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義
在常規(guī)診療思路中,項背部疼痛癥狀往往歸屬頸椎病范疇,但是,還有一種疾病的主要表現(xiàn)也是項背部疼痛,它就是項背肌筋膜炎。
項背肌筋膜炎(fasciitisofnapemuscle),又稱項背纖維組織炎或肌肉風濕癥,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
若其急性炎癥期不及時處理或失治誤治,影響項背部血液循環(huán)及代謝,使局部肌肉筋膜組織變性、肥厚,形成纖維化小結,就會引起項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及上臂疼痛或乏力等臨床癥狀。其中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岡上肌、岡下肌等常被累及。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或使用電腦、手機成為日常所必須,極易形成項背部的慢性勞損,導致項背肌筋膜炎的發(fā)生。近年來本病患病率不斷增高,但確診率較低,易被漏診或忽視,最后導致遷延難愈,對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兩手中指尖分置于頸項兩側之風池穴處,緩慢而用力揉動2~3分鐘。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jīng)穴,不僅能疏散外風還能平熄內風,風邪可使筋肉痙攣,揉風池可緩解頸項部強痛癥狀。另外,風池穴位于斜方肌上端與胸鎖乳突肌上端之間凹陷處,揉風池可直接調節(jié)斜方肌,改善其生理功能,使之弛張有度,從而改善癥狀。
左手五指并攏與掌根搭扣在右側頸與肩之間的肩井穴處,一松一緊地拿肩井穴,對側反之,每側操作1分鐘。肩井亦屬足少陽膽經(jīng)穴,拿肩井可祛風邪,通經(jīng)理氣止痛,從而緩解肩背部疼痛。另,肩井穴局部可觸及中斜方肌,拿捏中斜方肌可改善局部血運,從而促進肌肉勞損的修復。
前兩種方法可改善斜方肌板滯狀態(tài),降低斜方肌勞損張力,改善血運,加速斜方肌勞損修復。
以食指指尖旋轉按壓項背肌筋膜炎病痛側的手部后溪穴處,給予強刺激,同時輕輕轉動項背部,直至疼痛癥狀減輕或消失。后溪為治療項背部疼痛的經(jīng)驗效穴,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穴,具有明顯的散風舒筋功效,且小腸經(jīng)循行于肩背部,菱形肌、提肩胛肌、岡上肌、岡下肌等項背部肌肉大多分布在肩背部,掐此穴可有效協(xié)調經(jīng)氣血脈,行氣活血。
雙手分別置于同側腋下3寸處,然后擺動肩關節(jié),像只蝴蝶在飛舞,時間為1~2分鐘。
后兩種方法可協(xié)調菱形肌、提肩胛肌、岡上肌、岡下肌等項背部肌肉力學平衡性,加速代謝垃圾排泄,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恢復肌肉本身生理機能。
本病確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一般多因項背部感受風寒濕邪、勞累、輕微外傷等,使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發(fā)為本病。在工作生活中,注意調整座椅和不良坐姿,一定要杜絕長期伏案工作,若出現(xiàn)項背部發(fā)緊、酸痛時,一定要站起來走動走動、伸伸懶腰來緩解一下項背肌長時間緊張出現(xiàn)的疲勞。若疼痛時間較長或頻發(fā),自我康復無效時,請積極就醫(yī),莫要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