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核心框架中,名著導讀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一樣都是語文教材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名著導讀,是由教師的“導”和學生的“讀”組成的。為了提高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優(yōu)化改善備課策略與引導策略,讓學生做到泛讀、略讀與精讀結合。
關鍵詞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6-0050-02
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指出:“少讀書不讀書就是當下語文病的主要癥狀,同時又是語文教學效果始終低下的病根……讀書為要,千方百計把讀書興趣的培養(yǎng)放到頭等位置,有這方面的自覺,語文教學才能祛病健體,提高效能?!盵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盵2]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讀書審美品位,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愛讀書,讀整本書。
一、教師備課策略
教師在備課之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閱讀的要求。在此思想指導之下,教師的備課工作應該圍繞初中語文教材中名著導讀的編寫體例開展。每冊初中語文教材中都會有兩次名著導讀活動,每次活動基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名著簡介——要求教師簡要介紹名著的作者、寫作背景、文學地位、內(nèi)容特色、書影及有關名著的名家點評,其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對名著有初步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2)閱讀方法指導——要求教師根據(jù)名著自身的特點和各年級學生學情的不同,去指導學生進行某一類書的閱讀,給學生推薦適合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理解、掌握并運用此類讀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3)專題探究——根據(jù)名著的具體內(nèi)容設計幾個專題進行探究性閱讀,通過提供閱讀任務來驅(qū)動學生進行個體閱讀或者群體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梯度性閱讀。(4)精彩選篇——要求教師選擇名著中適合學生閱讀和理解的一兩個精彩篇章,讓學生從中體會名著魅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5)自主閱讀推薦——要求教師推薦兩部同一類型的名著,供學生選擇,進行課外自主閱讀,使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除此之外,教師在備課時還應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充分的閱讀方法研究,以確定更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教師的閱讀體驗是在自身充分閱讀名著的基礎上形成的,只有經(jīng)過充分的文本閱讀,教師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適合學生閱讀的最佳切入口。在閱讀方法的選擇上,除了一般的泛讀、略讀、精讀、跳讀、群讀和勾畫圈點批注等方法以外,教師還應該根據(jù)名著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閱讀方法,如情節(jié)梳理法、人物分析法、讀后感展示、主題大討論、故事新編和畫思維導圖等。通過使用這些閱讀方法,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閱讀名著,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二、教師引導策略
在學生閱讀的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激發(fā)、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現(xiàn)在大部分的初中學生讀書興趣都不濃,對文學名著閱讀更是有畏難心理。因此,在學生進行名著閱讀之前,教師進行適當?shù)拈喿x引導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讀前導讀方式呢?最關鍵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減少閱讀障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此時采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七年級上冊的《西游記》,由于其語言是半文半白,這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這時候教師不妨在課前播放《西游記》的電視劇片段,或者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聽到的西游記故事,然后讓學生閱讀與之相對應的章節(jié),從中去發(fā)現(xiàn)電視劇片段或是故事與原著的不同。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對《西游記》的畏懼心理,從而更順利地進行閱讀。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兩種不同的體驗。一是學生會產(chǎn)生種種疑問,從而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讀完名著;另一種則相反,學生會再次產(chǎn)生畏難或者厭煩情緒,這時教師就應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讀法指導,或是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加強閱讀中的分享交流,解除學生的種種困惑,來推動學生繼續(xù)閱讀。教師進行讀法指導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使之與學生的閱讀體驗聯(lián)系起來,同時又不能脫離名著的核心內(nèi)容,因此教師一定要找到恰當?shù)那腥朦c。以《西游記》為例,在學生讀到一定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跳讀,再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章節(jié)進行細讀。
在名著閱讀的結束階段,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對整個閱讀過程進行分享展示,其形式包括短劇表演、描繪人物、制作思維導圖、故事新編與知識競賽等形式。通過分享展示,學生既能總結閱讀經(jīng)驗,也能充分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三、學生閱讀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么龐大的閱讀量要求初中學生名著閱讀的首要方法是泛讀。泛讀是一種廣義上的快速閱讀法,是指為了概括地了解文章或片段的主要內(nèi)容而進行的一種閱讀方法。學生泛讀應主要安排在課外,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圈點批注或摘抄,以此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
泛讀以外,還有略讀。略讀時,學生可以只求觀其大意,知其梗概,大致把握名著內(nèi)容的要點,而不用去究其深意。關于略讀,葉圣陶先生解釋說:“略讀時候卻已熟能生巧,不需多費心力,自會隨基肆應,所以叫做略?!盵3]這里顯然把略讀作為一種較高級且有一定閱讀基礎的技巧。學生首先要通過精讀培養(yǎng)出一定的閱讀能力,具有這種能力后,才能真正做到略讀。略讀的基本步驟是:首先,閱讀前言或序、后記和目錄,了解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掃讀正文部分,把注意力放在大小標題和有特殊標記的字、句、段上面;最后,仔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或者所需要的部分。
泛讀、略讀都是在追求閱讀量,但對于名著中的某些重要篇章還需要精讀和研讀。精讀和研讀一般要求學生在課內(nèi)完成,學生會在教師的閱讀任務指導下對一些名著章節(jié)進行深入鉆研。精讀研讀的具體開展形式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勾畫圈點批注、品析人物、感悟哲理與名句摘錄等。勾畫圈點式閱讀是指在讀者的名著書上對自己喜歡的或是讓自己感觸很深的詞句段進行圈點勾畫,再把自己的疑問、感受和思考寫在旁邊;品析人物式閱讀是指結合名著某一情節(jié)或是整體情節(jié)對人物進行深入剖析,來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哲理式閱讀側重于從整本書的內(nèi)容和讀者自身的閱讀體驗的角度對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深刻思考;名句摘錄式閱讀相對簡單,目的就是把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整理出來,隨時發(fā)現(xiàn)隨時整理,在優(yōu)美詞句的整理中進一步錘煉讀者自己的語言。[4]除以上常見的精讀方式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精讀方式,從而推動學生名著閱讀的過程向縱深發(fā)展。
讀書是學生心智成長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閱讀名著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受益終身。教師應切實擔負起名著閱讀教學的重任,讓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成為真正的“讀書人”。
(葉利偉,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65)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培養(yǎng)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J].課程·教材·教法,2016(6):3-11.
[2]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29.
[3] 葉圣陶,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M].北京:中華書局,2019:10-19.
[4] 杜麗娜.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有效途徑初探[J].學周刊,2012(16):152.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