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王振華
摘要:宗教信徒在私人空間的信仰表達,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導致其他信徒產生一定的心理芥蒂。本文從思想意識層面、行動取向層面展開討論,探討如何避免私人空間信仰表達的失范行為。
關鍵詞:私人空間;信仰表達;心理隔閡;行為失范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以及人口的流動速度加快,各大宗教的流動性也在加快,宗教的流動增加了各種宗教的接觸面和社會能見度。當然也加大了宗教與其他宗教之間的接觸與互動。宗教想要在多元的世界中保持生存與發(fā)展,就需要與“他者”的接觸。但是宗教信仰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在相互接觸中造成困難,導致人們在進行交往過程中無所適從,從而出現在行為失范或者社會規(guī)則失序的情況。
一般來說,宗教徒只有在進行信仰表達時,才會顯示出其宗教身份,人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密切交往,會遇到不同的宗教信仰與表達,面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行為,難免不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感。
當不同宗教的信徒聚集到有限的空間內,進行信仰表達時會遭遇障礙與不適,宗教交往政策在約束個人行為時失靈,導致人們行為失范或者社會秩序失序。本文將從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進行對比,討論宗教信仰者在信仰表達中如何有效避免心理隔閡,討論避免宗教行為失范的可能。我們嘗試著把人們日常交往的空間稱之為私人空間,而把其他相對于“較大”的社會上的宏觀范圍稱之為公共空間,接著本文從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
(一)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指公共領域,指具有相當大的公共性的區(qū)域,人們在一定空間內要按照規(guī)則行動,與他人進行互動。與之相對,私人空間則是指受到遮蔽的生活區(qū)域,其主要成員為自己和家人。法國社會學家桑內特認為在公共領域,互不相同、各具特色的公共群體必然會發(fā)生互動。1
人們利用公共空間進行交往,參與經濟、政治、社會和宗教活動,其中宗教行為作為公共空間內的行為之一,其活動的自由度受到社會秩序、政府權力的制約。宗教在公共空間內的活動受到公權力的管轄與控制,而私人空間則是公共權力難以涉足的地方。世界上的宗教大都受到政府的管轄,那么在我國,宗教在公共空間活動自由度如何,公共權力對宗教的控制又達到何種程度呢?
1、公共空間內的宗教自由度。我國自民國以來的宗教實行政教分離政策,宗教退出公共領域,并在法律上成為個人事務。現代以來的世俗化也使得宗教昔日在公共生活空間中的地位逐漸萎縮。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張無神論。我們黨和政府一直以來貫徹的宗教政策是尊重保護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力,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允許在宗教場所和教徒家中進行進行宗教活動,但是任何宗教組織和教徒不得到宗教場所以外的地方進行傳教活動、宣傳有神論,或者散發(fā)宗教傳單或者未經主管部門批準出版的宗教書刊??梢哉f,在我國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是無限制、無邊界的。
2、公共空間的無神化。信仰存在于心間,只有表達出來才能被辨識。3宗教受到公權力的限制,在公共場合只存在宗教信仰,但是不存在信仰表達。所有關于宗教信仰的表達只在特定的場景中才能實現,在公共場合,信仰表達是沉默的。
(二)私人空間
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是相對的,公共空間的特質是開放的和公共的,那么私人空間作為私人活動和私人交往的空間,具有獨立性,自由性和不受控制性。4公共空間是無神化的,那么信仰的表達只能在私人空間里進行。私人空間成了有神化的空間,給宗教提供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同時也為信仰表達中的失范行為埋下了種子。
信仰表達是宗教信仰外在化的一個必然過程,信徒為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會進行宗教行為和宗教活動以及舉行相應的儀式,以此來強化宗教歸屬感。信仰表達可以粗略的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組織性、目的性的有意識表達,另一類是自發(fā)的、無意識表達。
有意識的信仰表達可以在政府允許的特定空間內進行,例如宗教場所和教徒家中,但是無意識的信仰表達體現在信徒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并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同的宗教的信徒,當與其他宗教同處于一個空間范圍內,信仰的表達就很難界定私人空間的界限,那么在信仰表達的過程中就會給其他信徒帶來影響,有可能造成私人空間的失衡,對個體之間的關系造成一定的干擾。
文化沖突學派認為,當不同文化規(guī)范處于相鄰文化地帶時,或者當一個文化區(qū)域的成員遷移到另外一個文化區(qū)域時,異質文化之間的沖突就會產生,導致各種失范行為。5在私人空間內部,教徒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的信仰,但是與其他宗教的信仰者由于工作、學習、搬遷等原因聚集到一個固定空間內,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信仰表達很難得到自由的釋放,信眾之間的心里隔閡會由此產生,甚至會導致宗教失范行為的發(fā)生。
例如19世紀90年代,天主教在云南省貢山縣進行傳教時,與當地民眾與喇嘛發(fā)生了大的沖突,并且引發(fā)了當地反天主教的白漢洛教案。6不同宗教信仰在私人空間內發(fā)生沖突,雖然不足以影響到整體上和諧共處的大局面,但是個體交往之間存在不滿和心理芥蒂卻對信眾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擾。
二、私人空間內信仰表達行為失范的根源
是什么原因使得信徒在私人空間內的信仰表達出現失范行為,本文將從以下兩點進行分析。一方面一神教具有排他性,另外一方面是信仰表達的無意識。
