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虹 姜國秀
我的母親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她幾乎一輩子都堅守在那個叫姜家灣的村子,離不開那片土地,鄉(xiāng)土詮釋著她的生命。她對自然、對土地的依戀不是久居城市后偶爾逃離到鄉(xiāng)間、追尋田園牧歌的詩情畫意,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與它們建立的不可分離的聯(lián)結(jié)。在這種聯(lián)結(jié)里,有實實在在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個人經(jīng)驗和默會知識,也有潛藏于心的浪漫情懷。所有這些并沒有用白紙黑字記錄下來,甚至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卻代表著鄉(xiāng)土社會里通過言傳身教和親身體驗等方式傳承下來的地方性知識、民間智慧和文化習俗。
竹子是南方鄉(xiāng)村生活必不可少之物:背簍、籮筐、廚房用具、爬藤作物的支架、籬笆墻……常常少不了竹子的身影。小時候的集市上也有一個專門的角落,供竹編手藝人售賣他們的產(chǎn)品。對于母親來說,竹子的一個副產(chǎn)品——筍殼(書面語叫“竹籜”),對她更有特別的意義。家鄉(xiāng)最常見的慈竹筍殼長滿棕褐色的刺毛,筍殼包裹著竹筍,在竹筍長大的過程中會自動脫落。
母親和筍殼的第一個故事是“饑餓”。她出生在20 世紀50年代初,經(jīng)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集體合作社”,饑餓是刻骨銘心的人生記憶??偸菬o法吃飽的童年,好不容易弄到點吃的,在自家開火烹飪卻是禁忌,怎么辦呢?筍殼此時便顯示出其他柴火沒有的獨特優(yōu)勢:干燥的筍殼易燃,是極好的引火材料,最關鍵的是它在燃燒時幾乎看不到煙霧。這對于饑餓的人來講無疑是一大福音,母親和小伙伴們撿了不少筍殼當柴火。一家老小圍坐在灶膛邊,靠著燃燒筍殼偷偷煮一點簡單的吃食,對饑腸轆轆的孩子們來說可是不小的誘惑。
到了我們小時候,母親也會讓我們?nèi)ブ窳謸旃S殼回來,一部分作為引火之用,而完整、干凈又比較大的筍殼則有另一個用途——做布鞋。母親讓我們把筍殼上的刺毛用稻草擦掉,一張張疊好,小心翼翼收起來。到了農(nóng)閑時期,她就為全家人納千層底做布鞋。母親的千層底布鞋伴隨著我們的童年直到初中畢業(yè),上高中后才開始穿得少一些。現(xiàn)在看來,小時候的布鞋真是物盡其用,破舊衣物和大自然的饋贈——筍殼、麻繩,在母親靈巧的手里變成精致實用的千層底布鞋。筍殼在使用前還需要捏著兩頭,在木凳邊上刮幾下,讓其更有韌性,不容易破裂或折斷;然后將筍殼夾在層層平鋪的碎布中間,一是為了支撐鞋底使其定型,二是為了納鞋底的時候更容易引線。納鞋底是巧活也是力氣活,很費時間和精力。為了滿足一家人每年的穿鞋需求,做鞋子基本上成了母親農(nóng)閑時的主業(yè)。多年以后,我們都不在姜家灣生活,母親為小外甥做了最后一雙鞋后就沒有再做。當我再次想起千層底布鞋時,家里已經(jīng)找不出一雙完整的鞋子來,只翻出來一雙沒有納完的鞋底。說起布鞋,母親為自己曾經(jīng)的手藝頗為得意,又有些遺憾:“眼睛不好使了,力氣也不夠了,頂針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哪里還打(納)得了鞋底?而且做出來你們也不會穿了?!笨纯葱窭锔鞣N球鞋、登山鞋、皮鞋、涼鞋、帆布鞋……現(xiàn)代科技為不同場合設計的一雙雙漂亮鞋子,“成功”地將千層底布鞋趕出了我們的生活。如果母親現(xiàn)在還能做鞋子,我還會穿嗎?估計不會,只會當成童年的紀念收藏起來,而母親和父親肯定還會穿在腳上,并夸贊它。
母親和筍殼的另一個故事是粽子。和市場上賣的大部分粽子不同,老家的粽子一直是用剛竹屬的壽竹筍殼包的。壽竹筍殼較長,表面長著斑點,本地也稱為斑竹,筍殼在晾干后會卷起來。每年臨近端午時節(jié),集市上就會有小捆的筍殼賣。我家附近的竹林并沒有這種竹子,所以每年都只能去買。母親把買來的筍殼用水泡著,到使用時要仔細擦洗每一張。包的時候把筍殼展開,從底端開始,卷成漏斗狀,裝入泡過的糯米,再將長長的筍殼折過來蓋上,用麻繩綁緊,最后呈長錐形,與通常見到的粽子形狀差別較大。包粽子看起來很容易,父親和母親兩邊的大家族里卻一直都只有母親一個人會,每年端午的時候母親都需要包好多的粽子。母親的粽子還有個很特別的地方是用料,糯米一直是自家種的一種麻糯,糯米里只放青花椒作為佐料,而且必須放。糯香、花椒的清香和麻味兒就是我們記憶里的粽子味道,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對母親來說市面上種類繁多的粽子才真是有些奇怪。
