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陽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在所有先天性心臟病中占30%~35%,其病因與遺傳、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有關[1],臨床多采用開胸手術治療,但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預后不佳。目前,超聲心動圖輔助下的封堵術被應用于ASD治療中,手術用時短、創(chuàng)傷小,超聲心動圖貫穿手術全程,保障了各項操作的精準實施,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路徑的恢復[2]。本院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將其應用于80例ASD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3~75歲,平均(47.63±5.32)歲;病程7個月~7年,平均(3.32±0.46)年。入組標準:患者均經X線檢查、心電圖確診;均符合ASD封堵術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妊娠婦女;既往存在其他心臟手術史者;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颊呋蚱浼覍俸炇鹬橥鈺?/p>
1.2方法 研究所用Philips 心悅iE33心臟彩超診斷儀購自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設置探頭頻率為4~6 MHz。術前所有患者均行超聲心動圖多角度、全方位檢查,對ASD直徑進行測量,明確缺損口大小及導管形態(tài),對缺損口與周圍關系情況進行分析,觀察缺損周邊殘緣狀態(tài),評估上下緣、前后緣、上下腔靜脈緣等6個邊緣,重點對患者房間隔長度、缺損面積進行觀察,并測量其與二尖瓣附著點以及左房后上壁的距離等。手術時,指導患者保持頭低仰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經皮對股靜脈進行穿刺處理,給予右心導管檢查。經股靜脈、右心房及ASD部位將封堵器導絲送至左上肺靜脈,對球囊進行測量,明確ASD直徑。在胸壁超聲引導下置入套管,退出傘葉,并將其與ASD左房面緊貼。確保未出現(xiàn)分流后將套筒退出,使得另一傘葉釋放,與右房面緊貼。超聲監(jiān)測確保結構完整后,對封堵器穩(wěn)定性進行測試,滿意后將牽引線剪斷,對心房荷包線予以結扎處理。完成手術后行胸部超聲檢查,無殘余血經過,可關閉切口,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術后即刻評估封堵效果,出院后對患者予6個月隨訪,記錄患者預后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指標評定 心功能:患者手術前及術后1d、術后1個月采用雄飛心功能檢測儀XF120-B(長沙市雄飛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評估各指標變化情況,包括: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收縮末內徑(LVESD)、射血分數(shù)(LVEF),右室舒張末期內徑(RVEDD)、收縮末內徑(RVESD);隨訪封堵成功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手術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隨時間延長,患者左心室功能指標有升高趨勢,右心室功能有降低趨勢;兩兩比較顯示,各指標不同時間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q=3.11~16.54,P<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2.2隨訪情況 患者封堵成功率達到96.25%(77/80),3例患者由于PDA細長,導絲難以穿過放棄封堵。隨訪顯示封堵器穩(wěn)固,無移位、脫落發(fā)生;有2例患者出現(xiàn)心律失常,1例出現(xiàn)血壓升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5%。
ASD是臨床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主要是房間隔在胚胎發(fā)育時期出現(xiàn)異常進而引起的左、右心房遺留孔隙現(xiàn)象,會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勞力性呼吸困難,隨著年齡增長癥狀有所加重。近年來,內科介入技術的發(fā)展為ASD的治療提供了新路徑。ASD封堵術經股靜脈穿刺,在ASD位置固定封堵傘,阻斷房水平左右分流,掌握其適應癥是ASD封堵術成功的關鍵[3]。本研究引入超聲心動圖,將其貫穿于手術全程,為封堵術的成功進行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術前在超聲心動圖監(jiān)測下,能夠清晰顯示出ASD大小、位置及數(shù)目,幫助準確測定球囊大小以及患者缺損面積及直徑等,不僅無創(chuàng)傷,減輕了患者身心痛苦,而且具有可重復性,提高缺損測量準確度;術中應用超聲心動圖,通過多角度觀察能夠使得輸送鞘更為準確地進入心房及肺靜脈,便于封堵器的妥善固定,且良好的視野避免了對周圍解剖結構的損傷,提高了治療安全性[4];術后督促患者定期到醫(yī)院接受超聲心動圖復查,能夠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及預后,及時予以糾正與干預,增強遠期效果。結果顯示,行ASD介入封堵術后,患者右心室容量負荷減小,左心室容積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增加,形態(tài)趨于正常,左心室收縮活動逐漸恢復至正常范圍;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僅存在2例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超聲心動圖應用于ASD封堵術,可保障缺損面積與封堵器的一致性,保障手術的成功進行,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時增強遠期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