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淼 蔣紅艷
生命是文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通過對老瞎子與小瞎子的悲慘遭遇的描寫,探討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本文在儒家文化的視野下淺析小說的生命價值。人生無法避免遭遇困境,重要的是如何擺脫困境,如何看待生命的過程,如何與命運抗爭。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命過程,賦予生命以新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觀是生命整個過程的全部看法和態(tài)度,包括對生的認知,也包括對死亡的了解?!比寮业纳^強調(diào)的是“生”,即活著時應當擔負起自己的人生使命,從而不斷追求人生理想。儒家學者認為生命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苦難并不是對人生的折磨和負擔,而是人生中必須跨過的一道道山巒,經(jīng)歷人生的苦難才會真正成長,走向完滿的人生。積極應對困境的態(tài)度和追求崇高的生命價值也成為儒家學者倡導的生命觀?!睹羟傧摇繁闶亲髡邔ι鼉r值最好的闡釋,小說作于1985年,篇幅很短卻極富哲理意味,展現(xiàn)了對生命價值的探索。
1969年史鐵生在延安時,腿部受到損傷,因未得到及時治療,以致最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失去了雙腿,這讓他的人生陷入無比黑暗與痛苦之中。他經(jīng)常發(fā)了瘋似的離家出走,無奈的母親也只能是跟在身后默默地陪伴他,只是他并不知道。后來49歲的母親重病身亡后,他才知道母親一直在默默陪伴著他。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蹦赣H的離世讓史鐵生逐漸清醒,不斷反思自己,從此他將自己的思想付諸于筆端,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
一、苦難成就人生
(一)人生的困境—失去光明
小說以老瞎子和小瞎子兩位主人公的經(jīng)歷開展情節(jié),兩位瞎子各背一把三弦琴,沒有歸所,二人相依為命,游歷于山中小巷,靠著說書討些營生。老瞎子的師父在琴槽里放了一張藥方并告訴老瞎子,只要跟著藥方來抓藥就能讓老瞎子重見光明,但是要彈斷一千根琴弦作為藥引,對此老瞎子深信不疑。為了彈斷這一千根琴弦,老瞎子不停地奔波游蕩,歷盡千辛萬苦也要達到目標。小瞎子也只見過三年世界,就遭到失明的磨難,小瞎子的父親將他送到老瞎子身邊,希望他能學一門技藝,將來作為能養(yǎng)活自己的行當。有一天,老瞎子終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中的最后兩根,他著急地取出藥方趕去抓藥,但現(xiàn)實卻給了他重重的一擊,他一生追尋的藥方不過是一張“無字的白紙”。老瞎子崩潰了,這無異于他一生所追尋的夢想化為泡影,讓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精神支柱徹底坍塌了。老瞎子在藥店門口絕望地蹲了三天三夜,他想不到還有什么活下去的動力,幾天后他終于醒悟了,生命就像這琴弦,在于活著時所經(jīng)歷的過程,遇到苦難重要的是如何去解決、去對待。于是老瞎子找到了目標,回去找小瞎子,當看到小瞎子和自己一樣陷入痛苦和困境中,老瞎子將藥方又塞進了小瞎子的琴槽,告訴小瞎子自己記錯了,是一千兩百根琴弦,就像當年老瞎子的師傅待老瞎子一樣。
(二)困境的突破—自我歷練
孟子曾說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比艘氆@得能力的增長就必須經(jīng)歷一系列身體與精神的折磨。生命的成長總有磨難,老瞎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夾雜著困境和痛苦的,雙目失明的他從小跟著師父學說書,師父給他藥方的時候他剛剛二十歲,這一生他都在為彈斷一千根琴弦、重見光明努力著,竭盡全力地活下去,最后卻只換來一張無用的白紙。生命火花即將燃盡的他在這一刻徹底崩潰,陷入到了極度痛苦之中。對于小瞎子來說,雙目失明也是他的人生困境,況且三歲之前的他是見過這個世界的,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太多的痛苦降臨到他的身上,自小離開父親跟從師父學習說書,“電匣子”所聽到的世界是他向往的地方。年輕氣盛的他對小妮子蘭秀兒心生愛慕,但最后蘭秀兒卻嫁到了山外面去,蘭秀兒的父母不同意蘭秀兒嫁給一個瞎子過一輩子,小瞎子終于感到了命運的不公,當師父找到他時,他反問師父:“干嗎咱們是瞎子!”
小說的兩位主人公都遭受著逆境,但正是這份逆境所引出的方式促使著他們勇敢地存在于這個世界—希望重見光明。就像小說作者史鐵生雙腿殘疾,后半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即使如此,史鐵生依然堅持寫作,自我歷練。他們相互映襯,這是史鐵生的思考與自省,他不能就這樣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盡管自己的生命中充滿著不幸與絕望,但是他不能輕言放棄。他們都把絕境當成了一種歷練,甚至是一個要用一生時間去完成的目標,這是他們拉緊的“心弦”,也是活下去的動力。
二、明確堅定的理想方向
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也要有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只有這樣,人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的過程中彈響心曲?!袄舷棺拥男南覕嗔恕,F(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那目的原來是空的?!崩舷棺佑靡簧鶊猿肿穼さ臇|西不過是一張白紙罷了,他失去了其中的一端,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副軀殼,直到他忽然想到了自己還有一個小徒弟等著他回去,才拖著他那行尸走肉一般的身體回去找徒弟。回到野羊坳的時候徒弟卻離開了,由于蘭秀兒的出嫁,小瞎子也陷入黑暗之中。蘭秀兒的出現(xiàn)好似小瞎子眼中的一道光亮,她的陪伴讓小瞎子收獲到了未曾有過的感情,讓他感受到了生活除了無邊的黑暗,還有一絲快樂。蘭秀兒的離開讓他的“心弦”也斷了。直到老瞎子把藥方傳給小瞎子,并告訴他要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就能重見光明,這顆絕望的心才鮮活地跳動起來。彈斷這一千二百根琴弦也成了小瞎子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動力。
史鐵生說,“目的是虛設(shè)的”,以琴弦為例,真正重要的是拉緊這琴弦的長度,也就是生命中的過程。但是這個目的是必備的,因為它是琴弦兩端的固定點,不可或缺。這與孔子的思想大同小異,孔子認為人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只有確立這種遠大的理想,才能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奮斗,這是一個人事業(yè)成功的保障??鬃訉θ松硐胗羞^比較明確的論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逼渲校爸居诘馈敝械摹暗馈奔词钦胬?,是希望達到的理想境界,所以孔子要求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應當立志,追求難以達到的境界,人生才會有動力。老瞎子回憶起師父臨終時所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彈斷這一千根琴弦便成了老瞎子一輩子的理想。這份理想也深信不疑地埋藏在老瞎子的內(nèi)心之中,堅定了老瞎子重見光明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