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江,韓愛軍,韓惠芳,高宇,王亞楠
河北省眼科醫(y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河北 邢臺 054000
急性共同性內斜視(acute acquire comitant esotropia,AACE)是臨床眼科常見疾病類型,患者常發(fā)生大角度的眼位偏斜,屬于急性發(fā)作,常伴復視,斜視角度在各個方向大致相同,無眼外肌麻痹、眼球運動障礙的內斜視,是臨床斜視的特殊類型[1-2]。常見于大齡兒童、高齡人群,部分成年人亦會發(fā)病[3]。因為現(xiàn)代視頻終端工作增加、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普及,導致AACE發(fā)病率升高[4]。目前,臨床對該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主要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和保守療法,保守治療主要為佩戴三棱鏡[5]。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用于不同類型斜視患者的治療取得較滿意效果[6]。國內一直在不斷改良治療斜視的方法?;诖耍撗芯窟x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眼科收入的48例AACE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經(jīng)結膜微小切口的顯微BTX-A注射進行治療,取得較滿意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眼科收入急性共同性內斜視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A型肉毒素顯微注射治療,男26例,女22例;年齡8~65歲,平均(30.29±17.27)歲;病程3~24個月,平均(9.28±3.56)個月;屈光度-5D~+6D;矯正視力0.6~1.0,平均(0.81±0.15);斜視度+15△~+60△,平均(32.69±15.78)△;立體視40~500″,平均(153.40±24.37)″。該研究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閱,修改達標后批準實施。
①符合臨床AACE診斷標準[7]:患者均為內斜視,且屬于急性發(fā)作,復視像檢查結果為同側復視,不同眼位下檢查復像距離無區(qū)別;眼球向各個方向的轉動不受限。②影像學CT檢查或MRI檢查,神經(jīng)內科會診排除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③發(fā)病時間持續(xù)15 d—3個月及以上。④所有患者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⑤排除凝血功能異常、免疫系統(tǒng)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惡性腫瘤、既往有眼部手術史、斜視經(jīng)矯正后度數(shù)降低超過10△及以上、使用影響該研究結果眼部藥物等患者。
患者入院后,完善全身及眼部相關檢查,包含顱腦CT、裂隙燈、眼壓、眼底檢查、睫狀肌麻痹驗光、三棱鏡斜視度、眼球運動、同視機檢查、復視像檢查等。完善相關術前準備后采用經(jīng)結膜微小切口的顯微BTX-A(國藥準字S10970037)注射治療,采用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60133)進行眼表麻醉,在手術顯微鏡下經(jīng)內直肌附著點處切開球結膜1~2 mm,充分暴露內直肌止斷,采用視鉤將內直肌稍往上提,保持與肌肉方向15°夾角的進針角度,注射器抽取1.25~5 U的BTX-A,按劑量將藥物直接注入患兒單側眼內的肌肉組織或肌鞘內,注射總量≤0.1 mL。最大注射單位每條肌肉應低于5 U。具體用量為:斜視度在20△內,肌內注射量為1.25~2.5 U/條;斜視度在20△~40△,肌內注射量為2.5~3.5 U/條;斜視度在40△以上,肌內注射量為2.5~5 U/條。當注射效果不滿意時,可重復注射治療,間隔時間應超過2周,重復注射次數(shù)≤10次,2~6次。
①臨床療效:以正位率進行評估,治療后1周、1個月及3個月隨訪,采用三棱鏡+馬氏桿測量斜視度數(shù),度數(shù)在10△及以內為治愈;度數(shù)在10△~20△為好轉;度數(shù)超過20△及以上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治愈率與好轉率總和。②視功能: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斜視度,經(jīng)三棱鏡+馬氏桿分別檢查看近和看遠不同狀態(tài)下的度數(shù)。紅色馬氏桿置于綜合驗光儀右側,保持水平方向,左側為open位,完成視標投影。檢查時詢問患兒視線范圍內縱向紅色亮線與點光源是否重合。評判標準:亮線與點光源重合代表無水平隱斜,沒有重合即調整三棱鏡,直至重合。三棱鏡調整即是斜視的性質和度數(shù)的高低。聚散力檢查:綜合驗光儀雙眼位置處放置三棱鏡,通過不同放置方向檢查聚散力。棱鏡為底部朝內檢測負融像性集合,底部朝外檢測正融像性集合。并經(jīng)同視機檢查雙眼視功能。Titmus立體圖檢查立體視。
治 療 后1周,治 愈29例 (60.42%),好 轉17例(35.41%),無效2例(4.17%),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治療后1個月,治愈19例(39.58%),好轉21例(43.75%),無效8例(16.67%),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3個月后,治愈18例(37.50%),好轉20例(41.67%),無效10例(20.83%),治療總有效率為79.17%。
治療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斜視+15△~+60△,看遠斜視度遠大于看近斜視度;均存在遠立體視,分開性融合-5~-2°,集合性融合9~15°,立體視40~500″。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均有顯著改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斜視度在治療后1周與治療后1個月、3個月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段內患者視功能變化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visu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s)