家里有一個石磨,從我有記憶起就有,大部分鄰居家也有。隨著大家富起來,房子翻修,留下的石磨越來越少,但母親堅決反對把石磨丟掉。冬天的湯圓,夏季的玉米粑,中秋節(jié)蘸糍粑的黃豆粉,炸魚炸肉用的大米粉,腌咸菜、做油辣椒和豆瓣用的辣椒粉,以及大家一直熱愛的豆花,都是推磨子磨出來的。石磨豆花是墊江縣的招牌小吃,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鮮有人用石磨磨豆子了。磨槽是整塊大石頭鑿出來的,石磨上的每道紋路都是父親當年用鏨子、手錘一下一下敲出來的。家里沒買打米機之前,石磨用得很多,父親每年會把石磨里面都鑿一遍,增加摩擦。把手是丁字形的兩根圓木棒,兩端用繩子綁住掛在屋梁上,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一起推磨。還是小小孩的時候,我會在姐姐和堂姐們磨面時坐在上面,石磨轉(zhuǎn)起來,我也在上面搖搖晃晃,樂不可支。
母親用石磨的時候特別多,即便家里有了攪拌機和打米機,她用得最多的還是石磨。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中午前后的時間比較多,她會時不時磨點豆子啥的。母親是個急性子,磨東西時卻特別有耐心,生怕一下加多了豆子磨得太粗。石磨豆花一直是家里的傳統(tǒng)美食,因為做起來比較麻煩,通常在一家人團聚或逢年過節(jié)時才會做。泡過的豆子進了石磨后變成雪白的豆?jié){流出來,才完成了第一道工序。然后是過濾,把石磨把手上的繩子解開,綁上十字形木頭濾架,一張寬大的方形棉布四角系在濾架上,簡單實用的過濾裝置就準備好了。很奇怪的是,母親做了幾十年豆腐,卻一直不會搖濾架,所以通常都是父親來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剩下的才是母親的活兒。大鐵鍋足夠裝幾桶豆?jié){,剛下鍋的豆?jié){有大量白色泡沫,在煮的過程中也很容易溢出鍋。母親會在鍋里放一雙筷子,這樣更容易察覺豆?jié){是否快燒開了,因為豆?jié){燒開時泡沫會大量撲出來,筷子一旦動得快起來,就表示要及時熄滅灶膛的柴火。燒開的豆?jié){先盛一些出來喝,剩下的就點豆腐了。
千層底
石磨豆花
點豆腐很有儀式感。我們圍觀的時候母親總是要求大家安靜,不準吵吵鬧鬧,不準問這問那,就好像大年初一不可以亂說話,都是嚴肅的事兒。豆腐是否點得成功,不僅可以看出點豆腐的人的經(jīng)驗和手藝,還有著占卜和預言的意義。她拿著長勺在大鍋里轉(zhuǎn)圈,稀釋后的鹵水慢慢混入豆?jié){里,豆?jié){隨著豆腐成形慢慢變得清澈。手法和鹵水的濃度、總量影響豆腐的口感和總量,母親會在她覺得合適的時候停止加鹵水,如果鹵水不夠豆腐會太嫩、沒有韌性,鹵水太多則豆腐太老,對“合適”程度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經(jīng)驗。點好豆腐后放入筲箕,把多余的水舀出來,豆腐就可以吃了。剛做好的豆腐被稱為“活豆花”,如果人比較多就可以直接盛出來吃了,人少吃不完的話母親會先拿一部分壓成一塊一塊的豆腐,浸泡在甘甜的井水里,如果每天換水可以存放好幾天。活豆花是全家人都喜歡的食物,最經(jīng)典的豆花佐料則是秋天剛從地里采的青椒,用炭火烤熟、舂碎,加入花椒、大蒜等。做豆腐的這天,除了活豆花還有新鮮的豆?jié){和用豆?jié){煮的粥,都是大家的最愛。豆腐渣在饑荒時期也被當成食物,現(xiàn)在則用來喂雞鴨或者和點完豆腐的湯水一起發(fā)酵做肥料。
石磨豆花的儀式感還在于一家人的團圓。除了過年做豆干,父母平時很少做豆腐,通常是我們放假回家時才做,這也是母親最樂意施展自己手藝的時候。我們在城里也會經(jīng)常吃豆腐,卻難以找到喜歡的豆腐滋味,除了傳統(tǒng)手藝和原生態(tài)的大豆、井水、佐料等農(nóng)家食材,也因為家的味道吧。
