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濰坊 261021)
新太古代中晚期,由于新地幔柱的強烈活動,造成2650Ma左右的地幔巖漿侵入,在魯西構造巖漿區(qū)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性—超基性巖石,同時由于地幔能量的加入引發(fā)原始地殼和綠巖帶下部發(fā)生強烈的角閃巖相—高角閃巖相變質,巖石發(fā)生了變質深熔作用,形成了變角閃輝長巖等一系列巖石。由于新地幔柱的強烈活動,地幔能量的加入引發(fā)原始地殼下部和綠巖帶下部發(fā)生強烈的重熔作用,形成新的殼幔混合巖漿,即類TTG巖漿,由于混合程度不同,發(fā)生大面積的侵位,形成TTG花崗巖。
泗水縣南部在地理位置上屬于山東省魯西南地區(qū),大地構造單元屬于華北板塊(Ⅰ)東南緣,魯西隆起區(qū)(Ⅱ)、魯中隆起(Ⅲ)(據山東省大地構造單元劃分表)。構造主要以脆性斷裂為主,主要有北西向、北東向、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該四組斷裂構成了基本構造格架。泗水縣南部大部分地區(qū),被寒武紀—奧陶紀碎屑巖—碳酸鹽巖沉積,至泗張鎮(zhèn)—后等齊一帶,出露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在基底中可見大量的北東向展布的中粗粒變角閃輝長巖包體。
泗水縣后等齊一帶中粗粒變角閃輝長巖廣泛分布,但是單個侵入體規(guī)模較小,呈包體產出。包體沿北西方向呈橢圓狀、不規(guī)則狀,最長可達2km,寬0.1km~0.5km不等,產出于后期巖漿巖中,具有成群成帶分布的特點。在包體的內部及邊部,經常見后期二長花崗巖及角閃閃長巖呈細脈狀侵入其中,基體和脈體的界線較為清晰。
該地區(qū)包體中的巖性較為單一,主要為中粗粒變角閃輝長巖,后期變質作用明顯,主要巖石學特征如下:
巖石新鮮面為墨綠色,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55%~65%)、角閃石(30%~40%)、石英(1%~2%)及少量黑云母,另外還有少量黃鐵礦、磁鐵礦、赤褐鐵礦、磷灰石等副礦物。角閃石呈淡綠色,呈半自形—它形柱狀,部分角閃石由輝石退變質而成,保留輝石假象,粒徑2mm~4mm,部分0.5mm~2mm,少量0.2mm~0.5mm,填隙狀分布,局部被綠簾石交代,具棕色和淺棕黃色多色性,Ng,=棕色,Np,=淺棕黃色。An=30,屬于中性斜長石;黑云母呈片狀,片直徑一般1mm~2mm,部分0.5mm~1mm,少0.2mm~0.5mm,星散狀分布,具顯著的多色性,發(fā)育極完全解理,被綠泥石及綠簾石交代。部分為假象;石英呈它形粒狀,大小一般為0.5mm~1mm,部分為0.2mm~0.5mm,少量為1mm~2mm。星散狀、填隙狀分布。
巖石化學成分及特征參數見表1,由表可知,巖石中SiO2含量39.93%~47.23%,屬SiO2低度不飽和的超基性-基性巖。里特曼指數為-2.07~5.58,變化范圍較大。鎂鐵比值M/F為0.70~0.92。固結指數(SI)為21.33~37.26,分異指數(DI)為12.53~53.59,堿度指數A·R為1.23~1.78,氧化度Ox為0.47~0.61,說明巖體分異程度增高。但仍屬于中等偏低的分異,這與基性程度較高的巖體特征相吻合。
表1 巖石化學成分及巖石化學參數一覽表
研究發(fā)現親鐵元素P含量變化范圍較大,總體含量偏高,Ni含量變化不大;高場強元素中,Zr、Ta、Nb元素含量略低;低場強元素中,含量基本略高于平均值。三件樣品均落入火山弧花崗巖中。巖漿形成于火山弧花崗巖。
稀土元素含量及參數見表2,稀土∑REE=199.96×10-6~299.95×10-6,LREE=184.06×10-6~275.58×10-6,∑HREE=15.19×10-6~24.38×10-6,δEu為0.71~0.90,基本無銪異常,僅一個樣品具負銪異常,標明巖石中基本沒有斜長石堆積作用。稀土配分曲線(圖1),向右緩傾斜,輕稀土部分稍陡,重稀土部分基本呈平緩狀,具大陸輝長巖特點,表明為具負銪異常輕稀土富集型,稀土分餾程度相對較低。
表2 巖石微量元素含量及有關參數一覽表
表3 百草房單元稀土元素含量及有關參數一覽表
圖1 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模式圖
該期巖體在形成之后,被后期巖漿侵入破壞,導致其呈零星分布、多獨立產出。巖石普遍經受了變質作用、巖漿同化混染作用,被后期巖體侵入。
在阜平構造熱事件后,魯西地區(qū)形成了比較穩(wěn)固的結晶基底,五臺運動初期硅鋁質薄殼破解,形成北西向構造薄弱帶,同時韌性變形等動力機制造成上地幔物質的部分熔融,巖漿在構造應力和密度差驅使下沿斷裂帶或構造薄弱帶上侵,并發(fā)生側向擴張和向上擠壓,巖漿發(fā)生結晶分離作用,形成了具有同源性的侵入巖。
(1)泗水縣南部后等齊一帶的中粗粒變角閃輝長巖包體的鋯石U-Pb定年結果為2558±17Ma,表明該巖體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形成時代與區(qū)域上的嶧山序列形成時代一致,劃歸為百草房單元。
(2)巖石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巖漿起源于地幔源區(qū),屬幔源分異型侵入巖類,巖漿形成與火山弧花崗巖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