表1 不同時段內患者視功能變化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visu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治療后1周比較,②P<0.05;與治療后1個月比較,③P<0.05
時間 斜視度(△) 分開性融合(°) 集合性融合(°) 立體視(″)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32.69±15.78(9.47±6.32)①(9.36±6.57)①(9.28±6.55)①-3.55±0.72(-3.60±0.75)①(-3.84±0.67)①(-4.05±0.61)①②+11.83±2.19(+12.71±2.58)①(+13.60±2.66)①(+15.22±2.07)①②153.40±24.37(126.41±30.29)①③(89.54±31.68)①(67.35±33.54)①②③
治療后1周復查,發(fā)生眼上瞼輕度下垂2例(4.17%),低于10△的垂直斜視2例(4.17%),外斜視1例,1個月復診后均消失,余未見明顯并發(fā)癥。
AACE屬于急性發(fā)生共同性內斜視,最早由國外學者指出,并將其劃分為3種類型:Ⅰ型(swan型)、Ⅱ型(burian-franceschetti型)、Ⅲ型(bielschowsky型)[8]。好發(fā)于兒童、青少年、成年人,高齡人群少見,主要發(fā)病特點為急性起病,伴復視和輕中度屈光不正,無對應眼外肌麻痹癥狀,伴不同程度雙眼視[9]。由于科技進步,電子產(chǎn)品普及、生活壓力大、熬夜等造成雙眼過度會聚,眼外肌力失衡,是AACE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以往對AACE認識不足,臨床對其治療無法達成一致,部分學者認為手術治療效果更優(yōu)[10-11]。但AACE的發(fā)病部分患者可自愈;手術治療則需待6個月及以后斜視度數(shù)保持穩(wěn)定,太早行手術治療極易造成過矯,且手術治療后不可逆。而BTX-A注射治療花費少,可早期干預,周期短,安全有效,在AACE的治療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
目前臨床對AACE發(fā)病原因尚無法完全闡明。有學者認為失代償?shù)碾[斜視或單眼固定綜合征是主要因素[12]。另有研究認為,AACE發(fā)病前無斜視、單眼視力損傷、遮蓋治療、近視等病史,需高度重視。對伴隨外眼球震顫,斜視矯正后沒有建立融合功能的情況,可能存在顱內腫瘤,需排除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的可能[13]。臨床針對AACE通常先經(jīng)矯正屈光不正,度數(shù)低的患者可采用三棱鏡中和復視,若度數(shù)較大,穩(wěn)定后可選擇手術治療。BTX-A注射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非手術療法,療效肯定[14]。BTX-A屬于神經(jīng)麻痹制劑,因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相對高、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各種斜視的治療中。AACE是后天共同性斜視的特殊類型,可能伴隨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BTX-A眼外肌注射治療替代手術治療,避免手術切口創(chuàng)傷,患者可在麻醉下進行治療,相對更安全[15]。張靜楷[16]的綜述性研究表明,采用BTX-A注射治療與手術治療AACE,并進行隨訪觀察,在平均隨訪28個月后,斜視校正成功率達56%,其長期療效較為理想,且BTX-A注射治療與手術治療相近,表明BTX-A注射治療可替代手術治療AACE。該研究嚴格控制劑量,對斜視改善效果顯著。該研究治療后1周總有效率超過90%,治療后1個月總有效率高于80%,治療后3個月總有效率接近80%。患者對療效不滿意可再次注射治療,重復治療后效果可能更理想。治療后患者斜視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恢復,且視功能明顯改善,并發(fā)癥率低,在治療后1個月完全消失。說明BTX-A治療AACE安全有效,可有效恢復患者視功能。BTX-A屬于大分子蛋白質,注射進入機體后結合靶點,刺激酶促反應的發(fā)生,抑制乙酰膽堿釋放,注射后3~5 d內即會麻痹肌肉,使肌肉無力。BTX-A用于治療斜視歷史悠久,對眼球震顫、痙攣性斜視的治療效果也得到臨床認可[17]。經(jīng)眼外肌表面結膜作切口,肉眼直視下注入BTX-A,可準確將藥物送達病灶,避免藥物蓄積在眼外肌內,提高安全性能,降低并發(fā)癥可能。若結膜手術切口太大,術后極易形成瘢痕,對療效及二次手術治療均會造成影響;同時,手術切口大直接破壞眼表結構,杯狀細胞功能異常,造成干眼癥的發(fā)生。該次研究中,對以往的注射方式進行改良,在顯微鏡的輔助下行微小手術切口(長度約2 mm)注射BTX-A,術后無需縫合,無瘢痕或瘢痕小,對二次手術治療無較大影響。另一方面,顯微鏡的使用便于精準定位,藥物注射后可大部分存于肌肉或肌鞘內,降低并發(fā)癥率。與岳鵬程等[18]對急性共同性內斜視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周、1個月、3個月時的平均斜視度數(shù)分別下降至(9.8±7.2)△,并發(fā)癥率低,與該文結果有類似之處。
但BTX-A注射治療AACE也具有局限,如藥效會隨時間增加而減弱,藥效不穩(wěn)定,且藥物容易向注射區(qū)域以外擴散。有學者通過BTX-A聯(lián)合透明質酸鈉治療斜視,并與單純BTX-A注射治療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上瞼下垂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19]。考慮因透明質酸鈉聯(lián)合使用會增加注射量,容易增加藥物外滲,故該研究未采用聯(lián)合方案,通過嚴格控制注射操作以及BTX-A用量(限制在0.1 mL以內),以減少藥物外溢,保證注射平穩(wěn)、準確完成,上瞼下垂發(fā)生率僅為4.17%,且治療后1個月完全消失。提示控制BTX-A注射總量是降低上瞼下垂發(fā)生的關鍵。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第2次治療時間點的選擇,避免因注射治療后發(fā)生過矯??紤]到患者出現(xiàn)復視后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故第2次治療時間應避開患者自行恢復期。同時需客觀評估患者視功能恢復情況,避免過矯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BTX-A顯微注射治療AACE近期療效理想,操作簡單安全、恢復快、并發(fā)癥率低、視功能恢復良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