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拐點。這一事件不僅是歷史記憶,同時也帶給美國乃至世界各國一連串的思維、認知、行為、規(guī)則上的巨大變化。”20年來,美國在反恐的同時也在塑造新敵人,從“反恐”轉向“大國競爭”,美式霸權疲態(tài)盡顯。
“‘9·11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拐點?!泵绹剪斀鹚箤W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在2021太和論壇接受采訪時說,“這一事件不僅是歷史記憶,同時也帶給美國乃至世界各國一連串的思維、認知、行為、規(guī)則上的巨大變化?!?·11之前,小布什(美國前總統(tǒng))跟一個資深記者談論美國的主要敵人來自哪里。小布什的答案是:第一是伊拉克,第二是俄羅斯,第三是中國?!?·11以后,他開始認定恐怖分子和‘基地組織是美國的頭號敵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p>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直到2021年,最后一名美國士兵才離開這片土地。美國布朗大學的戰(zhàn)爭成本項目為這20年列了一份長長的賬單。其發(fā)布的報告顯示,“9·11”事件后長達20年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使美國損失了大約8萬億美元,導致90多萬人喪生。
今年4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jiān)辦公室發(fā)布《2021年年度全球威脅評估報告》中提到,“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雖然仍在策劃攻擊,但是經(jīng)過反恐戰(zhàn)爭的打擊,其對美國本土的襲擊能力已大大削弱。
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面臨的主要恐怖威脅,變成了來自本土的恐怖威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震說,這是一個標志性的轉變,但也讓“美國是否變得更安全”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他認為:“美國在高調(diào)反恐的時候,也引起了恐怖分子的示范效應。本·拉登等人雖然被打掉了,但是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反而得到更大范圍的擴散,激勵了很多本土的獨狼恐怖分子,他們的活動頻率在上升。”
“這場襲擊永遠地改變了美國和世界”
“9·11”至今的20年,對于許多人來說,尤其是親歷者,這場災難或徹底或細微地影響了他們的人生。對于美國來說,“9·11”像是一次變軌,調(diào)轉了這個國家的目標方向;又像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此后20年里,在急速變化的國際形勢中,或多或少影響了這個國家走出的每一步。
在美國國防部大樓工作的陸軍文職人員約翰·耶茨回想起2001年9月11日這一天,依舊心有余悸。他說,當天上午9點多,辦公室的五個人聚在電視機前,觀看紐約世貿(mào)大樓遭兩架飛機撞擊的新聞。他突然聽到外面?zhèn)鱽砹肃须s的聲音,很多人試圖往外面空地上跑。正在此時,第三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機撞向了五角大樓。他被氣浪掀翻在地,手所觸及的一切都十分滾燙,渾身的皮膚就像被熱水燙過一樣,辦公室瞬間變成了一片灰色瓦礫。
他掙扎著爬起來,跌跌撞撞地爬到了大樓外的草地上。隨后,一名美軍醫(yī)務官救下了他并把他送上救護車。當他再次恢復意識時,已是兩天后了。他得知,當時在辦公室一起看新聞的五人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這場襲擊給五角大樓帶來的物理損壞,僅僅一年就得到了修復,但它給遇難者家庭帶來的損失永遠無法彌補。這場襲擊也永遠地改變了美國和世界?!奔s翰說。
在“9·11”20周年來臨之際,美國總統(tǒng)拜登前往世貿(mào)大廈、五角大樓和賓夕法尼亞州美聯(lián)航93號航班墜機地,悼念近3000名罹難人員。在此之前,美國剛剛完成了在阿富汗的撤軍,血腥、混亂、不體面的“喀布爾時刻”,引來了民眾對拜登政府的質(zhì)疑和批評,失落感和焦慮感在美國社會蔓延。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刑事審判”仍懸而未決
今年9月7日,美軍設于古巴關塔那摩海軍基地的軍事法庭重新開庭審理“9·11”恐怖襲擊5名嫌犯,其中包括襲擊主要策劃者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近3000名遇難者的家屬在旁聽,如果被告的罪名成立,最重可判處死刑。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紀審判”能否畫上句號引發(fā)外界關注。
事實上,該案的審理始終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近一年半以來,又因新冠疫情和一系列人員變動而不斷推遲。今年已是該案預審的第9個年頭,法官也已換到第8個,審理該案件的新法官、空軍上校馬修·麥考爾在審前聽證會進行兩個半小時后就宣布休庭,正式審判時間仍懸而未決。
哈立德是生于科威特的巴基斯坦人,曾在美國留學。他曾是“基地”組織的三號人物,并向本·拉登提出了“9·11”恐襲的設想。除了哈立德,此次受審的還包括阿塔什、阿里、胡薩維和比納爾希布。阿塔什曾負責在襲擊前搜集機場和飛機安檢資料,阿里曾為襲擊籌集資金,胡薩維幫助劫機者進入美國并提供資金,比納爾希布試圖進入美國劫機,因未獲簽證,轉而從海外為襲擊提供資金,擔任協(xié)調(diào)人。
主謀哈立德的辯護律師尼文表示,此案法官必須熟悉大約3.5萬頁的聽證會實錄以及數(shù)千項動議,堪稱“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刑事審判”。尼文認為,此時重啟聽證會是美國當局要向外界展示在“9·11”20周年到來之際,他們正在采取一些行動,但他預計“這個審判要想有結果可能還要20年”。
而在“9·11”20周年紀念日前,遇難者家屬們表示,“我們的悲傷永遠不會消失”。他們以“不出席紀念活動”為要挾,要求拜登政府公開文件。迫于壓力,拜登要求司法部和其他部門展開解密工作,并在未來半年內(nèi)盡量公布可以公布的文件。
根據(jù)美國廣播公司一項民調(diào),只有49%的美國人認為國家比2001年“9·11”襲擊之前更加安全。這項數(shù)據(jù)低于10年前的數(shù)據(jù)——64%。
在反恐的同時也在塑造新敵人
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問題的高度關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一躍成為美國對外政策日程的首位,國際社會也緊隨其后,展開了對恐怖主義的“國際大圍剿”。
美國曾經(jīng)開出了一個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但這種界定方法是令人擔憂的。如果這種界定恐怖主義的方法成立,反恐就會變成美國一個一個地“收拾”這些國家,它所引發(fā)的惡性循環(huán)對國際社會來說將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