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芳
一般來說女性50歲左右就會出現(xiàn)絕經,絕經之后陰道不會再出現(xiàn)出血,如果絕經之后有出現(xiàn)出血的現(xiàn)象,一定要引起重視,切不可盲目大意。
近年來,由于醫(yī)學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對癌癥的警惕性提高和及時進行婦女病的普查、普治,引起絕經后出血的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率逐年減少,而由于生殖道炎癥和非器質性因素引起的絕經后出血已成為主要的原因。由于絕經后婦女使用雌激素替代性治療日益增多,由藥物醫(yī)源性引起內分泌性的絕經后出血比例也有所上升,醫(yī)學上可分為如下病因。
1.老年性陰道炎
絕經后婦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老年性陰道炎,與雌性激素水平降低有關。臨床常見陰道壁變薄,黏膜充血水腫,有散在出血點或有小潰瘍,嚴重者有血性白帶、淋漓出血伴盆部下墜或性交痛。一般通過消炎治療就好了。
2.慢性宮頸炎、宮頸息肉
臨床常見血性白帶,若有陰道炎合并感染時,更為明顯。如為宮頸息肉,建議行宮頸息肉摘除術送病理,如果是慢性宮頸炎這種情況可以采用藥物或微波或激光等治療。
3.子宮內膜炎
主要是有老年性陰道炎上行感染引起。臨床常見白帶增多或流出稀薄血水,多無全身癥狀和陽性體征。婦檢宮體增大或飽滿,質軟伴壓痛。需診斷性刮宮除外子宮內膜病變后口服藥物治療。
1.宮頸癌
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患病年齡呈雙峰狀分布。35~39歲和60~64歲,平均52歲。早期無癥狀或很少癥狀。絕經后婦女白帶增多,混有不等量的血液,有棕黃色分泌物,味臭,伴接觸性出血者,應行宮頸防癌篩查排除宮頸癌。
2.子宮內膜癌
高發(fā)年齡為58~61歲,占女性惡性腫瘤的20%~30%,近年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接近宮頸癌。其常見癥狀為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尤其是絕經后陰道出血。陰道排液,早期多為漿液血性,晚期合并感染時,有膿血性排液,并有惡臭。晚期癌腫轉移時,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及足部放射。體征早期不明顯,晚期偶見癌組織自宮口脫出,質脆,觸之易出血。婦科B超檢查可提示子宮內膜增厚,宮內不均勻回聲團塊。
3.卵巢腫瘤
其病因有內分泌因素,孕次少或未孕者發(fā)病率高,因為妊娠期可停止排卵,減少卵巢上皮損傷。20%~25%卵巢腫瘤患者有家族史。飲食中膽固醇含量高,可能與發(fā)病有關。如黏液囊腺瘤、卵泡膜細胞癌:是具有分泌功能的實質性腫瘤,多發(fā)生于絕經期前后,常引起內分泌癥狀。
4.其他
此外,還有輸卵管癌、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并存等情況,也可導致絕經期后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
絕經后卵巢分泌雌激素逐漸減少,子宮內膜逐漸萎縮,但人體腎上腺可以分泌少量雌激素。部分絕經婦女,由于這一少量雌激素的積蓄,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引起子宮出血。也有部分患者服用激素替代療法,或平時服用花粉及含有激素類滋養(yǎng)補藥,也有引起陰道流血的可能。
絕經后出血常規(guī)需行婦科檢查,盆腔彩色多普勒超聲及宮頸防癌涂片檢查,對絕經1年以上有宮內節(jié)育器的女性建議常規(guī)取環(huán)。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厚度>4毫米者建議分段診刮或宮腔鏡檢查,宮腔鏡檢查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一項檢查,進行針對性取材,避免誤診,尤其適用于反復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且多見于診刮為陰性的患者,是當前診斷子宮內膜病變陽性率較高的一種診斷方法,同時可起到治療作用,在診斷中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有絕經后出血的婦女應立即到正規(guī)醫(yī)院檢查,不可麻痹大意。尤其是肥胖婦女、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絕經十年以上,有多次陰道出血,而且淋漓不止達一個月以上者更應高度懷疑惡性的可能性。根據(jù)檢查結果醫(yī)生一般都會給出比較專業(yè)的處理意見。
總之,絕經之后陰道少量出血可能是某種身體疾病的征兆,所以一定不要大意,及時去正規(guī)醫(yī)院檢查,如果身體有什么病情及早治療,爭取把對身體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另外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正常現(xiàn)象,所以不要過于緊張,積極就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