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一、推劉貶曹的思想傾向
《三國演義》中很大程度上向讀者傳達了推劉貶曹的思想,這其實和羅貫中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羅貫中正處于元末明初,元朝大暴亂,全國各地皆是起義,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元末各路軍閥霸主,不僅和元軍作戰(zhàn)還互相兼并,表面是同盟,實則名存實亡。這也間接地勾起了羅貫中對正統(tǒng)思想的渴望,他從小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有著政治抱負,也更加肯定正統(tǒng)思想,同時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個明主。當時是儒家思想至上的時代,講究皇家正統(tǒng),而劉備恰恰是皇室中山靖王的后代,且以仁義著稱,而與之相反的曹操則是漢家亂臣,后世評論其為亂世之奸雄。由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正統(tǒng)思想就更加深入人心,已經成為一個不變的概念,任何想要起兵造反的人都會被看作逆賊,“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在民眾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大家都只是一味地信服這種正統(tǒng)思想。《晉書》“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論者以為他是借以諷喻桓溫覬覦帝位,可見蜀漢正統(tǒng)的觀念是綿延已久的。南宋偏安在江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肯定了蜀漢的正統(tǒng)思想,同時也間接為南宋偏居一隅提供了依據,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呼召亡靈為之作戰(zhàn)”的道理。與此相關,人物的褒貶也勢必要和正統(tǒng)的改變相適應,曹操便成了篡逆的反面人物。
三國時期原本就有正統(tǒng)思想,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名義上還是漢家的天下,平民百姓還是思漢的,包括文中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雖然各自都有小心思,但明面上還是勤王救駕,如《三國演義》征討董卓的過程中,袁紹與韓馥以獻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挾持為由,所以想要扶持劉虞,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早期的曹操還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述志令》中“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表明了曹操的志向只想匡扶漢室,做一名漢臣。曹操是世家出身但又不是書香門第,在漢朝,文人志士是很受人敬仰的,在社會上是有很高地位的,漢朝主要實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舉官吏,本就看中才學,但是到后期這些直接被世家大族所掌控,曹操還曾經在《善哉行其二》指出為自己的身世憂傷,為自己的“一介志”的不得愿而發(fā)奮立愿以改變命運,以“守窮者貧賤”起句,努力想要“竭忠誠”以效力當權者,卻世事難料,更是認為自己生來低賤,孤苦伶仃。孟母三遷,為了兒子的成長殫精竭慮、嘔心瀝血,而曹操的父母對他則采用散養(yǎng)的方式,這對曹操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便如此,曹操還是接受了儒家思想教育,畢竟曹操也很想做一個文人。從曹操早年入朝為官來看,他還是秉承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的。儒家思想尤其經過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也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曹操早期的忠君思想。曹操在做議郎時,也多次請求上書朝廷,陳述朝政上的利弊,但最終無果。當看到和自己曾經一同多次上書的揚州司徒陳耽被迫害致死,曹操終于對當時朝廷徹底心灰意冷?!度龂疚涞郾炯o》原文注引《魏書》:“于是后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睆倪@里可以看出曹操并非只是奸賊,對于爛泥扶不上墻的漢朝,他徹底失去了信心,由此才有了后期的取而代之的思想,從而忘了初心。
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曹操不僅在三國中是反派的代表,在人民的傳統(tǒng)觀念中亦是如此。他代表的就是奸詐、狡猾、虛偽、殘暴。小時候的影響造成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當自己的好友救了自己,曹操卻因為多疑將其全家殺害?!皩幗涛邑撎煜氯?,不教天下人負我”,由此就被認定是個嗜殺之人。
