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珠,曹迪,辛春輝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2.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康復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20)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十分常見的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1]。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0%~78%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且大部分患者吞咽障礙持續(xù)時間較長,不利于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2]。常規(guī)吞咽康復訓練療程長、見效慢,需要患者具有較高的配合度及依從性,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礙,但整體療效欠佳。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無痛、安全的無創(chuàng)刺激技術,可調節(jié)腦皮質興奮性,幫助大腦吞咽皮質功能重建,促進吞咽功能恢復[3-4]。吞咽造影測量咽腔壓是目前臨床評估吞咽功能的金標準,可同步記錄吞咽時咽腔壓力的變化[5]。該文選取該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分組予以不同治療,旨在探討rTMS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研究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6~80歲,平均(63.62±5.34)歲;病程1~7周,平均(4.52±1.39)周;病變性質:腦出血16例、腦梗死24例;病變部位:枕葉5例、腦干7例、小腦6例、顳葉8例、額葉8例、基底節(jié)區(qū)6例;體重48~96 kg,平均(71.62±5.07)kg。對照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8~79歲,平均(63.67±5.31)歲;病程2~6周,平均(4.55±1.34)周;病變性質:腦出血15例、腦梗死25例;病變部位:枕葉6例、腦干8例、小腦6例、顳葉7例、額葉6例、基底節(jié)區(qū)7例;體重48~96 kg,平均(71.69±5.01)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西醫(y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6]中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均經MRI、CT等檢查確診;均符合《中國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年版)第一部分評估篇》[7]中的吞咽障礙診斷標準。(2)均為首次發(fā)病。(3)年齡在40~80周歲。(4)處于疾病恢復期。(5)性別不限。(6)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平穩(wěn)。(7)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帕金森、智力低下、癡呆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4)治療部位存在植入性電子裝置或其他金屬異物者。(5)治療前1周接受過鎮(zhèn)靜治療者。(6)中途退出此項研究者。(7)合并免疫、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8)口腔面部畸形或頭頸部結構性病變者。(9)重癥肌無力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吞咽康復訓練。(1)心理康復:醫(yī)生根據患者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經濟狀況等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多向患者介紹既往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患者家屬予以患者足夠的支持與關愛,幫助患者樹立和增強治療的信心、意志。(2)發(fā)音訓練:指導患者完成吹蠟燭、吹口哨等動作,一般在午睡、晨起后展開訓練,訓練喉、腭、舌體、舌尖、唇、下頜等,通過張口、閉口動作鍛煉患者的口唇肌肉功能,每次訓練15 min,每日3次。(3)舌部運動:指導患者進行張口、伸舌頭、舌尖舔上下唇等訓練,每次訓練5~10 min,每日3次。對于不能完成舌部運動的患者,應在醫(yī)生的幫助下采用壓舌板按摩。(4)吞咽動作鍛煉:以棉簽冰凍蘸水后輕輕刺激患者舌根等部位,同時指導患者進行空吞咽訓練,每次30 min,每日訓練3次。完成進食后進行多次空吞咽訓練,確保咽下全部食物,再進食,每次進食之后飲用溫開水1~2 mL,不斷地刺激吞咽反射。(5)進食訓練:確?;颊咴谛那橛鋹?、精神放松的狀態(tài)下進食,選用的勺子以長手柄為主,且勺子大小、表淺適宜、邊緣厚鈍,以不易松散、黏性適當、密度均勻的食物為主,防止出現嗆咳,遵循循序漸進的進食原則。連續(xù)治療3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rTMS治療。使用磁場治療儀[型號:YRD CCY-I,武漢依瑞德醫(y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鄂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9第2211249號],將其正電極置于頸后第7頸椎上方,負電極置于喉部,刺激部位為健側吞咽皮層,刺激頻率是10 Hz,刺激2 s后,間歇18 s,每日刺激脈沖1200個,采用“8”字型線圈,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6次,連續(xù)治療3周。
(1)兩組均在治療3周后評價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吞咽障礙徹底消失,洼田飲水試驗是1級為治愈;吞咽障礙好轉,洼田飲水試驗改善1級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8]??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2)咽腔測壓:采用固態(tài)高分辨率胃腸動力學檢查系統(tǒng)[美國Sierra Scientific Instruments公司,型號:ManoScan360TM,京藥監(jiān)械(準)字2012第2260591號],校準壓力與溫度,壓力在0~300 mmHg,溫度在37~38℃,將清潔套膜套在測壓管上,涂抹人體潤滑劑,協助患者采取側臥位,通過鼻腔將測壓管插入,采用胃腸透視X線機[日本東芝公司,DBA300型,粵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6第2300573號]確定測壓管達到患者上食管括約肌時,即可停止插入,將測壓管固定在鼻孔部位,告知患者平靜呼吸5 min后,予以60 mL硫酸鋇混懸液3 mL,一次性吞咽完,如果未能一次性吞咽完,則在完成吞咽動作10 s后,主動將殘留的對比劑食團經咳嗽清除,重復檢查3次,測量下咽部、舌根部壓力峰值、壓力上升速率、壓力持續(xù)時間。
(3)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包括視野、意識情況、凝視功能、肢體功能,總分42分,得分與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呈正相關[9]。
