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湖北省荊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4000)
心力衰竭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為大多數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歸宿,其發(fā)生率較高,且有著很高的致死率,近幾年此病逐漸成為了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2]。由于此病會持續(xù)發(fā)展,引起患者機體受限,以及藥物反應,同時更能夠導致患者的心理、生理產生較大的影響,以至于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急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產生以及進展的主要重要病理過程為容量超負荷,容量較低則會導致利尿劑應用量增加以及攝入不足等情況,從而引起腎功能障礙以及低血壓癥狀產生;容量較高可加重心力衰竭癥狀,以至于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因此,對容量超負荷進行干預有著重要作用[4]。為此在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采取醫(y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分析探究其應用價值。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基礎資料 本次研究從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選取了5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診。其中25例采用常規(guī)管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25例采取醫(y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患者納入試驗組。對照組與試驗組的患者中,男患者與女患者的比例分別為14∶11與13∶12,平均年齡分別為(67.87±3.21)歲與(67.84±3.42)歲;組間的上述數據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容量管理,對患者的24 h出入量予以記錄細,將心力衰竭重點內容編訂成冊,給予患者發(fā)放。只要內容囊括:每日水平衡出入量控制在2 500 mL;出量控制在2 500 mL。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屬應用標有刻度的水杯以及尿壺,每間隔24 h計算1次總量。如果患者患有尿失禁,則需要對尿布予以稱重,以計算其量。提高護理巡視,對出入量與患者進行核對,同時給予患者優(yōu)質飲食指導,同時按照患者的血壓、中心靜脈壓以及脈搏等指標對其出入量進行評價,以對管理方案進行調整。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管理,由醫(yī)師以及護理人給予診治以及護理,入院按照心力衰竭常規(guī)護理干預;患者出院后告知其定期來院復診。
1.2.2 試驗組 試驗組采取醫(y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詳情如下。
1.2.2.1 組建醫(yī)護一體化管理小組 該小組由醫(yī)師、護理人員組成:制定醫(yī)護一體化管理方法。在管理期間對問題及時發(fā)現,小組成員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并采取相應的調整。
1.2.2.2 醫(yī)護人員評估 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心理、文化水平以及精神情況進行評價,以為患者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出入量進行記錄,且對患者的體質量以及鹽的攝入進行管理,且制定相應的表格對患者的飲水量、尿量進行記錄。給予患者標有刻度的,水杯、尿桶;同時給予患者以及家屬量杯的使用指導。
1.2.2.3 醫(yī)護一體化查房 醫(yī)護人員共同參與患者查房,每日最少2次,醫(yī)師對護理人員管理患者的質量予以評價,對其護理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指出,并給予相應的建議。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落實醫(yī)囑,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護理人員將患者的相關指標情況,如實告知醫(yī)師,強化醫(yī)護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對管理方法進行調整,定期進行小組討論會,對患者下一步待解的問題進行解決。
1.2.2.4 醫(yī)護一體化健康教育 醫(yī)護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例如治療方法、護理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告知其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可有助于疾病的康復。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出入量的管理,以及藥物治療方法等。
1.2.2.5 醫(yī)護一體化出院指導 醫(yī)護人員給予患者院外自我管理指導,提高出院健康教育,定期進行電話隨訪,于每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主要目的是對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以及出入量情況予以了解,從而對患者的治療進行相應的調整。
1.3 療效標準 對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心血管不良事件情況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1 心功能指標 對患者的心功能指標予以密切觀察,心功能指標為LVEF、LVEDD、LVESD。
1.3.2 心血管不良事件 密切觀察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數據均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當所計算出的P<0.05時則提示進行對比的對象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分析 在心功能指標方面,試驗組數據水平相比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分析()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分析()
2.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分析 在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中,試驗組數據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分析[n(%)]
心力衰竭屬于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復雜臨床綜合征,其發(fā)病率較高,據有很高的致死率,且該病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危及其生命。在相關研究中得知,心力衰竭患者每年病死率在45%左右,其中猝死占25%[6]。從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
心力衰竭的產生以及進展的主要重要病理過程為容量超負荷,在心力衰竭治療期間,容量管理尤為重要[7]。一般確保容量平衡的方法包含藥物控制、入量管理以及血液超濾等,同時護理措施能夠對容量管理起到顯著作用,可確保患者的依從性提升,準確記錄出入量,有助于藥物質量順利進行[8]。醫(yī)護一體化管理屬于患者、醫(yī)師以及護理人員為一體的系統(tǒng)管中,為患者帶來囊括入院、住院、出院、回歸社會、門診整個過程的一站式護理模式[9]。該方法能夠對心力衰竭的診治規(guī)范予以提高,從而對患者的生存率予以提升,并改善其預后[10]。本次研究結果中,在心功能指標方面上,試驗組數據水平相比較對照組較優(yōu)(P<0.05)。在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中,試驗組數據表明,相比較對照組較低(P<0.05)。
綜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中采取醫(y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能夠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此種方法在臨床上可予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