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Triange 整理/ Lomo老貓
我25歲生大寶,27歲生二寶,29歲生小寶,30歲前完成了三胎生育計劃,同時也開啟了我長達5年的全職媽媽生涯。在這5年里,有掙扎、痛苦、迷茫甚至崩潰,也有甜蜜、喜悅、成長和愛。
我對孩子有天然的喜愛。這和我的成長經歷和個人性格有關。
首先,我原本就生長在一個多子女家庭,有姐姐和弟弟。我知道多子女家庭的好處,因為我們三姐弟年齡相差不大,我媽當時也算是五年抱仨,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仨都是一起打打鬧鬧過來的,彼此的感情很深。
上大學時,有一次跟我姐聊天,具體聊什么我忘記了,但有一句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腦海里。她說:其實人生當中陪伴我們最長久的人不是父母,畢竟他們比我們年長很多,會比我們更早離開這個世界。而兄弟姐妹不一樣,大家可以彼此陪伴很久很久。所以很感謝爸媽,讓我們擁有彼此。
我也對養(yǎng)育多個孩子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記得小時候家里真的挺窮的,我和我姐本身也是在農村出生,后來家庭環(huán)境逐漸好起來,才去到鎮(zhèn)里上小學。所以算是見證了父母如何通過勤勞的雙手,一步步讓我們家變得越來越好。因此,我一直相信,只要愿意努力勤奮地工作,生活是可以變得越來越好的。
其次,我屬于樂于付出的性格,是一個特別愛熱鬧、靜不下來的人。遵循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信條,喜歡組織各種活動,享受與大家一起相處時的歡樂。所以,如果家里只有一個小孩,我會覺得太安靜了,而且孩子沒有伴也會很無聊。
所以,很慶幸遇到我的先生,他也是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我們有著彼此共同的價值觀,都覺得孩子有伴很重要。我們的考慮是孩子至少要兩個,最多三個。當然,我們也沒有刻意要三胎,但當她真的來了,我們也就欣然接受了。
人力上的困難
缺覺是常態(tài)。我覺得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生完二寶的時候,不知道是否因為從懷二寶開始就比較折騰,經歷過先兆流產而連續(xù)打一個月黃體酮,胎盤低置而臥床休養(yǎng),以及住院多天宮口一直不開,因恐懼而選擇剖腹產等狀況。
二寶一出生就特別符合“惡魔寶寶”的氣質,無論是喝母乳還是奶粉,都一個多小時就醒,而且特別難哄睡,一丁點事情都能醒。當時大寶才一歲多,我舍不得他跟別人睡,基本上晚上都是我自己負責“一帶二”睡覺。
結果就是一個晚上下來,忙完二寶,剛躺下沒幾分鐘,大寶就又醒,而我又不得不起來忙活的狀態(tài)。夜里睡眠嚴重不足,只能靠白天陪著孩子打個盹,補一下眠。缺覺是那段日子的常態(tài),更不要說遇上孩子生病的期間,那根本就是連覺都不敢睡。
請保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請到一個能夠長期做得好的保姆,就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記得二寶半歲的時候,當時家里原來的阿姨辭職了,物色了幾個阿姨都是只來了兩天就覺得我家兩個小男寶太鬧騰,直接不干走人了。
這讓我產生了“請阿姨太被動,不但要出錢,還得供著阿姨,不如完全自己帶”的想法。
經濟上的挑戰(zhàn)
當時我當全職媽媽,我先生的事業(yè)也在起步階段,經濟上的壓力不小。國家衛(wèi)健委的調查表明: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相當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排名前三的原因是經濟負擔重、嬰幼兒無人照料和女性難以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系。調查顯示,因為“經濟負擔重”的占75.1%,“沒人帶孩子”的占51.3%,女職工生育后工資待遇下降的有34.3%。
