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松
小時候,家鄉(xiāng)的明月是獨享的,喧鬧的。
金黃的月懸在空中,藍寶石般的天空只有幾顆星星在眨眼,自然就應了一個詞—月朗星稀。還有這句歌詞:“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畫面感超強!更多的時候,唱兒歌:“月亮走我也走,你打燒餅我買酒,你帶帶,我?guī)?,黃狗是你老太太?!蔽也恢肋@些歌詞為什么這么無厘頭,就像周星馳的電影。但是,就是很順口,可不像作詞家們那般講究。不過,好像歌里面依然有些味道,有些意思,只不過我們不理解罷了。最喜在打谷場上,聽伯伯說《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封神榜》《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等,每一次他都講得活靈活現(xiàn),似乎是他親眼所見。故事中的人物全都是天上的星宿,故事也是神奇到超出我們的想象,每一次的結尾也總是讓人牽腸掛肚,糾結在無以復加的情節(jié)中。
沒有故事的晴朗的夜晚,我們自然也不寂寞,就在草垛上玩耍。寬闊的稻場上,我們一群孩子相互追逐。被朦朧的月光所惑,總以為童話也是真的,我躲在七月的乞巧節(jié)的辣椒叢里,期盼著能看到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如夢佳期。
長大后,家鄉(xiāng)的明月是分享的,沉靜的。
漸漸地,不知道什么時候,忽然,月亮不再是我獨自賞玩的。望月,不是賞月,是思念。所以,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有這樣的句子:“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有人說是“隨風直到夜郎西”,兩句差距甚大,既然是寄心于月,一直高懸于頂,當然是,月亮走我也走嘍!一路相伴,畫面感強,最易理解,比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意境更好。
月是故鄉(xiāng)明,每個人都會在那輪月亮下發(fā)思古之幽情,全唐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那么讓人喜歡,我想,恐怕與寫月有關。都喜歡詩人張若虛那充滿歷史感與滄桑感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不是王許林先生所說的宇宙意識的覺醒呢?
成年的我們,對月不再是聒噪、嬉鬧,而是沉靜、是思考。沒有了喧鬧,就會獨對月下荷塘、月下花、月下人。這時,最容易抒發(fā)情感,也就有了許多關于月的作品,李白寫就《靜夜思》,蘇東坡寫《記承天寺夜游》《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朱自清先生寫出《荷塘月色》,貝多芬譜出《月光曲》……他們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己獨處時的所思所想。
對于即將到來的中秋,我有一種憂傷,這是很多人不解的。那是我對一個學生的思念。她是徐英林,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她在中秋這一天,在前往和丈夫團聚的路上,車禍去世。從此,留給了我們這些老師和學生悲傷的記憶。對月懷人,其中有她。
達觀的是蘇東坡,他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愿普天之下,人們共一輪明月,吉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