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立霖 沈彤 傅美嬌 陳云娥
(1福建省廈門市婦幼保健院 廈門 361000;2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 福建廈門 361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由Tomisaku Kawasaki在1967年首次報道,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1]。KD好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累及全身各系統(tǒng)的中小動脈,尤其以冠狀動脈病變最常見,是兒童獲得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流行病學研究報道,未經治療的KD患兒中有20%~30%合并冠狀動脈損害,尤其是合并冠狀動脈瘤導致局部缺血或血栓形成,發(fā)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是決定KD遠期預后的重要因素[2]。盡管近幾年來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Mmmunoglobulin,IVIG)治療KD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成為治療KD一線方法,降低了KD心臟并發(fā)癥風險,但仍有17%~25%的患兒對初次IVIG治療無反應,這部分患兒發(fā)生心肌梗死的風險顯著提升。目前KD并發(fā)心肌損害的原因尚不清楚,許多人口學特征、病理學因素被認為是重要危險因素,早期識別和預測KD患兒心肌損害的風險對早期治療方案的制定和改善預后至關重要。冠狀動脈擴張(Coronary Artery Dilation,CAD)是KD并發(fā)心肌損害的早期表現(xiàn)。本研究旨在分析KD并發(fā)CAD的危險因素,為更好地制定臨床個體化治療方案,開展早期干預和評估預后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KD患兒,按照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篩選出KD并發(fā)CAD的42例患兒作為CAD組,隨機選取未發(fā)生CAD的42例患兒作為nCAD組。CAD組男31例,女11例;月齡2~58個月,平均(28.2±5.2)個月。nCAD組男30例,女12例;月齡2~57個月,平均(28.0±5.4)個月。兩組性別、月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長對研究內容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KD的診斷符合2017年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發(fā)布的川崎病診斷指南[3]中的標準;冠狀動脈擴張的診斷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4]中的標準;處于KD急性期;病歷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完整。排除標準:入院前接受過IVIG治療;合并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等心臟基礎疾?。缓喜⑾到y(tǒng)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不能完成相關檢查和不能配合隨訪。
1.3 分析方法和觀察指標入院確診后均予IVIG、阿司匹林口服等治療。患兒在IVIG治療前,病程10~14 d、1個月進行心臟彩超檢查評估冠狀動脈情況。KD并發(fā)CAD定義為:3歲以內兒童的冠脈內徑≥2.5 mm;3~9歲兒童的冠脈內徑≥3.0 mm。在病程第3天的IVIG治療之前,檢測患兒的血清血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C反應蛋白(CRP)、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丙氨酶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膽汁酸(TBA)、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白蛋白(ALB)、乳酸脫氫酶(LDH)、紅細胞沉降率(ES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共16項指標。IVIG無反應定義為:在IVIG治療36 h后,患兒體溫仍高于38℃,或給藥2~7 d后患兒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
基于上述指標作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根據(jù)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篩選出AUC>0.7相應指標及最佳截斷值,根據(jù)截斷值統(tǒng)計相應人數(shù),與性別、IVIG有無反應、是否典型KD等作單因素卡方檢驗,篩選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然后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IVIG有無反應、是否典型KD定義參考2017年AHA發(fā)布的KD診斷指南[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秩和檢驗。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各指標的危險度,ROC曲線決定各指標最佳截斷點,同時計算靈敏度和特異度。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指標ROC曲線及截斷值將各計量數(shù)據(jù)指標作ROC曲線。見圖1。HB、FIB、ALB、CK與KD并發(fā)CAD呈負相關,故與其他指標另外作ROC曲線。根據(jù)ROC曲線,得出數(shù)據(jù)如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除WBC、D-D、TBA、DBil外其他曲線下面積較小,均<0.7,對CAD的預測性較差,故不納入后續(xù)分析中。WBC的AUC為0.72,最佳截斷值為15.57×109/L,靈敏度為69%,特異度為67%;D-D的AUC為0.79,最佳截斷值為714.00 ng/ml,靈敏度為74%,特異度為74%;TBA的AUC為0.80,最佳截斷值為18.15μmol/L,靈敏度為81%,特異度為69%;DBil的AUC為0.80,最佳截斷值為9.8 μmol/l,靈敏度為63%,特異度為94%。此4項指標AUC較大,納入后續(xù)分析中。
圖1 各指標ROC曲線
表1 17項指標的ROC曲線參數(shù)及截斷值
