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 力
王巨成 著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2021年7月
定價:28.00元
如果說生命是一條河,它流經之處就是生命的河床,那么河床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還是可以選擇,甚至是創(chuàng)造的?在世界億萬條河床中,究竟哪一條河床最不負人生只有一次的生命之河呢?讀王巨成的兒童長篇三部曲《親愛的棗樹》《遠方的紅紗巾》和《幸福路》,可以得到些啟示。
《親愛的棗樹》的女主人公是8歲的紅梅,她初始的生命之水曾被納入一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定的、留有幾千年中國女性血跡的老河床。那一年她和大劉莊保長劉忠旺的傻兒子定了親,從此她要受這條河床的束縛:裹腳,成為小腳女人,14歲時嫁過去,成為來喜一輩子的不花錢的保姆。更可怕的是,日寇進村以后,來喜在逃難中被日寇打死,劉家還要沒過門的紅梅給來喜披麻戴孝,這等于置紅梅于死地。紅梅的父母終于認清了老河床的險惡,于是連夜帶著紅梅逃離大劉莊,掙脫了老河床的束縛。后來,逃到西南大山里的紅梅長到14歲時,嫁給了老實本分的小伙子顧福根,日子雖苦,但好歹是人過的日子。紅梅的生命之水在貧瘠的河床上可以自由流淌。
幾十年后,從紅梅所在的后山村到縣城有了一條“紅梅隧道”,有了它,鄉(xiāng)親們在這條路上步行往返的時間可以由原來的8小時縮短為4小時,“紅梅隧道”帶給后山村的價值不僅在出行的方便,其經濟、文化和精神價值更是不可估量。這條隧道為什么以紅梅命名?因為是紅梅開鑿的,這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紅梅卻用了15年的時間,用她一家為此付出的巨大犧牲,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新時代的“愚公”在打通攔路的大山的同時,也為自己打造了一條嶄新的生命河床,奔流在這條河床上的紅梅的生命之河閃閃發(fā)光。那發(fā)出耀眼光芒的不是別的,正是紅梅精神!
顧盼盼是紅梅的女兒,是《遠方的紅紗巾》中的主人公。雖說她的童年還在閉塞、落后、貧窮的大山里度過,但是解放以后她已經在后山村讀完了小學,當她面臨是回家種地,還是繼續(xù)讀初中的選擇時,現(xiàn)代文明的春風吹進了大山。刀老師和表哥的殷切期望像兩束光照亮了她未來的路,在媽媽的支持下,顧盼盼不怕大山阻隔,毅然決然走上去城鎮(zhèn)求學的路。她不僅讀完了初中,還讀了高中和大學,終于使自己成為新中國需要的有用人才。更可貴的是,當顧盼盼可以在自己幸福的小河床里奔流的時候,傳來了刀老師年邁病危的消息,他拉著顧盼盼的手希望她接自己的班,到后山村當小學老師。這對顧盼盼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顧盼盼現(xiàn)在有兩種精神動能支撐她作出正確的選擇,一是她自己奮斗成功的精神力量;二是紅梅精神的鼓舞,以及不忘本的思想。她希望更多的山里孩子能像她一樣,走出大山,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于是她拋卻了縣城中學教導主任的職務,拋卻了安逸的生活,寧愿每天往返紅梅隧道,也要接刀老師的班。這意味著顧盼盼的生命之河要在一條新的光榮的充滿荊棘的河床上流淌,她相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那些河床上的荊棘早晚會變成坦途!
《幸福路》的主人公是顧盼盼的女兒陳琪欣,盡管她在蜜罐里長大,卻沒有多少幸福的感覺。真正讓她改變的是重走“紅梅隧道”和后山村黨支部書記唐幸福加寬、修繕“幸福路”的過程。正當新冠病毒肆虐之際,她爸爸作為醫(yī)生馳援湖北咸寧,媽媽去后山村接班被疫情阻隔回不了家,照顧生病的奶奶的責任一下子落在她的身上。開始她也抱怨,但是在她為媽媽送口罩重走一隧一路之后,思想受到極大的震動——沒有前人的付出,哪有后人的幸福?今天爸爸和媽媽都在為別人的安康幸福打拼,作為“黨員”的后代,也應該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陳琪欣決心照顧好奶奶,好好學習。這一轉變,表明她已經脫離了以自我為圓心的小河床,進入與時代貫通的大河床,假以時日,她的生命之河會閃射出無愧于時代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