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奇
報刊上,經(jīng)常見到“正中××下懷”的用例。如:
(1)媽媽見有稀客,又是外國人,即刻下廚煮飯:“沒有準(zhǔn)備,請別見怪,只有新米?!闭形蚁聭?,當(dāng)下正是稻谷收獲的季節(jié),米最新鮮。(《人都是羨慕得不到的東西》,《今晚報》2020年11月6日14版)
(2)學(xué)生提出的問題,正中教師下懷的,教師便積極回應(yīng);反之,則不予理睬,推說“由于時間關(guān)系”。(《“霍布森選擇效應(yīng)”的背后》,《語文學(xué)習(xí)》2008年第4期54頁)
筆者以為,上述“正中××下懷”的用法,看似成語“正中下懷”的活用,實則均為誤用。
據(jù)《漢語大詞典》(縮印本,130頁)可知,“下”的本義是“位置在低處”,后引申為“身份、地位低”,進而又引申為“對尊長表示謙遜的詞”;故而,“下懷”便本為“謙辭”,指“自己的心意”(同上,141頁),如“欣忭之至,徒切下懷”(宋蘇軾《賀孫樞密啟》)、“(末)路途辛苦,諸公,尋宿歇如何?(凈)正合下懷”(明邵璨《香囊記?投宿》)等。與此相應(yīng),“正中下懷”便是“正合自己的心意”(同上,2864頁)之義,例如:
(3)蔡福聽了,心中暗喜:“如此發(fā)放,正中下懷?!保ā端疂G傳》第六十六回)
(4)馮貴堂一聽,彎下腰哈哈笑了,說:“好,正中下懷!”(梁斌《播火記》四九)
以上兩例中的“正中下懷”,或為“我”之所想,或為“我”之所說,“下”即當(dāng)事人“我(自己)”,“下懷”即“我(自己)的心意”,均與傳統(tǒng)釋義相合。此可謂“正中下懷”的“標(biāo)準(zhǔn)”用法。
除這種“標(biāo)準(zhǔn)”用法,還有下面這種“變異”用法:
(5)(行者真空)見師父提了去,正中下懷,好不自由自在。(《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
(6)彩云本在那里為難這事,聽了這些話正中下懷。(《孽?;ā返谌换兀?/p>
這兩例分別引自《漢語大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說它們?yōu)椤白儺悺庇梅?,是因為例中的“下”依次指“行者真空”和“彩云”;由于作者的敘述視角為第三人稱,故此中的“下”解作“他/她”似比釋作“我(自己)”更為妥帖。退言之,即便將“下”釋為“自己”,句中的“下”及“下懷”也都沒有了傳統(tǒng)釋義中的“謙遜”之味,最多只能算是“作者代他人(文中人物)謙虛”??紤]到這種“代人謙虛”的用法,已見于諸多權(quán)威辭書,故而,我們應(yīng)承認(rèn)它的合法性。
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代人謙虛”畢竟有“越位”之嫌,似并不符合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貌原則;因此,便有人易“下”為“其”或置“下”而不顧——改“下懷”為“其懷”或“心懷”,以消解這種別扭。例如:
(7)孝公聞“伯術(shù)”二字,正中其懷。(蔡東藩《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
(8)寶玉聽了,正中心懷,便讓他二人去了。(《紅樓夢》第七十八回)
此兩例分別引自《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和《漢語成語大詞典》,其合法性也不用懷疑;這,可謂“正中下懷”的活用了!
以上,我們依據(jù)辭書用例,對“正中下懷”的三種用法做了一個簡單梳理。明確了這一成語的正確用法之后,前引報刊用例之誤也就不言而喻了:(1)中“正中我下懷”,“我”與“下”顯然疊床架屋,應(yīng)刪除“我”。(2)中“正中教師下懷”之“下懷”,如按“標(biāo)準(zhǔn)”用法視為“謙辭”,釋作“我(自己)的心意”,則與前面的“教師”明顯矛盾;如按“變異”用法視為“代人謙虛”,釋作“他(她)的心意”,則又與“教師”形成重疊。因此,應(yīng)改作“正中其懷”——若要加上“教師”,可改“下懷”為“心懷”。
我們可得出如下結(jié)論:凡“正中××下懷”這樣的用法,均無一例外屬于誤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實驗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