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芳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故事(尤其是配圖故事、繪本故事)對學生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情境性語言學習材料。但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經常采取模式化的故事教學,只是把閱讀故事當成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一種手段。語言學習的目的是交流,如何將靜態(tài)的文本語言,設計為可交流的言語實踐活動?C.S.I Chart 就是一個很好用的閱讀教學策略,搭建圖示支架幫助學生從故事中出發(f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實現(xiàn)真實地語言交流互動,個性化表達輸出。
一、什么是C.S.I Chart?
C(Color)是指顏色, S(Symbol)是指符號, I(Image)是指圖畫。在讀完整個故事后,學生在三個問題的引領下:
If give a color to this story,what will it be?
If give a symble to this story,what will it be?
How about the image? 學生嘗試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圖象來呈現(xiàn)他們對故事的理解。此項閱讀活動學生能夠將對文本的理解可視化,用一種比較有趣形象的獨特方式來展示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程度。
二、在故事教學中如何使用C.S.I表格?
C.S.I表格適合閱讀后活動,適用于故事類閱讀文本。
步驟1:
在整體閱讀完故事后或班級集體學習閱讀后,根據(jù)故事特點,學生水平,教師可以挑選故事中的某些場景,或者某一個故事人物,或者是以一整個故事為基調,讓學生在表格上畫出他們認為可以代表這個場景(或人物或整本書)的顏色,符號和一張圖片。故事閱讀中學生再次探索與發(fā)現(xiàn),拓展了創(chuàng)意和想象空間。
步驟2: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意可以在圖像的下面寫出他們這么表達的原因是什么,幫助學生從讀到寫,建立起讀與寫之間的聯(lián)系。
步驟3:
學生完成C.S.I表格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學生在有差異的溝通中可以增進對文本的理解,提升課堂互動品質,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讓語言交流真正發(fā)生。
三、運用案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fā),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經驗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理解。C.S.I表格的使用會使英語課堂不再死板,僵化,因為有了學生閱讀個性體驗的成果,就有了語言交流的信息、內容和思想。
如在大貓英語分級閱讀·校園版·五級The Small Bun的故事閱讀教學中,學生讀完后了解了這是一個關于小饅頭為了不讓別人吃掉不斷向前奔跑,但最終被一只狐貍欺騙進而被吃掉的故事。學生通過完成C.S.I表格,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的理解和表達不盡相同,真可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小結:
C.S.I表格這樣的一個閱讀后輸出活動運用趣味的顏色和圖形,幫助學生關聯(lián)相關的事物和閱讀感悟,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可以交流的載體和支架,這種活動的思維方式巧妙地激發(fā)了學生想要表達地欲望。在完成表格,分享交流中既關注了學生閱讀的整體性體驗,又促進了學生歸納,梳理,遷移,創(chuàng)造,評價思維地發(fā)展,還實現(xiàn)了語言的個性化輸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達到初步綜合運用英語進行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