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開展高效課堂這一有效的教學模式將是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那么探究有效的高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細致地開展好高效課堂教學意義重大。
一、注重學案的實效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崩献舆@段話所揭曉的道理我們都懂,有魚吃是目的,會釣魚是手段。用在我們教育教學中而言就是既要注重知識的原始積累,也不可忽視方法、技能的重要指導意義。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知識的原始積累是學生進行自我超越的重要前提,而方法、技能則是靈活運用知識的重要保證。在高效課堂教學中,學案起到的恰巧是這個“漁”的作用,學案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一個陣地,是學生積累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手段的良好平臺。
了解了學案的重要地位,在設計學案的時候就要切實從“四個突出”方面著手,突出“導”、“學”、“法”和“研”這四個字。事實上,學案是最能體現教師的綜合能力,一份合格的導學案是教師精準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的綜合體現。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給學生呈現出簡潔明了的學習目標,開門見上、直奔主題。在“學”上,每一名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高度達成三維目標,這個除了教師積極引導外,學生的主觀意愿強烈與否也有著重要影響力。在這里想多加分析下這個“法”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從語文學科例證入手。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博雜的學問,有著龐大的知識體系,生成的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很多時候,我們想要一股腦把所有的方法、手段都以設問的方式拋給孩子,急于求成,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成效。語文知識有些需要孩子反復記憶,有些需要活學活用,有些也同數學一樣,有固定的模式、章法可循。這就需要我們?yōu)橹R類別進行劃分,然后分別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學案中,盡量是呈現方法、技能主線,而不是給學生籠統(tǒng)的大概念。
二、注重分組討論的合理性
高效課堂教學強調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主張在教學活動中推行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學習方法,而這些在課堂上是以小組合作交流方式呈現的。在合作交流這塊,學生的獨學、對學、群學及交流效果都得到快速的呈現。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上最精彩之處,此步驟可以最真實反映出學生知識、學法、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此環(huán)節(jié)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是三維目標達成情況的最有力反饋。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小組的重要性,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生資源劃分對課堂能夠實現高效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深入了解學生,做好梯度劃分
要根據學生資源的整體情況進行有梯度的劃分,盡量做到每組具有相同的梯度,這樣每個小組的橫向比較及進步提升比較相對公平,不會出現特別懸殊的組間差距,也有利于凝聚學生團結性和榮譽感。最重要的是無論學習小組如何組建,只要能實現學生們可以通力合作,培養(yǎng)起闡述問題、發(fā)表見解的能力,那就是有效的小組機制。
(二)給每個學生“獨演獨奏”的機會,避免“濫竽充數”
小組合作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最需要的是全員參與,參與度越高,學習目標達成度就越高。但總有一小部分學生有惰性、有依賴性,抱著“渾水摸魚”的思想,不愿意投入到小組探究中來。為避免這種低效率行為,在小組匯報過程中,就要進行有梯度、有層次的匯報。知識層面的梯度劃分與學生的能力層次劃分相對應,展示盡可能全方位。
(三)評價要形成機制,做到全面、合理
合理的評價機制可以提高小組討論的效果,評價要避免隨意性,尤其是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制定出完善的評價體系。要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使他們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評價中要有自評、他評以及教師點評。
三、注重教師“解惑”的時機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從此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舞臺。這就要求教師抓住時機,不到火候不要輕易開口,避免傳統(tǒng)講授模式再現。
縱觀高效課堂流程環(huán)節(jié),有幾個地方需要教師留心觀察,做到心中有數,為講解、點撥埋伏筆。在檢查指導自主預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闡述,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思路想法,通過傾聽,及時了解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傾向性的疑難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適當點評和追問,但要有的放矢,不能浪費時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馳騁,即將跨越龍門“山窮水盡”時,教師精講剛剛好。
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下的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高效課堂的研究與探索,不是單純追求形式的簡單目的,更多的是在學習與借鑒先行成功案例的基礎上,領會“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追求學習效率最大化的精神。教育之路,從來就是一條沒有盡頭的探索之路,教育工作者應在強大的使命擔負下,孜孜不倦,奮勇探尋更為純粹的教育大智慧。
參考文獻:
[1]《教育的智慧》 林崇德開明出版社.
[2]《高效課堂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3]《高效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應用流程》.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5]《新課程改革》.