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效平
在杭州富陽區(qū)的富春路與市心路交會處,有一所白墻黑瓦的小院,
院中矗立著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
小樓坐北朝南,顯得古樸而又莊重。
這便是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反法西斯文化戰(zhàn)士、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郁達夫的故居。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長遠、深刻。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本刊與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攜手,推出多名網絡作家創(chuàng)作的杭州黨史經典故事,在充分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用全新的視角生動再現杭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光輝史詩。
陳列窗里,擺放著兩張紅彤彤的烈士證書,一張是1952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頒發(fā),另一張是1983年由民政部頒發(fā)。兩張烈士證書,是郁達夫放下悲觀、摒棄頹唐,從一個多愁善感的文人一步步走向抗日救亡運動,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zhàn)士的光輝寫照。
在內憂外患中哀嘆
1922年秋,在茫茫的東海洋面上,一艘由橫濱駛往上海的客輪正在風浪中顛簸前行??洼喌拇吓哉局晃伙L姿秀朗、神情憂郁的男青年,他憑欄遠眺,目光始終凝望著大海彼岸。這個歸心似箭的青年,就是闊別祖國九載,一直在日本求學的郁達夫。
和九年前那個默默無聞的青澀少年相比,此時的郁達夫已因發(fā)表小說集《沉淪》而聲名鵲起。但是,在過去的九年里,他心心念念牽掛著的祖國依舊貧困落后、動蕩不安。
1913年,郁達夫隨長兄郁華赴日本留學,是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和制度,拯救落后的中國。1914年7月,郁達夫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yī)科部,并開始嘗試小說創(chuàng)作。1916年,他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1917年7月,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11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
1921年,郁達夫與同為留日學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組創(chuàng)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同年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
1921年10月15日,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泰東書局出版,轟動國內文壇。然而,郁達夫并未陶醉于《沉淪》所帶來的赫赫聲名中,因為,他來日本求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振興中華。
留日期間,郁達夫時刻關心國內局勢,他曾給長兄郁華去信:“欲整理頹政,非改革社會不可?!焙髞恚衷谌沼浿锌犊⒅荆骸耙簧肀M瘁,為國而已,倘為國死,予之愿也?!?/p>
郁達夫性情耿直,氣節(jié)堅貞。有一回,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舉行千人大會,當時日本赫赫有名的“憲政之神”尾崎行雄妄自尊大,在演講中流露出諷刺中國的言辭。郁達夫聽后突然起身,用流利的日語駁斥尾崎行雄的謬論。他態(tài)度磊落,措辭得體,不僅博得全場掌聲,更迫使尾崎行雄當場道歉。
從日本回國后,郁達夫看到的祖國仍然滿目瘡痍。他一邊輾轉各地教書,一邊繼續(xù)文學創(chuàng)作,用自己的小說表達心中的壓抑與憤懣。
1922年至1923年,郁達夫創(chuàng)作了《血淚》《蔦蘿行》《青煙》《離散之前》等多部富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描寫現代知識青年謀生的艱難。1923年冬,迫于生計,郁達夫離滬赴京,前往北大教授統(tǒng)計學。在小說《春風沉醉的夜晚》中,他第一次將情感視野伸向社會底層煙廠女工的艱苦生活,此后,又在小說《薄祭》中講述了一位人力車夫的悲慘遭遇。
在北京任教時,見多了腐敗黑暗,郁達夫只想逃離,1925年2月,他動身去了武昌師范大學,但那里派系紛爭嚴重,幾個湖北學棍賄買學生,把學校當作升官發(fā)財的錢莊。在一次會議上,郁達夫將那幾人訓斥了一頓,還寫了篇文章把內幕給揭穿了。這么一來,郁達夫在武昌也待不下去,只好繼續(xù)漂泊,先后輾轉于上海、廣東、福建等地。
從1922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將近十年的時間里,郁達夫的嘆息多于振奮,為多災多難的同胞和祖國深深感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時期他結交了兩位以思想進步著稱的文壇巨匠——郭沫若和魯迅。
早在1914年,郭沫若就與郁達夫相識、相交,兩人在日本曾是同班同學,意氣相投,志同道合,成了難舍難分的好朋友。郁達夫犧牲后,郭沫若寫過許多文字紀念這位摯友,對其寫作、為人給予高度評價。1923年2月17日,周作人設宴款待幾位朋友,郁達夫在周氏兄弟寓所第一次見到了比自己大15歲的魯迅。一番交談后,郁達夫覺得魯迅很親切。此后,兩人因討論中國古代小說而熟悉起來。1928年,郁達夫和魯迅合編《奔流》,從此開始親密合作。
郭沫若和魯迅對郁達夫影響深刻,他最終脫離彷徨走向革命,這兩位好友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在硝煙彌漫中奮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郁達夫的人生道路和創(chuàng)作軌跡同時發(fā)生了重大轉折,深重的民族災難像當頭棒喝,驅散了略帶頹廢的憂郁和感傷。從那時起,郁達夫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聯(lián)盟,寫了許多義正詞嚴的文章,強烈譴責日本侵華。郁達夫與魯迅、茅盾等43位作家和進步文化人士發(fā)表了《告世界書》,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作家支援中國抗日。
1936年2月,郁達夫應當時國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出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在福州,郁達夫號召文化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8月,“福州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成立,他被公推為理事長。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zhàn)協(xié)會在武漢宣告成立,郁達夫被選為常務理事,任研究部主任及《抗戰(zhàn)文藝》編委。
臺兒莊大捷后,郁達夫受命作為特使,率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代表團到臺兒莊勞軍。其間,他巧遇想去臺兒莊考察但未獲批準的美國駐華武官史迪威。后經郁達夫協(xié)調,李宗仁答應史迪威到臺兒莊考察。史迪威后來寫了一篇關于臺兒莊戰(zhàn)役的詳細報告,在一份軍事雜志上發(fā)表后,引起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強烈反響,促使美國開始對華援助。這次前線考察極大地鼓舞了郁達夫,回到武漢后他寫了一系列文章,熱情謳歌中國軍民堅決抗戰(zhàn)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