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慧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圓滿完成“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前兩步的任務目標,并掌握了載人航天三大基本技術:天地往返、空間出艙和空間交會對接。自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具備了建造空間站的能力,中國空間站順利拿到了通往太空的通行證。
“天宮”空間站主體由1個核心艙、2個實驗艙組成,呈T字形的構型,總重量達60噸,還配有為空間站進行乘員運輸?shù)摹吧裰邸陛d人飛船和為空間站進行貨物補給的“天舟”貨運飛船。此外,還有1個與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光學艙。
核心艙被命名為“天和”,全長約16.6米,最大直徑達4.2米,發(fā)射質量20~22噸。核心艙又分為三部分:節(jié)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主要功能包括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huán)境、支持航天員的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及其他航天器對接??坎㈤_展部分的空間應用實驗,也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節(jié)點艙有2個對接口、2個停泊口和1個出艙口,停泊口用于對接2個實驗艙;對接口用于“神舟”載人飛船及其他飛行器訪問空間站;出艙口供航天員出艙活動。資源艙后端也有1個對接口,用于對接“天舟”貨運飛船。
此外,核心艙外面還部署了1套機械臂,用于抓取艙體、運送貨物以及支持航天員在艙外的活動等。
實驗艙Ⅰ名為“ 問天”,實驗艙Ⅱ名為“夢天”,都主要用于支持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實驗艙Ⅰ同時也作為核心艙的部分功能備份,具有支持航天員出艙及組合體控制功能等。
光學艙被命名為“巡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巡天號光學天文望遠鏡。它與“天宮”空間站的主體共軌飛行,必要時可以靠近空間站,與空間站對接,進行燃料補加或進行維修。
那么,如何將這樣一組“大家伙”部署到太空中去呢? 科研人員的回答是: 一步一步來, 就像在太空搭積木一樣。
2021年春季,首先要發(fā)射的是核心艙,隨后發(fā)射貨運飛船(“天舟二號”)與核心艙對接,之后發(fā)射載人飛船(“神舟十二號”),將首批3名空間站航天員送入太空,在軌生活3個月,對核心艙進行全面檢驗,然后發(fā)射第二艘貨運飛船(“天舟三號”)和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十三號”)。2022年陸續(xù)發(fā)射兩個實驗艙,最后發(fā)射“巡天”光學艙。
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將進入常態(tài)輪值階段。也就是說,以后我們的航天員也要像國際空間站航天員那樣,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不間斷地在太空生活工作了。
從地球出發(fā),越過100千米的“卡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空。中國空間站,運行在傾角41°~42°、軌道高度約400千米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一圈只需大約90分鐘,所以航天員在24小時內可以看到16次日出日落。在這里,由于空間站繞地球飛行所產生的離心力與地球引力平衡,所以空間站上的物體會呈現(xiàn)出微重力狀態(tài)。微重力環(huán)境是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實驗非常獨特而寶貴的資源。
在微重力條件下,材料的加工及制備過程與地面完全不同。比如微重力環(huán)境下合金的制備、晶體的生長、球體的制造都比在地面上更容易。微重力還會對一些基礎物理的實驗條件產生重要影響,科研人員能夠以更高的指標和精度開展實驗,對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進行驗證。
此外,地球上各種生物的生存和進化一直是在重力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的,未來人類要想進行星際移民,也必須先行研究微重力環(huán)境對生物體的影響。
(節(jié)選自《知識就是力量》2021年第4期)“天宮”空間站的?
閱讀
練習
1.選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
2.作者在介紹“天宮”空間站時運用了哪幾種說明順序?
3.最后一段中“此外”的“此”指代什么?
4.下列對選文內容和寫法分析理解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我國航天工程“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現(xiàn)在已邁入第三步。
B.“核心艙被命名為‘天和’,全長約16.6米,最大直徑達4.2米,發(fā)射質量20~22噸。”這個句子采用了作詮釋和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核心艙的形體特點。
C.文中畫線句子中的“主要”一詞,說明核心艙的基本功能是“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huán)境、支持航天員的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及其他航天器對接??坎㈤_展部分的空間應用實驗,也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說明它還有其他的功能。
(張希波 設計)
(參考答案見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