我很理解為什么現在很多“90后”生育意愿很低。有了孩子以后,居住、學費、保姆、醫(yī)療、兒童用品等的支出加重,在同樣收入的前提下,想要保持和未生育前相同的生活質量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寶出生的時候我們曾經貸款買了一套三房,但懷三寶后發(fā)現三房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情況,后來就出售了?,F在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暫時沒有房貸支出。我?guī)缀鯖]有給孩子們報昂貴的課外培訓班,教育也是以公立學校為主,一家五口平均每月水電煤氣飲食5000元也算是精打細算。即便是這樣算下來,一年20萬的養(yǎng)娃支出也是跑不掉的。
由于我在家當全職媽媽整整5年,先生就成為了全家的經濟支柱。經濟壓力確實是挺大的。
心理上的焦慮
如果以上都是實際的困難,更難調節(jié)的就是心理上的焦慮。
剛才說到阿姨辭職了的那段時間里,真的是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在家照顧著兩寶,而我先生早出晚歸,完全幫不上忙。每天起床照鏡子,看著熬夜導致雙眼無神的自己,穿的都是盡量方便帶娃的寬松T恤牛仔褲,不由得問自己:難道以后我就只能一直待在家嗎?讀書時候的自己明明是個要強的人,為什么生娃后就變樣了?好想去工作!可是兩個孩子又這么小,萬一給別人帶帶不好怎么辦?
每天都在掙扎中度過,情緒也在這樣的日子中變得敏感脆弱。當兩個孩子聽話的時候,感覺一切都還好。但遇上孩子鬧騰,晚上沒睡好,白天也沒有任何機會去休息的時候,整個世界仿佛隨時都要崩塌。加上日日在家?guī)?,連一個傾訴的對象都沒有,我就像掉入了黑暗的深淵。
我知道孩子小,知道先生忙,但自己的價值呢?看著身邊的朋友在職場上的意氣風發(fā),打扮時尚,到處出游。而環(huán)顧自己,四周盡是奶瓶尿布,似乎有一堵厚厚的墻,讓我跟世界隔離了,使我覺得前路茫茫。
不要羞于求助
愛孩子的同時,也多愛自己一點。不必什么都自己硬扛,要懂得求助和借力。梅耶·馬斯克的自傳《人生由我》提到:求助是一種非常基礎的生存能力,求助就是在結網,在與更多人建立信任和連接。我深以為然,學會借力,可以使自己減少很多麻煩。例如多結交孩子的同學家長,讓自己忙碌時多一個可以拜托幫忙帶娃的人;請鐘點工或者購買洗碗機等,讓家務變得更輕松;多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在遇到育兒挑戰(zhàn)時,知道如何去面對等等。
允許事情進展得不那么完美
量力而行,不做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在經濟支出上,別人家娃讀私立幼兒園、私立小學,我就讀普惠幼兒園、公立小學,孩子課外班也不多,都是在學校學。所以養(yǎng)娃都是豐儉由人的,特別是教育費用,關鍵就是能否根據自己當下情況來調整,盡量不做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雖然我也很希望小孩能夠吃到家里做的健康食品,但是比起這種完美的愿景,我覺得能把日子過下去更加重要。所以基本上阿姨放假,我要么回娘家吃飯,要么約朋友外出吃飯,這樣就可以不用煩惱買菜、做飯和洗碗的問題。
日常生活我們家不追求太多,都是簡單健康就好。而且我家小寶是純母乳喂養(yǎng),省了很多奶粉錢,然后也很早就戒掉紙尿褲了,衣服都是揀哥哥和表姐的來穿,所以三胎并沒有比二胎多花多少錢。
高質量的陪伴才是育兒路上真正的“奢侈品”
你也許會說,這樣養(yǎng)小孩,也太粗糙了吧!何不生一個孩子,給孩子更好條件,養(yǎng)得精致一點?
