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
80多年前,發(fā)生在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的故事,令無數(shù)人感動。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特地前往沙洲瑤族村了解情況,并看望了“半條被子”故事的女房東徐解秀82歲的小兒子朱中雄一家。
徐解秀的后人如今在做什么,生活得怎樣?近日,筆者來到沙洲瑤族村,探尋這個紅色大家庭的故事。
在沙洲瑤族村文化民俗廣場旁那片青磚黛瓦的古民居中,有一棟三開間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外墻不少地方被風雨侵蝕。古樸厚重的木門上張貼著一副鮮紅的對聯(lián):一間舊居傳承紅色故事,半條被子詮釋長征精神。這就是徐解秀的故居。
故居陳設(shè)簡單,靠右邊一間廂房里擺放著一張年代久遠的小楠竹木床。
“當年,就在這張小床上,3位女紅軍和我母親合蓋一床行軍被、一塊爛棉絮和一件破蓑衣。2位女紅軍睡一頭,我母親、哥哥和另外一位女紅軍睡一頭,橫蓋著她們的被子?!敝熘行鄹嬖V筆者。他懂事后,母親多次跟他講起那“半條被子”的故事。
“‘半條被子的故事,見證了共產(chǎn)黨和人民群眾心連心?!敝熘行壅f道,“1984年11月7日,《經(jīng)濟日報》記者羅開富重走長征路時,在沙洲瑤族村村口遇到了我年過八旬、裹著小腳的母親。母親把自己50年前的事說給了羅記者:3個姑娘長得很漂亮,有一個還不到20歲,心也好,一條被子能把半條給窮人,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人?母親還請羅記者幫忙打聽3位女紅軍的下落,說很想念她們?!?/p>
“羅記者聽了這個故事后激動不已,連夜寫下題為《當年贈被情誼深,如今親人在何方》的報道,發(fā)表在《經(jīng)濟日報》上。”朱中雄說,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15位當年的女紅軍看到報道后,特意買了一床新棉被委托羅開富送給他母親。他家一直珍藏著這床棉被。遺憾的是,直到1991年1月病逝,母親盼了一生也沒能再找到當年的3位女紅軍。
近兩年,“半條被子”的故事被寫成長篇小說公開出版發(fā)行,同時還被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通過這個故事,人們認識到:寧可自己受苦受難,也不讓百姓受窮受凍,這就是共產(chǎn)黨人!
“20世紀80年代,鄧穎超等15名老紅軍贈給我母親的被子,如今被保存在陳列館的玻璃展柜中,上面還印著牡丹花呢,你們看到?jīng)]有?”每當有游客到徐解秀故居參觀,朱中雄總是這樣笑著問。
當游客問當年3位女紅軍送給他母親的半條被子在哪里時,老人搖頭嘆息道:“可惜了,被反動派搜出來燒了?!?/p>
“自懂事起,我就常見母親去村頭的小木橋張望,盼3位女紅軍回來。”朱中雄說,母親經(jīng)常教育子女一定要跟著共產(chǎn)黨走,共產(chǎn)黨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值得信賴。
朱中雄年輕時當過村團支部書記,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出工,他不惜力氣,一肩挑200多斤的擔子。長年累月勞作,他的背都被壓彎了,以致現(xiàn)在手不離拐。老伴癱瘓在床,每年要花費不少的醫(yī)藥費,兒子朱小紅一直在家務(wù)農(nóng),以前還有兩個孫子上學要花錢,家庭拮據(jù),2014年他們家成了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半條被子”的故事傳開后,沙洲瑤族村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汝城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建設(shè)沙洲紅色旅游景區(qū),村民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村里先后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鄉(xiāng)親們吃上了“旅游飯”。
