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吉
不少人退休后,便認為船靠碼頭車到站了,把退休當作退后、退化、休止、休息,于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除了逗孫子孫女、幫兒女照管一點家務外,便整日沉浸在電視中,或者以打撲克、搓麻將打發(fā)日子……
20世紀70年代,法國學者皮埃爾·維勒斯提出了“第三年齡”期的概念,認為人從出生到20歲左右是“第一年齡”期,是成長學習階段;20歲至60歲是“第二年齡”期,是步入社會、為事業(yè)奮斗的階段;60歲以后,也就是退休后稱為“第三年齡”期,而不說是老齡期。我以為,這種說法頗有道理,因為從時間上看,“第三年齡”期大約占據(jù)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段里,一個人若能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就能有效地減少生活中的不適,提高生活質(zhì)量。
事實上,不少人退休后不僅生活得有滋有味,而且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比如,著名科學家霍金早年患上漸凍癥,病魔把他困在輪椅里50多年,一般人會失去生活的勇氣,可霍金沒有悲傷,更沒有屈服,面對生活依然笑臉相迎。他樂觀地說:“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我有一顆感恩的心,我感到很幸福!”這話說得多好?。≈灰懈卸鞯男?,就有感恩的人生,感恩的人生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幸福,哪里還會因年老而自甘落后、因年老而感嘆歲月無情呢?
我有一位在山區(qū)小學當教師的朋友,他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積累了一些素材,但在職時忙于教學工作,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愿望。退休后,他有了大量的空閑時間,便積極行動起來,深入生活搜集資料,不到3年功夫,便完成了一部反映吉安東固山大革命時期紅色斗爭的傳奇小說,而且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位小學教師沒有因退休而覺得無所事事、意志消沉,仍然有理想、有奮斗目標,所以才有成績。我退休后也曾有過失落感,覺得日子過得無滋無味,后來從報紙上、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一些充滿正能量的人和事,便勇敢地融入社會,積極發(fā)揮專長,比如積極參加老年體協(xié)教育分會的各種活動。為了活躍老年朋友文娛生活,我提出組織合唱團,并主動擔任教唱;應縣委老干部局邀請加入宣傳報道組,接受任務,熱情投入生活,積極從事寫作。教歌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退休20多年來,我創(chuàng)作了不少歌曲,在各級報刊上發(fā)表了近百首作品,有10多首作品還在省級以上歌曲征評中獲獎呢!擔任通訊宣傳報道員,進一步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我在多份報刊上發(fā)表各類作品共計40余萬字。如今,我雖然已經(jīng)86歲了,但并不覺得衰老。
把“第三年齡”期當作人生的第二黃金期,盡情釋放人生的潛能,可以讓晚年的余暉更加燦爛,讓生命的價值在奉獻中綻放,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責編/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