母親一生經(jīng)歷過三年“自然災害”“集體合作社”“大煉鋼鐵”“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和土地分配、進城務工浪潮等大事件,見證著鄉(xiāng)土在這些歷史事件中的變遷。從母親小時候的記憶到我小時候的記憶里,村民們總是勤勞地開墾每一寸能耕種的土地。母親以前從未想過大家會丟棄土地,但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村子變空了,年輕人都不見了,連老年人也沒幾位了。姜家灣的棄耕并非個案,只是這里的棄耕現(xiàn)象尤為嚴重,野草肆虐,掩埋了大片的耕地和鄉(xiāng)間小路,甚至吞噬了久不居住的房屋,時常會聽見母親感嘆去哪哪哪的路都沒了。老人們還在種地,但能種的土地畢竟有限,也不像以前那么精細,稻草和玉米稈不再被收回去當柴火,稻田埂不再除草或種上豆類植物,水稻收割后也不再種上冬小麥,一年里只種水稻。鳥兒多到讓老人們大傷腦筋,種下的蔬菜糧食還不等發(fā)芽就被它們吃掉,經(jīng)常需要補種;玉米和水稻成熟時經(jīng)常被鳥、老鼠等各種動物搶先吃個夠;櫻桃、葡萄還沒成熟也被啄光了。當環(huán)保運動還在呼吁荒野保護,文學家們也在歌頌荒野時,故鄉(xiāng)大面積的荒野化和空蕩蕩的村子,讓人感受到的不是野性之美與寂靜,更多的是落寞的凄涼。在母親的意識里,地是拿來種的,房子是用來住的,那些荒了多年的地想重新種起來很困難了,多年沒人住的房子里一切都在朽化。她有時候會問我們,難道老家都不要了嗎?農(nóng)村怎么辦呢?她和父親在城里的那幾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現(xiàn)在看著她開心地在老家生活,可以笑著對她說:“要啊,你和爸爸把家里弄得這么好!”
母親那一代的老人都在自己的鄉(xiāng)土生活了大半輩子,大部分年老的鄰居都成了“老漂族”:他們或遠走他鄉(xiāng)去幫孩子們帶孩子,或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跟著孩子進城生活,或因為孩子在鎮(zhèn)上、縣城或大都市買了公寓房,不再住老家的房子。父親曾經(jīng)和大部分人一樣,覺得應該進城和我們生活,一家人就應該住在一起。住了好幾年,母親都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心情和身體都變得糟糕,待小外甥上幼兒園后她義無反顧要回老家,父親只好和她一起回去,重新開始種糧食和蔬菜,養(yǎng)起了雞鴨。他們選擇成了“留守老人”,姐姐一家時?;丶铱此麄儯看慰偸菨M載而歸,帶回父母收獲的有機糧食、蔬菜、水果、雞鴨蛋。城里長大的小外甥也從小跟著父母經(jīng)常回到鄉(xiāng)間,聽到母雞咯咯叫就跑去撿熱乎乎的雞蛋,天黑和外公一起趕鴨子回家,在清澈的池塘里游泳,熟悉所有的蔬菜瓜果,也知道燕子喜歡在哪家屋檐下建泥巢,麻雀又跑到哪家的瓦楞里下蛋。我們是鄉(xiāng)間“探險”的好伙伴,一起去采摘野菜和水果,觀察盛開的野花、飛舞的鳥兒和蝴蝶,到池塘邊看小蝌蚪,抓小龍蝦,尋聲去找青蛙和蟾蜍。每次回來,他總會興高采烈地說:“啊呀,我們走遍了千山萬水。”很顯然,城市兒童容易患的流行病“自然缺失癥”在他身上是不大可能發(fā)生了。父親不再像住城里時每天除了接送外孫就是看電視和打麻將,而是農(nóng)閑時去釣魚,修理家什,嘗試著種以前沒種過的東西,如荷花、甘蔗、葡萄等。母親的好強和急性子總讓我們擔心他們種得太多,身體受不了,尤其是每次回家見他們忙里忙外,更是擔心。當我希望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生活,而且每次回家都看到母親精神飽滿地穿梭在她的鄉(xiāng)土上時,我慢慢開始理解母親對那片土地的眷戀和堅守,也不再試圖勸說她。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非常辛苦,忙忙碌碌的鄉(xiāng)間生活并無詩情畫意,母親也和其他留守老人一樣,會孤獨、擔憂和牽掛。但無論鄉(xiāng)土如何變化,母親的生命都和它相連,那里有她想要的生活。她執(zhí)著地堅守著那片鄉(xiāng)土,不僅守護著自己的歸宿感、安全感和成就感,也為我們守護著那個叫“故鄉(xiāng)”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