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
飛機在降落時難以著地,起飛時難以升空,常常要在跑道上“漂浮”一段時間
大家平時在搭乘飛機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飛機在降落前,會在跑道上“耽擱”很長時間,這是為什么呢?實際上,這是一種著名的物理現(xiàn)象,并且還被用于制造被稱為“怪物”的軍用飛行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每位乘客都曾遇到過,但很少有人了解的“地面效應”。
據(jù)美國海軍學院介紹,在起飛和降落時,飛機常常要在跑道上“漂浮”很長時間,這就是地面效應的作用。那么地面效應是什么原理呢?地面效應主要來自阻力的減少和升力的增加。飛機在飛行時,遇到的一大阻力來源是機翼末端的翼尖渦流。根據(j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介紹,當飛機貼近地面或水面的時候,翼尖渦流遭到破壞,阻力就會減少,這種由翼尖渦流破壞帶來的阻力降低被稱為翼展主導的地面效應。
接近地面時,翼尖渦流(圖中圈圈)被破壞,因此阻力下降
此外,飛機在離地面很近的地方飛行時會遇到一個氣墊,這個氣墊也被稱為隱形的“上帝之手”,它為飛機提供了一股強大的升力。這個貼近地面時獲得的空氣系技能增強也叫沖壓效應。
早在20世紀20年代,飛行員們就已經(jīng)通過一手的飛行經(jīng)驗了解地面效應了。1934年,美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的一份技術報告《Technical Memorandum 771》就指出了地面效應對飛機起飛和降落的影響。
德國巨型飛艇 Dornier DO-X
一些飛行員甚至故意借用地面效應戰(zhàn)術省油低飛。比如,1930年德國巨型飛艇 Dornier DO-X 在飛躍大西洋時就利用了地面效應。而在二戰(zhàn)時,當飛機沒油或者引擎發(fā)生故障時,一些飛行員就會在海面低飛,借助地面效應讓飛機飛得持久一些。
這樣“加血加魔”的誘人物理規(guī)律軍方自然不愿意放過。20世紀60年代,蘇聯(lián)和德國都在積極研發(fā)利用地面效應的飛行器——地效飛行器。1967年,當蘇聯(lián)研發(fā)的地效飛行器 Ekranoplan 的原型機出現(xiàn)在里海時,美國的情報部門大受震撼。
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分析師看到 Ekranoplan 的衛(wèi)星照片時,搞不清楚它到底是船還是飛機,因為它的噸位和船一樣大,超過當時已知的任何飛機,但機翼又很小,而且還能高速飛行(最高速度為560~740千米/小時)。因此,他們給這種“元祖”地效飛行器取了個綽號——“里海怪物”。里海怪物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它可以以飛機的速度運行,載重卻和輪船一樣,因此“里海怪物”地效飛行器也常被稱為“航空母艦的殺手锏”和“突擊登陸的理想工具”。
由蘇聯(lián)研發(fā)制造的地效飛行器 Ekranoplan,常被稱為“里海怪物”
那么,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沒有看到成熟的軍用或民用地效飛行器呢?首先,地面效應的優(yōu)勢反過來說也是它的劣勢:地效飛行器只能在貼近地面或水面的高度飛行,這個高度一般是在機翼長度的15%以內(nèi),在遇到障礙物時地效飛行器不能硬抗,通常只能繞過,很容易因為地面或水面的異常凸起而出現(xiàn)災難。
此外,早在1926年美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就在第265號報告中指出,地效飛行器的另一大技術難點在于,一旦飛離地面或水面,地效飛行器很容易莫名“傲嬌昂頭”,也就是縱向穩(wěn)定性比較差,這個問題直到現(xiàn)在還在困擾著研發(fā)人員。正是這兩個劣勢限制了地效飛行器應用的擴散,現(xiàn)在在民用領域只有極少數(shù)地效飛行器在市場上使用。
一些賽車底部凸起,形成了文丘里管,制造了一個低壓區(qū)(紅色部分)
不過,地面效應的一個反向“雙生子”卻早被用在了競技領域。上面說到,飛機接近地面時會難以下降,實際上如果改變機翼的造型,卻可能出現(xiàn)被地面吸住的情況。當機翼下部是凸起的形狀,飛機就有可能被大地“吸住”。
這是因為,這時凸面的機翼和地面之間形成了文丘里管,由于伯努利定律,此時機翼下方會出現(xiàn)一個低壓區(qū)。這個現(xiàn)象碰巧也叫“地面效應”,并在20世紀70年代被F1賽車俱樂部發(fā)掘出來。
我們知道,車輛在轉(zhuǎn)彎時要降低速度,不然很容易翻車。不過,如果車子能“吸”在地面上,轉(zhuǎn)彎時就不用減速了。能吸在地面上的賽車可以在過彎時撇下“抓地力”不強的對手,輕松實現(xiàn)彎道超車。
20世紀70年代,蓮花F1車隊就開始研發(fā)利用賽車下盤文丘里管的加速“皮膚”。從圖片中可以看到,蓮花78賽車底部是凸面,和地面形成了一個文丘里管,產(chǎn)生了一個低壓區(qū),從而被吸在地面上。后來蓮花78的改良升級版79在1978年拿下了總冠軍。其他車隊看到后紛紛效仿,F(xiàn)1賽車一時間演變成了地面效應的裝備戰(zhàn)。
不過和飛機版的地面效應類似,賽車的地面效應也危機重重。當文丘里管的氣密性被破壞,“抓地力”會突然松脫而導致車輛失控。比如在1982年的荷蘭大獎賽時,著名車手瑞內(nèi)·阿爾努的賽車失控摔向輪胎墻,就是車輛底部的文丘里管失效引發(fā)的。因此在1983年,F(xiàn)1管理機構(FISA)決定限制地面效應,規(guī)定各車隊的底盤必須要平,不得再使用“氪金皮膚”來使賽車得到地面效應。
蓮花79和80底部的文丘里管造型
總而言之,這兩個“接地氣”的地面效應雖然都被高端玩家玩出了花,但是也能要人命。
(本文經(jīng)授權轉(zhuǎn)載自“把科學帶回家”公眾號,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