“昔日3位女紅軍給我家送半條被子,如今共產(chǎn)黨給我家送來了‘致富經(jīng)。”朱中雄告訴筆者,為讓貧困戶早日脫貧,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制訂幫扶計劃,支持村民開飯店、民宿,搞種養(yǎng)業(yè)。
“我們村里成立的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目前種植蔬菜120畝,水晶梨、枇杷等2000多畝,年產(chǎn)值300多萬元?!敝熘行鄣闹蹲?、沙洲瑤族村黨支部原書記朱分永說,2018年年底,沙洲瑤族村30戶93人全部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不到3000元提高到現(xiàn)在的1.38萬元,村集體收入提高到每年40多萬元。
雖然徐解秀的后人都搬離了祖屋,但年邁的朱中雄仍然每天來到祖屋看守,打掃衛(wèi)生,整理物件?!白嫖菔恰霔l被子故事的發(fā)源地,它見證了共產(chǎn)黨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血肉關(guān)系。我們后人必須保護好,而且要把這種紅色精神傳承下去。”朱中雄說,以前祖屋是哥哥朱中武在照看,3年前哥哥去世后,就由他照看了。
2017年,沙洲瑤族村紅色景區(qū)建成后,到徐解秀故居參觀的游客平均每天有數(shù)千人次,甚至還有來自南非、韓國等地的海外游客。朱中雄不但熱心為游客義務(wù)講解“半條被子”的故事,還動員兒子利用在景區(qū)當保安、開土菜館的機會,向游客講述這一光榮家史。
“聽黨的話跟黨走,美好日子在前頭?!睋芜^20多年村干部的朱分永告訴記者,這是奶奶對他們的家訓。他們這個60多人的大家庭,有5人入黨參軍、5人擔任過村組干部。他的父親朱中武曾擔任過大隊(村)的副隊長和生產(chǎn)隊隊長(村民小組長)。這幾年,他從部隊退伍的兒子朱向群相繼接過了村主任和村支書的接力棒,帶領(lǐng)村民建設(shè)紅色景區(qū),實現(xiàn)了精準脫貧。幸福不忘來時路,他們父子始終沒有忘記傳承紅色家史的光榮使命,利用退休時光或工作之余,協(xié)調(diào)景區(qū)建設(shè),為游客無償講解“半條被子”的故事。
“這是一張楠竹木釘成的床,80多年前一個深秋的冷雨夜,3位女紅軍和我曾奶奶、我爺爺就橫著躺在這張床上,當時我爺爺才1歲多……”在徐解秀故居,身著白襯衫黑西裝、佩戴擴音器的講解員朱淑華,每天都會和堂妹朱文萍等幾名講解員一起,向游客講解“半條被子”的故事。她們生動傳情的講解、親和的微笑,給游客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xiàn)年31歲的朱淑華高中畢業(yè),嫁在鄰村的她原本是一名幼師。2017年,沙洲瑤族村紅色景區(qū)決定招聘幾名專職講解員。徐解秀的三孫子朱國永立馬號召女兒朱淑華報名。
初中畢業(yè)的朱文萍當時正在深圳一家公司打工。年邁的爺爺朱中雄和父親朱小紅均打電話勸她回來報名。2018年朱文萍回家過春節(jié),因為通村公路重修時改了位置,她差點沒找到家。村里的巨大變化,讓她覺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可能更需要、更適合自己,何況回村里工作還可就近照顧家人、長輩。
朱淑華有當幼師的基礎(chǔ),朱文萍也能說會道,兩人的普通話都比較標準,姐妹倆一起被錄用了。接下來,她們和另外幾名講解員一起參加了縣里組織的講解員知識、禮儀培訓班。短短兩天的培訓課程讓她們受益匪淺。“剛開始接觸游客連手都不知往哪兒放?!敝焓缛A坦言,她們在培訓前就是一張“白紙”,什么都不懂,通過培訓學到了更規(guī)范的手勢,各種禮儀也更標準了,知道講解時該如何待人接物。
隨著沙洲紅色旅游紅紅火火,游客紛至沓來。朱淑華、朱文萍姐妹倆每天都在“半條被子的溫暖”陳列館和曾奶奶徐解秀的故居等景點為游客做講解。每次講解都需要一個小時,她們常常講得口干舌燥,盡管感覺很累,但作為徐解秀的后人,她們感到特別自豪。讓她們高興的是,不少游客聽了“半條被子”的故事,覺得深受教育,表示下次還要帶朋友來參觀。一些游客聽說她們是徐解秀的曾孫女,都豎起大拇指:“你們來講解,真是太合適了?!?/p>
29歲的朱文萍表示:“今后要不斷提升業(yè)務(wù)能力,爭當一名優(yōu)秀講解員,不但把‘半條被子的故事講給更多的游客聽,還要講給自己的孩子聽,讓他們接力傳承紅色精神。”
責編/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