(一)一神教是沖突的源頭。首先,一神教具有排他性?;浇?,猶太教等是典型的一神教,一神教的本質是將自己的信仰皈依于唯一的神,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排他性,從而他們視一切異己者為異教徒,對異教徒心存芥蒂與防備。這些宗教堅持認為自己的宗教是決定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最高主宰。新教中保守的福音派是排他主義的主要代表,他們認為只有基督教才能夠拯救所有的人,承認耶穌基督是唯一的啟示來源,而佛教、印度教等不能提供任何啟示知識。
(二)信仰表達的無意識。私人空間內的宗教行為失范責任不全在宗教本身,還有是出自于教徒本身的信仰表達是完全無意識的,即以自我信仰為中心,完全沒有意識到對其他宗教造成的影響。
這種自我信仰的無意識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無意識中習得的8。成長在宗教家庭中的人,有關的宗教行為已經演變成了日常的拜神,過節(jié)、經商、勞動等生活實踐。個體在宗教氛圍中成長,也很容易就會形成心理認同。我們可以把受這種心理支配產生的行為稱之為個體社會化的無意識,人們在私人空間內進行信仰表達是出自于習慣,具有自我信仰無意識的信仰者沒有過其他的宗教體驗,因此難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所以其在進行信仰表達的時候很難意識到對其他宗教的教徒造成的干擾。
三、私人空間內避免信仰表達失范的兩個方面
如何才能更好地避免宗教之間在私人空間內部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呢?可以從以下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思想意識層面:認可差異的存在。在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當下,宗教要在私人空間里成功實現宗教平等對話,可以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和學習不同宗教的文化。
不能正確對待宗教之間的差異,是引起宗教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宗教信徒采取對立的態(tài)度,不去理解彼此之間的宗教行為的差異,宗教之間就很難和平相處。宗教之間的關系想要呈現和諧狀態(tài),需要宗教信徒認可宗教差異的存在,理解與學習不同宗教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情感,不去抨擊對方的宗教禁忌,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9不是去糾纏誰是誰非,而是各自闡述各自的信仰,用理智禮貌的方式去接受差異,進行合作、溝通與協(xié)調。這就要求信仰宗教的教徒,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學會理解和接納其他宗教。
(二)行動取向層面: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每個人都會有多重身份,當人們過多的專注于一個社會角色時,會導致角色的沖突,或者被利用制造沖突。阿馬蒂亞·森提出個人應當具有多重身份,不應執(zhí)著于某種特定身份,公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身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交往。10在私人空間的宗教互動與交往中,信徒可以以互助者的身份進行接觸,營造比較寬松的社會氛圍。
例如佛教的教義,弘揚涅槃教義、超脫名利、保持內心寧靜,與中國人人生哲理中不要斤斤計較,不要算計別人,不要為名利奔波等思想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將信徒對世界的總體看法與具體語境下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將目光轉向世俗的道德的目標,進而不再將目光集中在信仰、真理等理論難題,挖掘和詮釋宗教當中對人生有積極意義的東西,有助于加深不同宗教之間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理解和團結。
結語
本文從空間的角度探討不同宗教的信徒在相處過程中出現隔閡與問題,將信仰表達的空間分為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公共空間的無神化保證了信徒之間的和諧,但是私人空間內的信仰和表達造成了個人之間相處的緊張和嫌隙,導致失范行為的發(fā)生。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方面,要認可宗教差異的存在,從思想意識層面理解其他宗教信徒的行為。另外一方面將目光放到世俗道德層面,一起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解決一些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和諧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其變成現實。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桑內特.《公共人的衰落》[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38 -41.
[2]史密斯.《宗教的意義與終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33-34.
[3]蘇志明.《美美與共關于宗教之間對話的思考》[J].中國宗教,2015,(5):52-53.
[4]皮藝軍.《越軌社會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93—194.
[5]張橋貴.《多元宗教和諧與沖突》[J].世界宗教研究.2014(3)160-164.
[6]張慶熊.宗教多元·理性溝通·體制保障·對宗教共同體相關問題的質疑[J].學術月刊,2011(4):12-19.
[7]貝格爾.《神圣的帷幕》[M].高師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9..
[8]周拉.共享和諧·青海省循化縣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現象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13(2)178-186.
[9]王奇昌.溫情的幻想:從宗教學的角度看《身份與暴力,命運與幻象》[J].世界宗教研究.2001(5)181-184.
作者簡介
張莉(1995—),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在讀碩士,法學學士,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宗教社會學。
王振華(1997—),男,漢族,山西長治人,講師,學士,單位:山西省長治市平順三中,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