為了體現(xiàn)推劉貶曹的思想傾向,作者在寫小說時進行了虛實的結合。持這種說法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章學誠的“七實三虛”之論?!侗皆洝分姓J為:《三國演義》七真三假。官渡之戰(zhàn)、火燒赤壁、長坂坡之戰(zhàn),都是真實存在的,小說中的三個政權的掌控者孫權、劉備、曹操以及一些文臣武將都是真實存在的。又如桃園三結義其實就是為了突出全書中的一個重要綱義,以及溫酒斬華雄、誅文丑其實都是不真實的,尤其是誅文丑,這本是曹軍設好的計謀,就算沒有關羽也可以斬殺文丑。羅貫中引用了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一方面是為了順著觀眾的理想走,另一方面是有意美化關羽、劉備等正面人物,從而突出其想要傳達的儒家在政治上的理念,同時還偏向民眾想法,表現(xiàn)出對腐朽朝廷的痛惡和對可以還天下太平的明君良臣的渴望。劉備以匡扶亂世、興漢室為己任,待人真誠、仁厚,三顧茅廬,求賢若渴,是很容易被大眾接受的。
二、儒家思想
羅貫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所以在其作品中也會體現(xiàn)出儒家文化,比如開頭所說的皇室正統(tǒng),以及儒家經常提及且很看重的仁、義、忠、智、勇等。羅貫中以人物形象來間接地展現(xiàn)儒家的核心思想。
小說《三國演義》中仁義和德才的代表那就非劉備莫屬了,從整本書來看都是在宣揚劉備的仁義之舉。劉備又稱劉玄德,東漢末年,是西漢皇室中山靖王的后代,可以說劉備在當時是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人。劉備又以獻帝叔父自稱,東漢末年皇權旁落,劉皇室的血脈可謂多如牛毛,比如荊州劉表、西川劉璋等等。要說最有可能稱霸一方的劉氏也應該是占據二州之地的劉表、劉璋??墒墙Y局卻偏偏出人意料,最終卻是劉備以一己之力占據數(shù)州之地,與吳、魏三足鼎立,漢室天下三分。為了更加偏向大眾以及自己對正統(tǒng)的肯定,作者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描寫不可謂不詳細,從剛開始劉備用自己的仁義征服關羽、張飛二人,于是有了桃園三結義,二人甘居其后,一直到后來都死心塌地。很多人說劉備是假仁義、真小人,本人在這里并不認可這個說法,首先羅貫中本人就是一個文人志士,渴望遇到一位明主,雖然作者在《三國演義》中過多地美化和推崇劉備,但還有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痹谑酥T侯討伐董卓之時,曹操邀請劉備與其青梅煮酒論英雄,也說出“今天下英雄,唯劉使君與操耳”。
劉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從一開始就一直以救民于水火、匡扶漢室為己任,很多文臣武將就是被這一份執(zhí)著所打動的。當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諸葛亮真乃治世之才時,劉備竟毅然決然前往諸葛亮住處,三請諸葛亮,將求賢若渴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終以誠意感動諸葛亮。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將和,這也是劉備立足的根本所在。
然而曹操在前期創(chuàng)業(yè)中英勇睿智,后來發(fā)展壯大開始忘乎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做法卻多為漢朝延續(xù)了二十年的壽命,不可否認其軍事才能之卓越、詩歌造詣之高。魯迅先生曾評價其為“近偽”。也正是因為曹操有功有過,所以爭議很大,因其確實違背了傳統(tǒng)儒家的核心思想,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其丑化。
三、道教文化
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董仲舒首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其他思想退出舞臺。但是隨著東漢末年戰(zhàn)亂不斷,儒家文化逐漸沒落,道家文化開始由暗轉明,并且以黃老學說為主?!度龂萘x》中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信奉黃老學說,并以此教授門徒,給人治病的時候,先使病人下跪承認自己的過失,再給予符水或咒術治療。有的病人因此痊愈,所以百姓們便慢慢相信了張角的學說,即“太平道”。為了更好地弘揚黃老學說,張角派遣手下在東漢各地進行傳道,短短幾年就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信徒推廣至大半個東漢。當時有很多人像瘋了一樣前往張角傳教所在地,道路上都是人,可以說人多如蟻,郡縣的官員沒有細查內情,便對其進行褒獎,鼓勵人民參加。張角還命人宣傳大漢王朝已經到了滅亡的時候,人們將在甲子年起義,由此發(fā)展實力,教眾達到十幾萬人之多。因此也有了張角撒豆成兵的故事。到了東漢末年,道教基本上與神話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說,劉備在白帝城托孤前夢游見到關羽,就是作者在通過靈魂再現(xiàn)來展現(xiàn)神秘色彩。東漢末年道教才剛剛起步,但在小說中卻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完全是因為羅貫中所處的時代,道教已經發(fā)展得相當完善了。
四、總結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以塑造人物形象來表達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表達推劉貶曹的儒家思想,同時展現(xiàn)了豐富的道教文化??傊度龂萘x》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值得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