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文杰
面對逐漸獨立的孩子,
父母要增加新的責任,發(fā)展新的關系技能,
和孩子要從完全依賴的關系,
進入到部分依賴+部分合作的關系,這樣才能“匹配”正在長大的孩子。
孩子長大了,獨立性越來越強,我們父子之間的沖突似乎也變多了。有時候一句話說得不合適,倆人都很不高興。
故事筆記
有一次,我找不到手機了,就問了兒子一句:“云書,你是不是又拿我手機了?”他從屋里走出來說:“沒看見?!蓖瑫r,順勢把什么東西藏在了沙發(fā)墊下面。我看到了,對他說:“你又拿我手機干什么了?”他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沒說話。我立刻回想起來,最近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過好幾次了,每次我都很生氣,會狠狠地批評他幾句。但是,并沒有什么效果,兒子似乎根本沒有聽進去,屢教不改。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于是,我決定換一種方法試試。我微笑著對兒子說:“云書,你是不是又玩游戲了?玩啥了告訴我,我也有點想玩。”聽我這么說,兒子的眼神一亮,同時,他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不過,最后出于對我的信任,他還是告訴了我他剛才在玩什么游戲。我讓他幫我找到那個游戲,然后玩了起來。
云書最初有些擔心,然后又表現(xiàn)出驚訝,再然后,他似乎變得有些喜悅。看我玩得那么投入的樣子,他慢慢地從站得和我距離較遠,到站到了我旁邊看我玩游戲,最后很自然地坐到了我身邊,還越坐越近。當我控制的游戲人物因為操作失誤死掉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哎呀媽呀,大哥,你也太菜了!”我轉(zhuǎn)頭看向他:“你說啥?”他尷尬地一笑:“老爸,老爸,沒啥?!?/p>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我做出的小小的改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從那以后,兒子玩游戲再也不避諱我了。這樣,我也對他在玩什么游戲有了清楚的了解,他也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游戲,他的想法,同時,我覺得他也更懂事了,能接受我對他打游戲時間的提醒,也能自覺到時間就放下游戲去寫作業(yè)。我們因為玩游戲而緊張的父子關系得到了緩解,而且變得更親密了,都沒有再因為游戲的事鬧情緒。
有了這次經(jīng)驗,我在生活中做了更多的嘗試。云書在學下象棋,我就帶著他找我的朋友、同事一起去下棋,我倆勾肩搭背,就像“戰(zhàn)友”一樣,他輸了后,就讓我上陣替他“報仇”。有一陣云書喜歡抓小魚,我就和他一起找郊區(qū)的小河,下河捉魚,一起玩得渾身是水,一起臟兮兮地回家。云書喜歡捉昆蟲,我就和他一起在草叢里鉆來鉆去,一起被蚊子叮得滿身是包。云書喜歡看動畫片,我就和他一起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一邊爭論著動畫片的內(nèi)容。云書喜歡聽神探故事,我就和他擠在一起,一邊聽一邊討論故事后續(xù)的發(fā)展……
不知不覺,我似乎深深地融入了兒子的生活、兒子的心靈、兒子的世界?,F(xiàn)在,我們不僅僅是父子關系,更像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思考筆記
作為獨生子女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有的問題對我來說都是新問題,都是第一次面對。想獲得養(yǎng)育經(jīng)驗,我只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成長路線。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大學,我對父母的依賴越來越少,和父母的聊天話題也越來越少,那是因為他們是我的“父母”,而不是朋友,在我成長的道路上,他們做的更多的事是管教,而不是陪伴,也不會像朋友般給出建議。
很多父母經(jīng)常和孩子發(fā)生沖突,很多教育專家都在教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但是我覺得,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融入孩子的生活,用他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把管教變成是在給朋友提中肯的建議,和孩子成為朋友,我們和孩子還會有那么多的沖突嗎?我們的溝通還會是問題嗎?
專家點評
一起成長,不是口號,是行動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的角色和責任會有不同。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主要承擔的是提供生活照顧和避免其遭遇危險的責任。孩子在0~6歲階段,家人會一起照顧孩子,孩子在家人全身心的照顧下,學習基本的人生技能:走路,說話,吃飯,穿衣,與陌生人打招呼,遵守社會規(guī)則,等等。10歲前,孩子在學校里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和社交技能:看書寫字、聽老師指令、結交朋友等。這10年的時間,父母在悉心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還要反反復復地教育孩子,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絕對不可以做的。比如當孩子伸手去摸滾燙的湯碗時,父母會明確地說“不”,并教育孩子不要碰觸高溫的物品,保證孩子遠離危險。
10歲以后,孩子已經(jīng)獨立在學校里度過了幾年的社會生活,積累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學習和發(fā)展出了一系列的社會技能。這時候,孩子跟父母的關系,不再是原來的完全權威依賴關系了。父母需要根據(jù)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對于孩子不熟悉的領域和內(nèi)容,父母仍然要承擔完全的保護、設限、教育、指導的責任。比如:放學時接孩子回家,叮囑孩子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教育孩子遇到危險如何報警。這些責任是大多數(shù)父母能充分做到的,而應對孩子其他方面的發(fā)展,父母就要注意及時調(diào)整了,這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也是需要學習和思考的。
面對10~18歲的孩子,父母需要增加新的責任,發(fā)展新的關系技能。父母和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要從完全依賴的關系,進入到部分依賴+部分合作的關系。這個階段,是孩子由幼小向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期,其特征是不斷地向成熟發(fā)展,又不足夠成熟,尚不能完全獨立。父母的責任是做基本的支持,同時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尊重孩子的獨立愿望,強化獨立的部分,允許不夠成熟的部分存在。
云書的爸爸及時發(fā)現(xiàn)了原來的權威依賴關系不再像以前那樣有效了,就開始嘗試轉(zhuǎn)變,在養(yǎng)育實踐中逐漸探索新的角色和新的方法,這非常值得稱贊。他很善于反思,比如他“立刻回想起來,最近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過好幾次了,每次我都很生氣,會狠狠地批評他幾句。但是,并沒有什么效果”。孩子大了,單純地用權威的影響力已經(jīng)失去原有的效果了,孩子的獨立人格開始形成、發(fā)展、壯大,這時候,父母必須面對挑戰(zhàn),并調(diào)整舊有的教育方式。云書爸爸的方式是—“我微笑著對兒子說:‘云書,你是不是又玩游戲了?玩啥了告訴我,我也有點想玩?!边@就是從權威依賴轉(zhuǎn)變到了部分依賴+部分合作關系的嘗試。其中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是,爸爸作為成人,對孩子說自己也想玩游戲,這是開創(chuàng)父與子關系平等的精彩轉(zhuǎn)折時刻,在原有的權威依賴關系中加入了平等、尊重、合作的元素。這個操作帶給孩子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親子互動的感受,“云書最初有些擔心,然后又表現(xiàn)出驚訝,再然后,他似乎變得有些喜悅。看我玩得那么投入的樣子,他慢慢地從站得和我距離較遠,到站到了我旁邊看我玩游戲,最后很自然地坐到了我身邊,還越坐越近?!边@段描寫的就是親子關系轉(zhuǎn)變的生動記錄。在兒子可以為不熟悉游戲的爸爸指點和支著時,兒子的獨立性被看到、被尊重、被作為資源充分利用了。兒子的獨立性、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得到了強化和提升,他作為成人的素質(zhì)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培養(yǎng)和強化。
劉丹
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fā)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畢業(yè)。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注冊系統(tǒng)督導師(D-06-42),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婚姻與家庭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及家庭治療學組常務副組長。德國海德堡大學醫(yī)學心理研究所訪問學者,德國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