(4)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評分:包括進食時間、癥狀頻率、食欲等11個維度,包括44個條目,每個條目以1~5級評分法評定,總分為44~22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10]。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咽腔測壓、NIHSS評分、SWAL-QOL評分)以(±s)表示,組內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吞咽時下咽部、舌根部的壓力峰值、壓力上升速率、壓力持續(xù)時間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吞咽時下咽部、舌根部的壓力峰值、壓力上升速率均高于對照組,下咽部、舌根部的壓力持續(xù)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咽腔測壓比較(±s)
表2 咽腔測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 P<0.05
組別時間下咽部壓力峰值(mmHg)壓力上升速率(mmHg/s)壓力持續(xù)時間(ms)舌根部壓力峰值(mmHg)壓力上升速率(mmHg/s)壓力持續(xù)時間(ms)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5.62±2.05 165.26±15.62a 35.82±2.11 92.26±6.85 83.26±12.60 856.62±68.26a 83.31±12.59 285.16±15.05 825.26±27.64 425.26±15.06a 829.31±26.09 628.62±18.34 48.26±3.82 145.26±15.61a 48.33±3.79 138.26±10.05 132.25±15.06 458.26±38.62a 133.31±14.05 295.20±24.06 928.26±45.62 528.26±41.64a 926.66±44.08 805.26±34.05
治療前,兩組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NIHSS評分均低于各組治療前,且研究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3 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值 P值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6.82±3.62 16.79±3.59 8.64±1.05 13.82±2.07 13.726 4.533 0.000 0.000 0.037 0.970 14.115 0.000
治療前,兩組的SWAL-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SWAL-QOL評分均高于各組治療前,且研究組的SWAL-QOL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SWAL-QOL評分比較[(±s),分]
表4 SWAL-QOL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值 P值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05.26±15.34 106.33±15.29 151.62±19.11 128.06±13.08 11.965 6.830 0.000 0.000 0.312 0.756 6.434 0.000
吞咽障礙是指吞咽任何液體或固體食物均存在困難,具體表現為慢食、食物窒息、水窒息等,是腦卒中患者十分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11]。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高達30%~65%[12]。腦卒中吞咽障礙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會增加氣道阻塞、支氣管痙攣、脫水、營養(yǎng)不良、吸入性肺炎、死亡等癥狀發(fā)生,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3]。因此,尋求一種方便、安全、有效、及時的治療方案,改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對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guī)吞咽康復訓練由于治療時間較長、對患者配合度及依從性要求較高,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康復治療效果。rT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安全可靠、無創(chuàng)傷、非侵入性、非系統(tǒng)性的神經調節(jié)方法,目前已在癲癇、抑郁癥、帕金森、老年癡呆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效果[14]。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rTMS在改善吞咽功能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分析原因如下:rTMS將磁脈沖高度聚集在受損的腦組織部位,對該部位的神經細胞進行持續(xù)性刺激,影響腦內組織電活動及代謝過程,對大腦皮質產生作用,提高皮質興奮性,有效改善或緩解相關臨床癥狀,同時可強化與吞咽功能相關的肌群肌力,起到增強吞咽功能的作用[15]。
另外,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吞咽時下咽部、舌根部的壓力峰值、壓力上升速率均高于對照組,下咽部、舌根部的壓力持續(xù)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rTMS可有效調節(jié)、改善吞咽時的咽腔壓參數。分析其原因為:rTMS以一定強度及預定的刺激程序對患者咽部肌肉進行刺激,抑制患者腦皮質網絡系統(tǒng),促使肌肉模擬正常的自主運動或誘導肌肉運動,改善構音器官及吞咽器官的血液循環(huán),恢復或重建吞咽反射弧,最終達到恢復、改善患者咽腔部肌肉群體的功能,從而緩解吞咽障礙癥狀,調節(jié)吞咽時下咽部、舌根部的壓力峰值、壓力上升速率、壓力持續(xù)時間等咽腔壓參數。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SWAL-QOL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rTMS可以減輕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提升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如下:rTMS形成的持續(xù)電刺激在髓質損傷側剩余的皮質中心、運動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神經連接,緩解神經元麻痹癥狀,增強吞咽肌的肌力,避免肌肉萎縮,促進神經突觸重塑及受損神經功能恢復,幫助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的飲食、生活、工作等,與常規(guī)吞咽康復訓練比較,rTMS在短時間內顯著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TMS治療療程短、刺激強度低,患者易于接受,但在rTMS治療期間,偶有患者會出現聽力障礙、頭部不適、耳鳴等癥狀,治療停止后即可自行恢復。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采用rTMS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吞咽時咽腔壓參數,促進其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其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