但我覺得,養(yǎng)育孩子的關鍵不是物質上的精致,而是精神上的富足。我們都可以擁有的一種“奢侈品”,就是高質量的陪伴。把陪伴變成花費金錢上培訓班,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好。
陪伴也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是長時間的陪伴,只要高質量,時間有限的陪伴也可以很有效。
過去幾年的學習和實踐當中,我發(fā)現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身心是否同在是判斷高質量陪伴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陪伴孩子玩耍,都是身在心不在,都在琢磨著孩子這游戲什么時候可以結束,我什么時候才能去做自己的事。而孩子是很敏感的,會不由自主地去試探父母。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心態(tài),就會覺得孩子似乎總在無理取鬧,或者總是粘人。
保持學習和進步
雖然我當時是全職媽媽,但是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強,總是想學習新的知識,認識不同的人,嘗試新的事物。
我開始參加各種類型的課程和嘗試組織各類型的親子活動,我是國際早教師(蒙氏、奧爾夫、感統(tǒng)、親子)、正面管教(家庭、學校)雙講師、潛意識圖卡治療師等等。我舉辦過母乳媽媽聚會、親子故事會、正面管教沙龍等等。
雖然這些知識沒有使我成為某一特定職業(yè)的人,但是對我來說幫助也是很大的:讓我認識到早教的關鍵在于家長的認知,只有了解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特點,才能給到孩子相對應的適宜環(huán)境;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愛,讓愛可以在家里流動的關鍵是:先懂得愛自己,才有能量去愛家人。
從事什么職業(yè)?
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在30歲那年,我開始重新思考我的職場之路。這里面的難度,無異于在沼澤中絕地反擊。
客觀地說,社會上為重回職場的三孩媽媽準備的工作機會必然是少的。我要如何說服用人單位一個曾經需要全職帶娃的媽媽忽然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了呢?主觀地說,我的確需要足夠靈活的工作時間,去兼顧照料三個孩子。
我當時的保險代理人建議我可以試試從事保險行業(yè)。于是我開始關注一些具體的行業(yè)信息:我發(fā)現這個行業(yè)有各種各樣的學習和培訓;每天只要上午回公司打卡和開早會,其他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安排;收入多勞多得等等。這幾點都很符合我的需求,最終選擇了這個行業(yè)。
生活發(fā)生了什么改變?
現在,我的收入基本上已經和所在城市的上班族差不多了。
梅耶·馬斯克在她的自傳中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什么樣的父母造就什么樣的孩子。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自己先成為什么樣。身教遠大于言傳。
我深以為然。所以當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首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我希望孩子未來是可以去追逐自己夢想,同時又有能力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那么我自己就要先成為這樣的模樣。
因此,對我來說,工作的意義已經不只是賺錢了。我會經常帶孩子去公司,讓他們真正地了解媽媽的工作究竟是怎么樣的。每次我獲得公司的表彰或者獎勵,也會分享給他們,讓他們知道媽媽在工作上是如何去努力的,努力又獲得了哪些回報。
兩位哥哥現在都已經上小學了,我基本上不需要操心他們的學業(yè)。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告訴他們,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有自己的學習內容,媽媽有媽媽要學習的東西,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懂得更多,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也許大人和小孩,都需要家庭以外的第二空間(工作學習的場所),甚至第三空間(娛樂放松的場所)。我需要屬于我的空間去發(fā)展事業(yè),他們同樣也需要屬于他們的空間去發(fā)展興趣愛好,當我們需要彼此時,我們便回到充滿愛的第一空間(家庭)相互陪伴,相互支持。
其實,跟現在工作相比,我發(fā)現帶娃才世界上“最難”的工作。經歷過這份“工作”,我覺得其他工作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雖然錯失一些機會,但他們三個都是引領我個人成長的天使,讓我在育兒的過程中變得更有耐心、更細心、更富有同理心,使我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的工作。這或許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卑?。
人生道阻且長,但愿我在往后的日子中充滿奇遇,充滿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