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迦
在一檔頗受年輕人關注的異性交友節(jié)目里,一位歌手女嘉賓談到自己的一段失敗戀情,說前男友因為她“不求上進”而與她分手,給她造成了不小的打擊。這件事也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熱議。兩個人在一起相處多年,必然會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如果有一天,其中一個人跟不上另一個人發(fā)展的步調,那么就應該被分手嗎?
男女雙方成為伴侶,能夠攜手并進,自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實際上,天下沒有兩個人可以永遠同步成長,步調不一致是常態(tài),分手并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高峰,也有低谷,如果登高就要找高處的人,跌重時就找個稻草堆里的人,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攜手走到最后了。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現(xiàn)實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成年人就是沒有感情的,就是錙銖必較的。感情不是一門生意,伴侶關系中的內核是情感關聯(lián),而不是身份等價,這二者分屬不同的評估體系。在職場中,評估一個員工是否合格,基礎條件是他一定要“有用”;但在情感中,維系彼此關系的元素更為微妙復雜,伴侶很多時候就是你的共同體,你們互相支撐,互相成就,共享成功,同擔風雨。伴侶有時候成長速度跟不上你,但有時候也是你跌入低谷時拉你一把的人,關愛和溫情是維系彼此最重要的一環(huán)。
與成長速度相比,彼此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或許是更為重要的事情。某男明星因為妻子的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好,便主動選擇了做“全職奶爸”。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妻子和丈母娘一直都很關愛他,支持他,也一直在幫助他,但他仍然覺得做“全職家庭主夫”非常辛苦,而且很難找到成就感。他從自己的經歷中感受到了,那些因為生孩子就落后于伴侶的女性,是在如何面對著自己人生中的難關。
或許,理想的伴侶關系就是這樣,沒有身份地位、刻板職能的限定,而是彼此理解,相互支撐,能夠看到并肯定對方的付出,能夠共同面對命運給出的難題。這也正是當下社會需要的新型伴侶關系。這種在不同分工下的相互理解和支撐,是伴侶關系最好的黏合劑,是彼此攜手而行的基礎。
然而很多人依然是以“功利性”來評估感情的,財力、地位和家世是他們衡量的標準。更有一些人,希望通過婚姻達到階層躍遷,通過“四兩撥千斤”獲取更大“功利”。那么,在建立一段親密關系之前,我建議大家多做功課,深入了解對方,將三觀契合作為彼此交往的前提,否則,就可能成就一對“怨偶”。
成長是一生的事情,每個人的成長都有其獨特性。兩個相愛的人,當然應該共同成長,一起經營好自己的事業(yè)和感情。不管是在事業(yè)上打拼,還是在家庭生活中發(fā)力,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關系中的支撐點沒有你的存在,是不行的。
這種成長的呈現(xiàn),必然是參差多態(tài)的,伴侶關系是戰(zhàn)友和同盟關系,是組隊合作,而不是彼此比裝備比誰先達到功成名就,但如果你能盡量讓自己強大,就可以在必要時給對方托底,所以,個人成長對于自我和伴侶都是十分重要的。不過,這個“成長”很難量化,可以是不同方向的、不同類型的,而不是像職場一樣,可以用工資和職位來衡量的。
兩個人成為伴侶,共同目的是兩個人都感到幸福。這個幸福,與你是不是明星、是不是老板、是不是人中龍鳳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