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梅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駐馬店 463002)
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常見術(shù)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對機體有較大損傷,加之手術(shù)時間長,給患者帶來極大痛楚,需選擇有效的麻醉手段[1]。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是既往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患者中較為常見的麻醉方式之一,麻醉、鎮(zhèn)痛效果好,但應用過多羅哌卡因會引發(fā)諸多不良反應,限制該麻醉方法的應用[2]。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效果,在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中應用逐漸增多[3]。本研究探討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在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患者中的麻醉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治療的62例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麻醉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2~63歲,平均(52.96±3.26)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20例,Ⅱ級11例。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2~64歲,平均(52.78±3.24)歲;ASA分級:Ⅰ級22例,Ⅱ級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結(jié)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5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凝血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對麻醉藥物過敏;合并全身感染性疾??;合并惡性腫瘤疾病。
1.3 麻醉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麻醉,患者手術(shù)前1 d禁食禁飲,灌腸清理腸道,進入手術(shù)室后,取仰臥位,采用鼻導管吸氧,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臨床指標,并開放上肢靜脈通道,采用超聲引導側(cè)入路法:對穿刺點及周圍皮膚進行消毒鋪巾后,以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杭州遠想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TCC-01)進行定位,設置探頭頻率8~13 MHz,在探頭上涂抹耦合劑后,以無菌手術(shù)套包裹,將探頭置于肋緣與髂嵴之間,由淺入深探查腹橫肌平面,尋找最佳穿刺位置。找到穿刺位置后,在超聲可視狀態(tài)下,進針至腹內(nèi)斜肌與腹橫肌之間,先注射2 ml生理鹽水,在確認回抽無血后,注射0.2%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33178)+生理鹽水30 ml。超聲圖像可顯示麻醉藥擴散、滲透情況,形成梭形液性暗區(qū),腹橫肌被推開。所有操作及分析均由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麻醉科醫(yī)師進行。
1.3.2 觀察組觀察組相關手術(shù)操作與對照組一致,給予注射0.19%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50μg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30027)30 ml阻滯麻醉。
1.4 評價指標(1)麻醉指標:記錄兩組麻醉持續(xù)時間、氣管拔除時間、完全清醒時間。(2)疼痛情況:阻滯后6 h、12 h以及24 h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該量表采用長10 cm的移動標尺,有10個刻度,從無痛至劇烈疼痛以0~10分表示,總分10分,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多個時點單指標采用重復度量方差分析,組間對比采用LSD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指標對比觀察組麻醉持續(xù)時間、完全清醒時間、氣管拔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指標對比(min,±s)
表1 兩組麻醉指標對比(min,±s)
組別 n 麻醉持續(xù)時間 完全清醒時間 氣管拔除時間觀察組對照組31 31 t P 131.41±30.26 156.38±31.78 3.168 0.002 7.96±2.33 10.42±2.41 4.086<0.01 8.26±3.41 11.52±3.63 3.644<0.01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疼痛情況評分比較與阻滯后6 h相比,兩組阻滯后12 h、24 h時VAS評分逐漸升高,但觀察組阻滯后12 h、24 h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疼痛情況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疼痛情況評分比較(分,±s)
注:與阻滯后6 h同組間比較,*P<0.05,與阻滯后12 h同組間比較,#P<0.05。
組別 n 阻滯后6 h 阻滯后12 h 阻滯后24 h觀察組對照組31 31 2.15±0.42 2.14±0.45 4.29±0.56*#4.67±0.49*#F組間P組間F時點P時點F組間與時點交互P組間與時點交互3.13±1.03*4.02±1.14*16.928<0.01 149.096 0.001 5.585 0.005
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可通過切除低位直腸癌患者病變直腸,盡可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為了確保手術(shù)順利進行,選擇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尤為重要。但目前,臨床仍未明確一種有效的麻醉手段,因此,探尋一種更為有效的麻醉方式意義重大。
腹橫肌平面阻滯將局麻藥注射至腹橫肌平面,通過麻醉藥物阻斷感覺神經(jīng)在該平面上傳導,從而起到麻醉、鎮(zhèn)痛作用[6~7]。而羅哌卡因?qū)脔0奉惥植柯樽硭?,是通過阻斷鈉離子流入神經(jīng)纖維細胞膜內(nèi),阻滯神經(jīng)纖維對疼痛的傳導,從而起到麻醉、鎮(zhèn)痛作用,且具有麻醉作用時間長、運動與感覺阻滯分離程度大等優(yōu)點[8~9]。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羅哌卡因使用劑量較大,部分患者會發(fā)生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癥狀,影響患者術(shù)后康復。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對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患者尤為重要。
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現(xiàn)已被證實可用于腹部手術(shù)麻醉,且效果較好,其通過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生成,對機體交感神經(jīng)進行阻滯,從而起到麻醉效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麻醉持續(xù)時間、完全清醒時間、氣管拔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與阻滯后6 h相比,兩組阻滯后12 h、24 h時VAS評分逐漸升高,但觀察組阻滯后12 h、24 h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在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患者中麻醉效果較好,可縮短患者氣管拔除時間及完全清醒時間,減輕患者疼痛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右美托咪定可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α2受體,阻滯神經(jīng)系統(tǒng)傳導;同時右美托咪定還可抑制超級化陽離子電流,進而抑制疼痛信號的傳導,從而起到鎮(zhèn)靜、麻醉效果。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可縮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shù)患者氣管拔除時間及完全蘇醒時間,可減輕患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