村中學開展手拉手活動,讓他們與農(nóng)村孩子交朋友,參與農(nóng)田勞動的實踐,讓學生知農(nóng)事、體農(nóng)情、會農(nóng)活。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了感恩與信任,學會了擔當與責任。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