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新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理念日益滲透到中小學教育中,以往的教學生態(tài)逐漸被打破,各學科的教學框架也開始重構。在此背景下,很多教學問題日漸凸顯出來,初中歷史課教育亦是如此。一些教師的教育思想、實施教學的方式存在缺陷,不利于實現(xiàn)課改的最終目的。對此,本文以初中歷史課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立足于當下的教學現(xiàn)狀,結合相關經驗分析初中歷史教學的弊端,并在此基礎之上探討解決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解決方法
著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睔v史的最大作用是讓人們總結經驗得失,以此防患于未然,盡可能地趨利避害。而對于學生來說,歷史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瞻遠矚的眼光、增加學生的知識底蘊,故需要師生的充分重視。但受很多因素影響,初中歷史課教育在實施方式、內容以及目標導向等方面存在顯著的缺點,使得很多學生未對歷史產生應有的感情,并不明確學習歷史的宗旨。對此,教師應當正確認識這些事實,采用有效的策略予以解決。
一、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因初中歷史課是輔修學科,且未納入到中考中,故與主修學科相比,它并沒有得到教師與學生過度的關注。也正因如此,很多教師在講授歷史課時并未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在授課思路、授課模式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導致歷史的價值沒有得到發(fā)揮。
(一)授課模式單一
當下初中歷史的授課模式相對單一,這主要緣于很多教師持有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沒有轉變教學理念,也沒有探索全新的教學路徑,很多時候都停留在舊有的教學秩序中。具體來說,一些教師總是使用以理論灌輸為主要形態(tài)的模式進行授課,僅僅根據教材的綱要和內容為學生講解知識,突出教材的重點,讓學生明確重要的歷史階段中發(fā)生的事件。在此過程中,學生幾乎成為了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教師沒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空間,沒有讓學生自發(fā)地研究歷史問題。而且授課的工具或資源相對簡陋,不能讓學生收獲最佳的學習效果。從整體上看,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割裂了教學行為與課程目標的聯(lián)系,喪失了本應該施展的課程功能,這對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有序性與可操作性、改善學生的學習觀都頗為不利。
(二)課程內容淺薄粗疏
很多初中歷史教師都具有一個共同的認識誤區(qū),即初中歷史課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學業(yè)水平測試,或為高中的歷史課學習奠定基礎,這就間接地促使教師在授課時過分地依賴于教材,并沒有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歷史見聞,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很多教師僅僅根據教材向學生授課,單純地為學生講述了某一歷史時期的大致概況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雖然能讓學生了解中外發(fā)展的軌跡,但卻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進一步學習,使得學生在歷史現(xiàn)象的圍欄中徘徊,沒有養(yǎng)成鉆研實質問題、追溯事物源頭的學習習慣。學生若通過這種方式學習歷史的話,著實不利于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價值。二是很多教師并沒有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歷史典籍,像《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知識相對瑣碎、繁雜,學生沒有足夠的歷史沉淀的話,將很難梳理清楚很多朝代的發(fā)展脈絡。而很多教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減少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渠道,使得學生的歷史視域變得狹窄。
二、初中歷史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針對初中歷史教育所暴露出的問題,教師應當正確認識自己在教學方面的失誤,本著對學生負責任的原則,認真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的教學理論和經驗,建立“以學促教”的教學觀,重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歷史的印象,并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
(一)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改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一套層次分明、首尾呼應的教學行為框架,實現(xiàn)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讓教師更系統(tǒng)地講授歷史課,從而塑造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教學形態(tài)。
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使用“課堂導入法”,這能夠讓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且能夠突出課程內容的重點,實現(xiàn)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對此,教師不妨通過精彩的描述實施“課堂導入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提高自身對歷史的接受能力。比方說七年級教材上冊第二單元的《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它主要講述了三代時期的文明成果與社會制度的演變情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因此,教師可以運用飽含激情的話語和壯美的詞匯向學生渲染這一歷史時期的文明,贊美先人的智慧,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歷史的美好。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講述軼聞趣事的方式實施“課堂導入法”,比方說講到秦末農民起義時,教師不妨以某個歷史人物為對象,向學生講述該人物的個人經歷,以便于學生萌生好奇心,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
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打造帶有情緒化色彩、富有真實生活氣息的客觀場景,讓學生在虛實相間的氛圍中醞釀學習歷史的感覺。比方說教師不妨在教學時為學生播放視頻,以達到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例如中國近代史,它包含了多條發(fā)展主線,講述了中國近代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對此,為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這段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搜集關于中國近代史的紀錄片,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給學生觀看,這能夠讓學生想象著自己正置身于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中,加深對這段歷史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的認識。
(二)設置豐富的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在課堂中設置多樣化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建構具有生成意義的授課機制,既要讓學生充分施展包含眼睛、口、耳朵等各種身體器官的功用,又要讓學生的靈魂與歷史融為一體,從而熱愛歷史、主動學習歷史。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小組活動環(huán)節(jié),把班級內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為每個小組布置一道思考題,讓他們一起討論。比方說七年級下冊教材講到《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這一節(jié)內容,涉及到唐朝中后期的發(fā)展狀況。故教師不妨讓小組學生共同探討唐朝衰敗的原因,要求組內學生通過瀏覽互聯(lián)網、閱讀史書文章、觀看電視節(jié)目等途徑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據此分析、總結加速唐朝滅亡的諸多因素,并讓組內的每名學生參與回答。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樹立自主學習歷史知識、探究歷史問題的意識,深化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的理解。
教師也可以在教學時設置表演活動,讓學生發(fā)掘自己隱藏的才能,培養(yǎng)自信心,在歷史課中找尋自我價值。比方說七年級上冊教材講述了西漢建立這一內容,涉及到楚漢之爭的歷史事件。對此,教師不妨找?guī)酌麑@段歷史十分熟悉的學生演繹《鴻門宴》,讓這些學生分別扮演劉邦、項羽、范增、張良等角色。這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間接地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總結:初中歷史課因在諸多學科中占據薄弱地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教師并未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在教學時暴露出很多弊病。對此,為促進學生學習歷史、改善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全新的教學方法,以此提升學生的歷史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饒貴華.芻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
2.陳崇財.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