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并攝影/張瑞芬
三國時期“正始三年”銅弩機,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我國射箭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先民就發(fā)明了弓箭,弓箭是人們狩獵和軍隊打仗的重要武器。而現代,射箭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項人們喜愛的競技運動和群眾性的娛樂活動。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射箭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是盡人皆知的,尤其在火藥發(fā)明以前的冷兵器時代,弓箭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因此騎射也就成了軍事訓練的基本科目。而現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北魏男弓囊俑雖是武士俑,卻絲毫沒有戰(zhàn)爭殘酷的影子,而是滿臉的喜悅和期待,成為文物界里的珍品。
男弓囊俑,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出土于西安市草場坡,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男子呈站立狀,全身彩繪,雙手籠袖環(huán)置胸前,上身穿及膝棉袍,下穿寬腿褲。腰間右掛箭箙,左掛弓囊,面帶微笑,一臉輕松。弓囊,即裝弓的口袋,為方便攜帶弓外出而制作。在壁畫、陶俑等文物中,我們也能見到弓囊。
此俑與這一時期面目猙獰的武士俑大不相同,雖帶弓箭,但其身份可能是兼職的部曲士兵,戰(zhàn)時打仗,平時勞作,其身著棉服表明冬季來臨,戰(zhàn)事稍寂;輕松祥和的神態(tài)又似乎表現出一種戰(zhàn)士從戰(zhàn)場歸來,快要見到家人的愉快心情,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紛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渴望和平與安寧生活的美好愿望。
男弓囊俑,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西安市草場坡出土,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2021年9月22日,十四屆全運會女子反曲弓個人決賽在西安長安區(qū)常寧生態(tài)體育訓練比賽基地開賽 鄭飛 攝
從《考工記》中我們可以看出弓箭在商周時代的迅速發(fā)展。周時將“射”作為“六藝”教育之一,《禮記· 內則》說“年十五學射御”,“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射是周禮的一個組成部分,“?;∨钍噶?,射天地四方”,凡男子必須完成射的教育,不能射是失禮和缺少才能的表現。
射箭是用弓把箭射出并射中預定目標,打在靶上的技藝。射箭比賽的勝負是以運動員射中箭靶目標的環(huán)數計算的,命中靶的箭越靠近中心,所得環(huán)數越高。射箭運動員準備發(fā)射時,用執(zhí)弓手握住弓,并伸直執(zhí)弓臂,再用拉弦手向后拉弓弦,直到滿弓點,注視瞄準具然后撒放。
射箭運動在古代不僅限于男子,女子也能參與,并出現了許多杰出的女射手,在樂府詩中就有這樣形象的描寫:“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迭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边@位女射手不但精于射箭,而且擅長騎馬,騎射都能嫻熟,才能達到這樣的造詣。
魏晉南北朝時就有了專業(yè)的射箭比賽,北魏孝文帝在洛陽的華林園舉行了一次射箭比賽,他把一個能容兩升的銀質酒杯,懸于百步之外,讓19個運動員進行競射,最后誰把這個酒杯射著了,誰就可以把這個酒杯抱回家,在當時叫“獎杯賽”,在中國體育史上這可是最早的一次獎杯賽了。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動得到了巨大發(fā)展。唐代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在武舉制里規(guī)定了九項選拔和考核人才的標準,其中五項是射箭,包括長跺、馬射、步射、平射還有筒射等。從唐代到宋代,整個射箭在民間更為普及,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在當時的河北一帶,民間組織的“弓箭社”就有600多個,參加的人員有3萬多,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專業(yè)運動員組織了。
游客在參觀北魏男弓囊俑
秦代銅弩,秦始皇陵博物院收藏 張?zhí)熘?攝
清朝時期,射箭得到了更廣泛的開展??滴?1年(1722年),曾經將“木蘭秋狝”定為恒制,把承德作為涉獵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提高了整個射箭的開展。當時,由于射箭活動比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國進一步普及,射箭逐漸地從軍事領域退出去了,演變?yōu)橐环N純粹的射箭比賽。
射箭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在于它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兵器,歷史上流傳著不少充滿傳奇色彩的神射手,比如一箭射出深入石叢中的漢代飛將軍李廣,長沙之戰(zhàn)時射中關羽頭盔紅纓的黃忠,未及弱冠之年便能“挽弓三百斤”的岳飛等等,令后人津津樂道。
北魏男弓囊俑,造型獨特且神態(tài)祥和,生動體現了人們對戰(zhàn)爭結束的極度渴盼,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成為不可多得的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在史學界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
射箭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如今射箭作為人們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在民眾生活中影響深遠。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選手張娟娟以110:109的一環(huán)優(yōu)勢獲取個人項目射箭金牌,這也是中國射箭在奧運會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射箭也是2021年十四屆全運會的比賽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