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探險家、學者和攝影師鏡頭下的莫高窟(節(jié)選)
1907年3月,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第二次率領著他的中亞探險隊,經羅布泊前往敦煌。他最初的目的是到敦煌考察古跡,但在敦煌進行了短暫的考察后,他就明確了此行的目標——考察敦煌的古代長城遺址,考察莫高窟,搜集藏經洞出土的古代文獻。駐留莫高窟期間,他利用了三清宮住持、道士王圓箓的無知,以極其低廉的價格騙購了藏經洞出土寫本24箱、絹畫和絲織品等5箱的珍貴文物、文獻。
可以說,對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洗劫,斯坦因是罪魁禍首。但同樣是斯坦因,第一次在莫高窟架起照相機,快門聲第一次在洞窟內響起。他拍攝了大量的莫高窟外景和洞窟內壁畫的照片。根據國際敦煌項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IDP)目前公布的斯坦因攝影檔案統(tǒng)計,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共拍攝照片134幅,其中有關莫高窟的照片有46幅。
斯坦因在完成了對包括敦煌在內的新疆、甘肅的考察后,于1912年出版了兩卷本中亞考察記《沙埋契丹廢址記》Ruins of Desert Cathay。書中的340余幅照片,有64幅拍攝于敦煌。這是目前所見最早公布于世的敦煌和莫高窟的照片,其歷史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斯坦因的想象——在此后的許多年里,這批照片是有關莫高窟外觀、洞窟本體以及當時人物存在的唯一影像記錄。1921年,斯坦因出版了《塞林提亞——在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qū)考察的詳細報告》(Serindia,Detailed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and Westernmost China),書中有關敦煌的照片多達226幅,客觀地反映了當時敦煌的漢代長城遺址,莫高窟的壁畫,藏經洞出土的經卷、絹畫、刺繡、剪紙以及敦煌的自然環(huán)境,其中20幅絹畫、刺繡等藝術品更以彩色印刷的技術,使讀者對中國古代的藝術品有直觀的色彩感受。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南側。北魏所繪壁畫畫面分為三層:上部千佛光光相接,色澤明麗;中部以橫卷式構圖繪鹿王本生故事,即著名的九色鹿拯救溺水人的故事;下部繪姿態(tài)各異的夜叉形象。這是敦煌早期洞窟壁畫內容布局經典樣式。
漢晉以降,北方絲綢之路成為華戎交匯、東西互通的大動脈。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總綰絲路的要沖,因往來貿易而成為聚寶盆。在富足的經濟底色下,經西域傳入的佛教昌盛一時,與中原學術、江左風尚齊聚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驅動下,工程浩大、美輪美奐的敦煌莫高窟應運而生。
敦煌早期石窟通常指十六國、北魏、西魏和北周近200年間所造的洞窟。這批石窟,雖然至今僅存三十余個,卻清晰地勾勒出外來佛教的中國化之路。
敦煌畫風的橫空出世,離不開歷史的“因緣”。北朝禪風盛,動蕩也多,中原政權更迭之際,元榮、于義等多位地方長官仍能維持敦煌的繁榮。敦煌石窟從借鑒外來之風到立足本土,為后世奠定了多種建筑形制——禪窟、中心柱窟、覆斗頂窟等。漢畫之風融合外來藝術風格,締造出長卷式故事畫、秀骨清像式人物畫,東西方佛道神怪同窟共畫,濟濟一堂。
敦煌莫高窟第260窟,中心柱東向面和南向面。北魏開東向面圓券龕內,塑倚坐說法佛一身,龕壁畫化佛火焰佛光、供養(yǎng)菩薩與飛天,龕外兩側各塑一菩薩。南向面可見上層龕內交腳菩薩和龕外脅侍菩薩、供養(yǎng)菩薩等。與1908年照片相比,東向面倚坐佛缺失了手部,中心柱上的影塑供養(yǎng)菩薩缺失七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