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玲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德育既是學生入學的第一課,也是學生離校前的最后一課?!薄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則明確要求教育工作者“嚴格落實德育課程,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但在實踐中,以班會課為核心的德育課程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以說教和灌輸?shù)赖轮R為主要方式的課程形式難以引發(fā)學生共鳴無疑是主因。實際上,道德的養(yǎng)成有其自身規(guī)律,一味說教、強制灌輸難以促成學生自我成長。就此筆者嘗試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沉浸式體驗”班會課,融“經(jīng)驗”與“體驗”于一體,促“生成”于自然間,助力學生自我成長。(如圖1)
圖1 “沉浸式體驗”班會課教學模型
“體驗是學校德育的本體,活動是道德認知拓展向道德行為轉化的重要機制?!盵1]“沉浸式體驗”班會課聚焦場景沉浸感營造和學生體驗活動帶入,根植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運用多維度體驗豐滿其當下生活,利用生成引領其面向未來生活,形成了“經(jīng)驗、體驗、生成”三方聯(lián)動模式,讓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培育德性、踐行教育理念。
“沉浸式體驗”班會課基于學生原有生活“經(jīng)驗”,通過設計真實化的調查,尋求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在聯(lián)系和提煉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多種具身體驗,通過活動體驗、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關注共性,珍視個性,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和激活事件課堂“生成”,把握及時性生成,豐富和再創(chuàng)學生行為模式,實現(xiàn)由認知到行為的班會課德育價值落實。
“沉浸式體驗”班會課以學生為主體,將傳統(tǒng)的道德知識灌輸轉化為體驗式的德性養(yǎng)成,將道德意識延伸至道德約束力。下面試以“寬容的力量”主題班會課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沉浸式體驗”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班會課主題設定指向現(xiàn)實需求,富有針對性。為此筆者基于學生的生活邏輯,通過課前調查,尋求健全學生人格和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適切點,引領其回望生活、解決問題、提升成長智慧。
杜威說:“教育就是經(jīng)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jīng)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jīng)驗進程的能力?!睂W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及見聞是認知的基礎?!皩捜莸牧α俊卑鄷n主題的設定迎合了班內實際需求。班內同學間常因小事斤斤計較,繼而發(fā)生言語和肢體沖突。究其原因,是長輩無條件的寵愛助長了學生自私自利的性格,面對交往中的矛盾或在權益受損時,往往缺乏處理的方法。因此,急需讓學生了解寬容的力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寬容他人,促進其健康成長。
每位學生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迥異的生活經(jīng)歷,這必然導致他們會有不同的成長訴求,班會課即要致力于滿足每位學生的真實需求。為避免花哨形式代替內心真正的觸動,我們應精準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即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慣性思維模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做“課前功夫”。為此筆者設計了兩個課前調查,以確定學習起點,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為后續(xù)的自我教育奠定基礎。
第一份調查表是這樣的:
1.你與我們班誰相處最融洽? ( )
2.你為什么喜歡與他/她相處?( )
A.活潑可愛 B.善良寬容 C.堅強勇敢 D.勤奮聰明.
3.你最近一次跟誰發(fā)生了矛盾沖突? ( )
A.同學 B.老師 C.父母親戚 D.鄰里 E.陌生人 F.其他
4.你覺得這次矛盾沖突是你的原因還是對方的原因? ( )
A.自己的 B.對方的
5.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你還是會跟他/她爭執(zhí)嗎? ( )
A.會 B.不會
6.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表述一次你印象最深的沖突或爭執(zhí)。
題1題2旨在于幫助學生回顧校園交往經(jīng)驗,通過尋找“相處最融洽的朋友”發(fā)現(xiàn)他身上的閃光點。如此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直觀呈現(xiàn)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向善之心。題3至題5主要為了了解學生真實生活,曾經(jīng)發(fā)生沖突的對象,思維方式和歸因邏輯等。題6為后續(xù)“體驗教學”和“行動教學”反饋作鋪墊。實際教學中,筆者選取了比較富有代表性的幾個實例,通過表演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形象感知應該如何寬容他人。