2.2 兩組各指標單因素分析統(tǒng)計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情況,比較KD伴CAD與KD無CAD患者各項資料差異,將上面篩選出的WBC、D-D、TBA、DBil 4項指標根據(jù)截斷值統(tǒng)計相應人數(shù),與性別、IVIG有無反應、是否典型KD等計數(shù)資料作單因素卡方檢驗,經統(tǒng)計,性別、IVIG有無反應、WBC、D-D、TBA、DBil的P值均<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下一步多因素Losgitic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兩組各指標單因素分析[例(%)]
2.3 各指標對KD合并CAD預測作用的Logistic回歸分析將性別、IVIG有無反應、WBC、D-D、TBA、DBil作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從表中可以看出各指標P值均<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IVIG無反應對CAD預測作用最大,相關系數(shù)3.32;其次DBil>9.8μmol/L、TBA>18.15μmol/L,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2.43、2.20;D-D>714 ng/ml、WBC>15.57×109/L、性別為男性預測作用較差,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1.82、1.48、1.33。見表3。
表3 各指標對KD冠脈擴張預測作用的Logistic回歸分析
KD的主要病理學改變是全身血管炎癥反應,其中冠狀動脈病變是KD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病變早期主要以CAD和冠狀動脈炎為主,晚期以冠狀動脈動脈瘤、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死為主,引起猝死,在許多國家甚至已超過風濕性心臟病,成為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首要病因。因此,KD合并CAD的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鑒定相關危險因素對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來說十分重要。
已有許多國內外研究報道,KD發(fā)生冠脈損傷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分為流行病學因素、實驗室檢查因素和治療因素,例如男性患兒、ESR和CRP等炎癥指標、未及時運用IVIG治療等[5]。本研究結果顯示IVIG治療無反應、WBC、DBil、TBA、D-D、男性均是KD并發(fā)CAD的高危因素,與既往研究相符合。這些研究結果也提示,KD并發(fā)CAD的發(fā)生涉及遺傳易感性、炎癥免疫反應、凝血系統(tǒng)失調、肝功能失衡等機制。就流行病學因素而言,很多研究認為年齡小于1歲以及男性是KD并發(fā)冠脈損傷的危險因素,例如Kaoru等[6]報道男性KD患兒發(fā)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比女性患兒高約2.3倍。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是并發(fā)CAD的危險因素,與先前研究結論相一致。在實驗室檢查因素方面,許多研究證實血清CRP、ESR、IL-6等炎癥指標在KD并發(fā)冠脈損傷患兒中顯著升高,其機制可能是體內大量單核/巨噬細胞激活,釋放大量促炎細胞因子,直接侵入血管內皮細胞,引發(fā)血管損傷和血管結構重建,會導致早期冠狀動脈炎癥和擴張[7]。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WBC>15.57×109/L是KD患兒并發(fā)CAD危險因素,也反映出KD患兒體內的炎癥高水平狀態(tài)。既往研究報道,D-D水平在KD并發(fā)冠脈損傷的患兒中異常升高,說明機體的凝血系統(tǒng)亢進,血栓形成傾向明顯[8]。D-D是凝血酶活化因子與纖維蛋白單體經纖維蛋白水解酶形成的復合物,其含量可以反映機體高凝狀態(tài)和出血趨勢,因此被認為是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主要標志物之一。本研究觀察到D-D>714 ng/ml預測KD并發(fā)CAD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達到74%,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心肌損害發(fā)生的凝血系統(tǒng)失調機制學說。也有學者提出,KD患者由于急性血管炎癥致細胞因子激活過度,損害肝細胞,會表現(xiàn)出TBil、DBil、脂蛋白等肝功能指標異常[9]。本研究觀察到DBil>9.8μmol/l、TBA>18.15μmol/l預測KD并發(fā)CAD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2.43和2.20,提示在KD患兒治療中,對肝功能指標異常升高引起重視,需完善相關心臟檢查,警惕冠脈損害的風險。
在治療因素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IVIG無反應對CAD預測作用最大,相關系數(shù)為3.32。近年來隨著IVIG廣泛應用于KD的治療,CAD發(fā)生率從25%顯著降至4%。IVIG能夠阻斷血小板表面的Fc受體,發(fā)揮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從而降低機體炎癥免疫反應水平,達到減少冠脈損害的風險[10]。因此,應該對KD患兒在病程早期就及時開展IVIG治療,并密切監(jiān)測治療效果,若顯示無反應,需及時更換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在單個中心開展,納入的病例數(shù)有限,隨訪時間相對較短。其次,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納入的觀察指標有限,并沒有納入一些臨床癥狀指標。因此,將來還需要開展設計良好的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臨床試驗,探究更具特異性的KD并發(fā)CAD的預測指標,為早期干預和改善預后提供指導和幫助。
綜上所述,IVIG無反應、DBil>9.8μmol/L、TBA>18.15μmol/L、D-D>714 ng/ml、WBC>15.57×109/L、男性為KD并發(fā)CAD的高危因素,其中IVIG無反應對CAD預測作用最大,在臨床工作中應密切關注KD患兒的治療反應,隨訪過程中予以足夠重視,警惕冠脈損害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