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洛克菲勒[美]
親愛的小約翰:
在你即將走上社會之時,我很想與你談談關于金錢的一點兒看法。
金錢僅是萬物的外表,而非核心:錢可以買到食物,卻買不到好胃口;錢可以買到藥品,卻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相識,卻買不到好朋友;錢可以買到享樂,卻買不到安寧與幸福。
但是金錢統(tǒng)治著我們的生活。你可以否認,可以抗議,可以宣稱自己對它視如糞土,不屑一顧。你可以任意表演自己在道德與才智上受到的訓練。可是說到底,金錢畢竟還是我們生存的核心。但金錢的確不是最重要的,它與那些使我們生活有意義的道德觀念毫不相關。我們常常陷于困境: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那些雖然不重要,卻處于你生活中心的事物呢?
那么你應該怎樣對待金錢呢?在赤貧和暴富兩個極端之間,什么才是你正確的態(tài)度呢?雖然沒有什么嚴格的規(guī)定,也有一些基本準則應該銘記。
古希臘哲學家德漠克利特有句名言:“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遠不能合乎公正的。”如果你慷慨大方,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這樣錢財就可以自由流動。與他人分享并不是揮霍金錢——那只是希望尋求浪費金錢時的那種刺激。我所說的分享就是用你的錢去幫助他人做些有意義的事,而不計較回報。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你也就成了那些助人為樂的人們中的一員,這樣就會有無數(shù)與他人交流互助的機會,人們也會以同樣的善意回報你。
這種情形就好像人們用外語交流一樣。講同種語言的人之間可能會有更多共鳴。如果你追求錢財是為了安全感和儲藏,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周圍的人也是這樣。你們都會戴著面具,握緊拳頭,怒目而視。你們的共同點就是猜忌和懷疑。但如果你積累錢財是為了和大家分享,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講著同樣的語言——分享,世界就會充滿生機。
【摘編自《語文素養(yǎng)讀本(叢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實,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并不是靠各種奢侈品來填充的。唯一能讓你在生活里脫穎而出的,并不是那些時尚的外套和限量款的手機、包包,而是你內(nèi)心里對生活的愛和堅持,所以,下次在面對超前消費的沖動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東西究竟是真的需要,還是只想用它來讓自己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