第二份調查問卷為林志超老師設計的《寬容度測試題》[2](如下表),圍繞學生真實生活進行自我剖析,激活學生生活經(jīng)驗,再根據(jù)“寬容倒三角形”模型判斷學生當前在待人處世中寬容度的真實情況。通過采用判斷與建模的方式,引領學生回望類似生活細節(jié),反思自身行為。
寬容度自我評價表
(是打“√”,不是打“X”)
1. 我看不慣一些同學的言行。( )
2. 同學當上班干部,我覺得是老師在照顧他。( )
3. 我覺得總有人跟我過不去。( )
4. 向同學打招呼,他卻視而不見,真令我難堪。( )
5. 看到那些總說淺薄無聊的話的人贏得大家的喜歡,我會很不服氣。( )
6. 看到同學又得獎了,我心里會不舒服。( )
7. 我不愿意跟比我出色的同學同桌合作。( )
8. 我不喜歡老師為照顧后進生而放慢講課的速度。( )
9. 當我辛辛苦苦做完了一件很出色的事卻沒有得到認可,我就會很不高興。( )
10. 晚上躺在床上,我有時會回想起白天與人爭執(zhí)的情景。( )
11. 我比較在意同學對我的支持或反對意見。( )
12. 對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我會嘲笑、貶低或者在心里咒罵他。( )
13. 有人觸犯了我,我會想著找機會報復他。( )
14. 老師(或者父母)總是讓我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我很不喜歡。( )
15. 我講話時別人不聽,我就會有點不開心。( )
合計( ) 個“√”
體驗能喚起學生參與熱情,把已有的經(jīng)驗轉化為自我教育的素材,推動學生在實踐中自查自省。為此班會課要基于課堂生成的情感教育契機,著力于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使課堂在有溫度有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推進,達到“潤物無聲”之效。
學生大都富有游戲精神,因此主題班會課活動設計要突出體驗性,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玩”起來。研究表明,自我成長源于充分的過程性體驗,因此通過創(chuàng)設開放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自主體驗,改變固有認知,能激活其自覺的道德約束力。
以熱身小游戲“同桌兩人拉皮筋”為例。大部分學生將這個游戲看作力量比賽,努力向外拉,而不考慮皮筋的伸拉極限。此時,筆者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不但不使勁拉皮筋,甚至還向對方“輸送”皮筋,于是請他談談為什么這樣做。在其談到怕皮筋斷開后會受傷時,教師引導他們思考:如果將這根皮筋看作我們生活中的沖突,雙方各不相讓會產(chǎn)生什么結果?學生從皮筋反彈造成的切身的疼痛,理解了沖突升級只會互相傷害,只有學會寬容,才能海闊天空的道理。
可見,游戲化的實物體驗能幫助學生認識到“矛盾沖突”引發(fā)的傷害和“寬容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快速“浸入”課堂情境。研究表明,“身體記憶”具有長時間的影響力,能引起學生“回望自身”,帶著身體體驗對事件進行價值辨析,從而提高認識自我的能力。
動態(tài)畫面與音頻資料是組織和調動學生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感性材料,是學生思維養(yǎng)成的動態(tài)性階梯。圖像能最大程度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幫助學生把握事件的整體性,加深對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是實現(xiàn)沉浸體驗的好方法。學生通過圖像體驗,豐富了情感輸入和輸出。
以本課為例,筆者選用了兩個因不同選擇而造成了不同結果的真實新聞事例。其中《寬容是一種拯救》以懸疑式的方式呈現(xiàn),讓學生感受了故事內容的跌宕起伏,學生邊聽邊悟,未知的結局更牽動人心?!斑@個以悲劇開頭的故事卻以如此溫情的解決結尾,從中你感受到寬容有怎樣的力量?”《重慶公交車墜江新聞》則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呈現(xiàn),“你覺得整個事故應歸咎于誰?”這種借由形象化的圖像體驗產(chǎn)生的“事件記憶”,能激活人的大腦皮層,刺激學生敏感的內心,使之成為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
“兒童通過比較,會發(fā)現(xiàn)已有認知上的錯誤,會反思生活中認知的偏差,從而改進自己的道德行為?!盵3]兩個因不同的選擇而造成了不同的結果的真實案例,給學生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讓他們深刻感悟到寬容的偉大力量。以悲劇結尾或者以溫情結尾都取決于當事人的一念之差。正反對比即是為了引導學生直面道德認知的模糊點,辨別是非善惡,建立起正確的道德認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和人物,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體驗。如該課筆者引入課文《將相和》中的藺相如這個人物提問學生:請你說說關于他的故事。你覺得他因什么而流芳百世?從藺相如名垂青史的故事中,你又發(fā)現(xiàn)寬容具有怎樣的力量? 學生在回顧課文人物的同時產(chǎn)生疑問,可以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激發(fā)思辨能力和情感理解。
道德成長必須根植于學生生活,才能對兒童產(chǎn)生實際教育意義。通過設置與兒童現(xiàn)實生活相似或有差異性的情境,從范例體驗引向兒童個體生活經(jīng)驗,能對兒童產(chǎn)生正面的導向作用,從他人的生活經(jīng)驗中獲得對自身有益的道德啟示。
學生的生活是個性化的、散點式的,需要教師幫助提煉。表演體驗不同于學生實際生活,而是真實生活的高度凝華,因此表演體驗首先要探尋班會課主題與學生生活的實際交叉點,運用生活實例,沉浸體驗寬容。教學中,筆者借助學生的課前調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表演。
案例表演一:下課后,你站在班級門口喝水,卻被從教室里跑出來的同學撞了一下,水都灑了在你的衣服上。
案例表演二:放學回到家,你剛打開電視,媽媽就嚴厲地催你:“快去寫作業(yè)!”你生氣地扔下遙控板抱怨:“你只關心我的作業(yè)!”
