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上是多么安詳!
仿佛是那協(xié)和廣場。
小小晶瑩的枝型燈
滅了,噴泉隱于暗中。
公園里人影盡空。
在其下,墻紙剝落的地方,
植物園已把大門鎖上。
那些照片是一群小獸。
巨大的花枝在低語;
小蟲們在葉下筑洞。
我們定要往墻紙下走
去同昆蟲角斗士照個面,
去同一張網(wǎng)和三叉戟搏斗,
并離開這噴泉、這廣場。
但是啊,若我們能安睡于其上……
詩歌賞析
這首詩會讓人聯(lián)想到英國詩人斯蒂文森那首有趣的《床單樂園》:當(dāng)我生病躺在床/頭下會墊兩個枕頭/所有的玩具都放在身邊/好讓我整天都有好心情/有時候,我會花一兩個小時/觀察我的鉛制玩具士兵/看它們穿著不同的制服,拿著不同的武器/在床上前進,翻越山丘……
女詩人畢肖普簡直可以稱為是“睡眠藝術(shù)家”,在她全部的一百多首詩歌當(dāng)中,關(guān)于睡眠的超過了十首。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采用了視覺倒置的寫法。誰沒有躺在床上、觀察著天花板慢慢睡著的經(jīng)歷呢?將墻紙上的花紋想象成密林,將一塊水漬想象成怪獸……用眼睛捕捉它們,用心靈與之交會,于是,一場“廣場上的狂歡”活脫脫跳到我們面前。
一切從入夜開始。燈已熄滅,一切陷入黑暗,但這一丁點兒都不可怕!“我”看著天花板上的圖案,頭腦中漸漸鋪陳出一個充滿童趣、異常寬闊的世界:遒勁的花兒與枝梗窸窣作響,蟲兒在葉底挖隧道。不僅如此,有時“我”還很淘氣,慫恿自己潛入墻紙下面,去會見昆蟲角斗士,去與一張網(wǎng)和三叉戟搏斗。然而這一切終歸都只是想象,最后,伊麗莎白·畢肖普略有遺憾、頗為惆悵地嘟囔著:“但是,哦,若我們能睡在那上方……”
曼妙的想象力就像一顆種子,只需要一點兒時間和土壤,它就會長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做夢并非一定要睡著,醒著也能做。盡管人生不無遺憾,然而就像詩中說的這樣——“天花板上是多么安詳”,那么就讓我們有夢做夢,無夢想象,“睡在天花板上”。
詩人故事
伊麗莎白·畢肖普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她生前被譽為是“詩人中的詩人”。她詩歌的最經(jīng)典之處,就在于近距離觀察,用精心挑選出仿佛隨手拈來的文字,準確地將新奇的想象、情思與感悟交織成章,可以說,她的詩就像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
畢肖普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不滿一歲時,親人就相繼去世了。成年后,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旅行和漫游。有人說,她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治愈自己。她喜歡追求詩歌中的“無我”——盡可能不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參與其中,而是保持它們最本真、最自然的樣子。百合花、山丘、新月、青蛙的叫聲,美得像中國扇子的蛾子……自然中的事物之間沒有嚴格的秩序,就這么互相擠著、嚷著,展現(xiàn)自己——它們也在這大地上旅行,在漫無目的地享受生命之美。
或許是因為這份敏銳的觀察力,她初出茅廬就打響了知名度,詩集《北與南》出版之后,立即就在文壇引起巨大反響。成名后的畢肖普依然像古代的詩人賈島一樣,畢生都在追求精益求精:她可以花十年來改一首詩,花二十年來寫一首詩,她一生只寫了大概130首詩,卻獲獎無數(shù)。她在一封信中寫道:“人們在藝術(shù)中需要的是——一種忘我的的專注,我相信,創(chuàng)造藝術(shù)也絕對離不開它。”
她從容而淡定,在享受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打磨著自己的作品,一生都充滿傳奇和驚喜。
孩子的詩
歪脖子的我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市
Merryhill小學(xué)二年級? 張業(yè)辰
媽媽說
我出生時
是個歪脖子辰辰
有多歪呢
我估計
就跟歪脖子的地球
差不多吧
地球歪著脖子
才轉(zhuǎn)出了
春夏秋冬
我歪著脖子
才看到了
正著的地球
(指導(dǎo)教師:吳?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