案例表演三:傍晚6點,你在家練吹笛子,你鄰居來敲門說你吹笛子的聲音太吵了,影響他休息。
案例表演四:有一個社會青年仗著人高馬大總是來找你“借”零花錢,卻從來沒還過。
設置的情境要盡可能關聯(lián)實際生活,以讓學生在處理相似問題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表演與觀看的過程就是學生個體與情境深入體驗互動的過程。借助深入的代入式表演體驗,深化理解如何正確應對與他人的矛盾。如此,“演員”和“觀眾”都能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設身處地的體驗、感受和反思,對于“寬容”和“如何寬容”都有了深入理解。通過設置最后一個情境,幫助學生建立辯證思維,正確看待“寬容”與“縱容”,認識到寬容并非一味忍讓。
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發(fā)展。通過上述真實案例表演體驗,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學生懂得了如何化解這四個具體的矛盾,如何推而廣之,實現(xiàn)“舉一隅得三隅”的轉變。
經(jīng)過調查與體驗,我們把學生的直接生活經(jīng)驗與間接的班會課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生活,關注課堂的多方面體驗。如此,學生就從“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感悟到了寬容的力量。然而,光有感悟和思考不夠,化感悟為實際行動,并進而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才是活動的目的。
如此,通過自己體會總結,同伴交流激發(fā)思維,完善自我成長,再到同伴互助成長的過程,形成螺旋上升的道德認知。課堂教學通過“一思、一議、一展示”等環(huán)節(jié),并請學生將好方法進行分享的方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讓學生充分了解了如何踐行寬容才能持續(xù)影響和指導現(xiàn)實生活。
“回望是意義發(fā)生的方式”,教師因此請學生再次拿出《寬容度測試題》評價表,對照剛開始的選擇,嘗試解決原來打“√”的題。以下是教學片斷:
問題1:我看不慣一些同學的言行。
學生觀點1: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應該應尊重差異。
學生觀點2: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想當時他的言行是否合理。
學生觀點3:先自我反思,是否是自己先做錯了,還不肯承認。
學生觀點4:是不是戴有色眼鏡看對方,才夸大對方的言行。
學生觀點5:如果對方言行確實不合理,應該勇敢指出幫助他改正,不能驕縱對方,這樣才能收獲友誼。
如此在充分討論后,學生對寬容的力量和如何變得更寬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來小組間繼續(xù)合作,每個成員互相給組里的同學“把脈”,討論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同伴心中的小疙瘩。
下圖是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在《寬容度測試題》中打“√”數(shù)量的人數(shù)占比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全班整體寬容度上升,其中0-2個段打“√”人數(shù)增加明顯,說明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習,同學們對原本看不順眼的行為改變了認識。教學評價中就可借由此圖,實現(xiàn)生成的可視化,通過課堂前后的選擇,比較得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也可借由此表做出課堂的過程性評價,即“誰更寬容”和“誰比原來更寬容”。(如圖2)
圖2 課前和課后學生寬容度測試對比圖
教師應認識到,即興捕捉生成資源并充分利用,勾連學生分享與教學主題,不斷將活動推向深入,獲得更多“生成內容”,引導學生把新的感悟與體會帶入生活,指引自身行為,才能實現(xiàn)自我成長,再造行為模式。
教學中,筆者根據(jù)課前調查,選擇了一組沖突之后沒有和好的同學,請其中一人在課前寫好給對方的道歉信,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當該生讀完道歉信后,教師詢問另一位同學:你現(xiàn)在能寬容以待嗎?這一環(huán)節(jié)即時性的情感生成較為豐富,不應拘束學生表達。之后,請其他同學也拿起筆來,給最想寬容的那個人或最想取得寬容的那個人寫一封信。寫完后,如果對方在教室中,就走過去讀給他聽,并讓他把回信寫在旁邊;如果對方不在教室,則請在下次遇到他時把信交給他,并誠摯地說一句“我愿意寬容你”或“感謝你的寬容”。
總之,“沉浸式體驗”班會課著力打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當下的生活體驗,認識和反思現(xiàn)實生活,在體驗中內化道德價值觀,提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生長面向未來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